主持人:杨君 中央电视台资深媒体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媒体人物:鲍德熹 香港电影摄影、《卧虎藏龙》摄影师,获得2001奥斯卡最佳摄影称号
杨君: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中央电视台著名媒体人,著名节目策划、主持,也被称为国内少有的复合型媒体明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也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专业的第一位电视传播学硕士,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被派驻美洲东方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曾主持央视《世界经济报道》《纪实十五分钟》和《半边天》等多个栏目。
1999年开始出版媒体专著《英雄三部曲》(《英雄》、《现在》、《笑容》),由于形象时尚,风度气质俱佳,温和与智慧并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称为央视“智嘴”,国际著名大家金庸为《笑容》亲自写序,对杨君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多次出任中国电影电视发展高级论坛主持人并当选主席,2001年获得“新世纪百名杰出女性”称号,并成为新华社“环球2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纪女性”仪式上唯一的颁奖嘉宾,影视传播学作品被译为17国语言。
2002年入选WHO'S WHO世界杰出职业女性,2002年10月出任香港“两地影视业大型交流活动”主持人,2003年3月8日世界妇女节,中国邮政发行了杨君“笑容”系列邮票及首日封。杨君被国内外媒体称为近年来中国影视界的焦点人物之一。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介绍
媒介、思想、碰撞,当今媒体风云人物,谁在说?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传播学专业第一位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杨君坚持传播学研究达26年之久。
杨君1990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传媒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92年因品学兼优成绩优异获得国家教委研究生奖学金和三台奖学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以媒体评论员的犀利笔锋撰写大量以媒体为内容的调查及评论,首次提出电影具有媒体属性的观点,同时指出应将媒体的范畴包含八大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图书、音像、网络等。提出以媒体事件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研究个例来纵向集纳考察中国及世界媒体发展的观点,并加以成功实践。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是我们准备了三年之后隆重推出的国际国内几百位媒体顶尖人物的大型访谈,以前沿、客观、发展、国家、国际的眼光考察中国媒体走向,有权威人士预计该访谈的推出和媒体人物的成功思想将对中国媒体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鲍德熹(原名鲍起鸣),1952年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男摄影师、导演。
1984年,鲍德熹执导歌舞类电影《爵士驾到》,这是他个人首次担任导演的作品。1990年,凭借爱情电影《不脱袜的人》获得第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1992年,凭借动作电影《九一神雕侠侣》获得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1993年,凭借武侠电影《白发魔女传》获得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
2001年,凭借武侠动作电影《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美籍华人摄影师 。2002年,执导个人第三部电影《天脉传奇》。2005年3月,担任歌舞剧电影《如果爱》的摄影指导 。凭借该片获得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 、第11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摄影奖]、第43届金马奖最佳摄影奖 。
2006年,以鲍德熹的英文名字“Peterpau”命名34420号小行星。2007年5月,担任动作魔幻电影《功夫之王》的摄影指导 。2010年,鲍德熹担任剧情电影《李献计历险记》的艺术总监 。2014年,鲍德熹担任魔幻动作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的监制、摄影指导、特效导演 。2015年3月,担任战争电影《大轰炸》总监制 。2017年凭借爱情喜剧电影《摆渡人》获得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2024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年度视觉 人物。
27岁学电影
鲍德熹出生自演艺世家,父亲鲍方、姐姐鲍起静是著名演员,姐夫方平为著名监制人。但他的人生却不是一开始就与电影相关的。在进入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之前,鲍德熹做了5年的英文教师和2年的银行出纳,那时看电影于他不过是烦闷时的消遣。但渐渐地,自小混迹于片场的经历,对电影原初的热爱被唤醒。鲍德熹下定决心,他要去学电影。
对于当时27岁的鲍德熹来说,一个大龄青年,放弃一份安逸稳定的工作,走上一条前途未卜的道路,这个选择并不算理性。
或许是怀了破釜沉舟之心,鲍德熹来到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后如饥似渴地学习。除了电影科目,还兼修了硬照摄影课,每天拍一通菲林,冲印照片,做幻灯片。在后来的采访中他说,“我很感兴趣电影,我就去学了,掌握了这个技能,我非常努力的去学习,因为我知道这是我最后的机会。”
奥斯卡最佳摄影
2001年,鲍德熹凭借《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他是继黄宗霑之后第二个摘得奥斯卡的华裔摄影师。
《卧虎藏龙》中,李安、鲍德熹及叶锦添将“中国水墨画”留白式的审美贯穿其中,片中最抒情的段落——竹林戏:云雾缭绕,李慕白追逐着玉娇龙,时隐时现,两人站在高高弯弯的竹枝上,随风飘扬。
然而看看幕后,才知道这一场戏堪称“举重若轻”:鲍德熹和摄影组成员将POWER POD吊臂固定在工业吊车顶上,再系在演员身上,让他们表演高空飞翔。由于拍摄周期内天气变化无常,导致拍出来的镜头反差很大,鲍德熹后来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亚洲电影数字公司做每个镜头的数字色彩配光和反差调整。
鲍德熹常说:“对我来说,摄影不是简单的技术活,而是用镜头讲故事,用光影写人生。”或许正是这份超乎“技术”的野心,让他登顶奥斯卡。
七度摘下香港金像奖
如今耳顺之年的鲍德熹,不仅有奥斯卡荣誉加身,亦是七座香港电影金像奖奖杯的获得者。
在鲍德熹所拍摄的电影中,经常使用浓重的色彩、强烈的灯光、大胆的构图。他尤其喜爱红色,在为索尼公司自导自演拍摄的广告作品中,他为自己设计了一句台词:“色彩是我的灵感,我偏爱红,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的红”。
《无极》
《白发魔女传》
《孔子》
《如果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