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修”的风,怎么就刮起来了?
用剪刀修胡子,不小心剪到眉毛怎么办?那就成了‘月半’了。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生活智慧小段子#
原创 常莹 光明日报 北京
文|常莹
最近,你刷到过“邪修”吗?
邪修做饭,用养乐多做叉烧,用饮料做糖醋排骨,用打火机消蒸蛋上的气泡;邪修减肥,想象自己是一条狗,食物不能过咸过油,还要定时遛弯……
“邪修”成了互联网社交场新的流行标签。“邪修”,在玄幻小说中指代“用歪门邪道的方式修炼”。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邪修”指用一种不走寻常路的方法达成目标,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简单化。直白点说,“邪修”就是简单快速有效的生活小妙招。这些充满创意的小妙招,与原理无关,直达结果。
这类话题的讨论形成了现象级传播,“邪修”甚至成为了一种荒诞的流量密码。美食圈、健身圈、学习圈、音乐圈、美妆圈,各个领域都不断刮着“邪修”的风。用绿豆雪糕熬绿豆汤,想象自己胸前发射激光来矫正体态,用美妆蛋和粉扑取代画笔画画……万物皆可“邪修”。
许多“邪修”视频底下常见到惊讶的评论:“这也能行?”强烈的反差,冲击着过往的认知结构。“邪修”的爆火反映出人们潜在的内心投射:照本宣科的一板一眼,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一定能成功吗?突破常规的路径,试错成本相对较低,万一就成了呢,试一下没什么。调侃的、荒诞的、戏谑的尝试,最后居然能指向同一结果,这种去标准化的反差,成就了“邪修”的传播破圈。
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年轻人在寻找一种成本更低、压力更小,但依然保有进步感的方法。表面上,“邪修”是一个个充满喜感与反差的规则外探索,其实是人们在碎片化生活中,以一种更轻快的心态去对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重拾主动权。
在某短视频平台,关于邪修做饭话题的视频,播放量达4亿。热度满满的“邪修”视频下面,一些留言很有“活人感”,评论中也有很多“晒作业”的图片,人们快乐地分享着、参与着,氛围十分融洽。除了攻略受追捧本身,基于“邪修”带来的解压和有趣,社交平台上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趣缘社交。
“邪修”能在互联网社交场域产生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并非只是关注者都执着于“懒”办法。网友共同参与这戏谑与幽默的集体狂欢,一起尝试、一起试错、一起打破常规,外界评价对信心的杀伤力随之消解,对待目标也更加松弛。
笔者也曾试过邪修美食,以一种猎奇的心态用微波炉熬猪油,当结果的确又快又好时,内心有一种反差的成就感。与传统烹饪的按部就班相比,邪修做饭更像是拿到了一份“开挂”的武林秘籍,能让厨房小白瞬间建立信心。
大开脑洞又出奇制胜,“邪修”带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很抽象、很离谱,却很快乐,一种野路子的快乐。这种爽感,一方面来自“邪修”方法之快,给人提供了一种即时反馈的鼓励;另一方面,邪修攻略中的出其不意与灵活,赋予这种探索独特的创造力。
也不必纠结“邪修”是否是对“正统”的反叛,“正统”与“邪修”,恰如轨道与旷野的辩证共存。生活中遇到的每一道题,并非只有标准解法。我们游走于变化的社会中,这些小巧思的出现,促使一些人愿意主动实践,打破了被动局面。如果一种大开脑洞的方法虽离谱但有效,又能劝退焦虑重建掌控感,试一试未尝不可。
值得玩味的是,当越来越多“邪修”攻略攻占社交平台,在流量的加持下形成新的信息茧房,“邪修”是否还能保持轻盈之感呢?
原标题:《“邪修”的风,怎么就刮起来了?》
阅读原文
网址:“邪修”的风,怎么就刮起来了? https://klqsh.com/news/view/203874
相关内容
大风起兮云飞扬,健康风险怎么防陶瓷面盆砸了个洞用什么修补?怎么修补?
演艺圈刮起“翻红”的风
综艺圈刮起“售后风”
大暑就要来了,这个季节如何养生?介绍几个常用养生方法
51岁的周迅,怎么突然就老了?简直就是断崖式衰老!
春天防风邪这几件事要做好
黄药师究竟会怎么选择? 华山论剑 东邪西毒
室内绿植怎么养护?记住这三点就够了!
为什么你的客厅看起来没高级感?装修前一定要考虑这7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