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VIA体系构建电影欣赏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研究
幼教机构如何开展多元化的艺术课程 #生活技巧# #亲子教育建议# #幼教行业资讯#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可以实现相互促进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高效。高校以VIA体系构建电影欣赏课程,以全新的电影欣赏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点,既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又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关键词:VIA体系;电影欣赏;思政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有不同之处,又有德育教育方面的统一性。把握好二者的统一性,可以实现相互促进的效果。在大学生的人格未定型期、向社会过渡心理矛盾期,高校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以VIA体系即 “人格优势的价值分类体系”重新构建电影欣赏课程,对课程重新定位,进行全新课程设计,以此作为高校思政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融合点,既能够对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塑造其积极心理和健康人格,又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与电影欣赏相结合必要性
第一,大学是青年学子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过渡时期,在学生身份与新的社会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多种对立关系的矛盾选择(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封闭与开放、独立与依赖、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等),选择过程中势必会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失衡、情绪失落、行为失范,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基于此,高职院校将积极心理学与电影欣赏相结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再造期间及时疏导大学生各种心理冲突,以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有充分心理准备走向社会。
第二,传统的电影欣赏课主要是面向非影视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主要以增加学生视听语言知识、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片例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授课模式主要是片例赏析,甚至是观看整部电影,教师只是用很少时间进行简单点评,学生没有充足时间进行消化、吸收、转化,只是感动一阵子,不能受用一辈子。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作为改进教学的理论支撑,为电影欣赏教学提供理论框架,创新地致力于将积极心理学的 VIA 体系即“人格优势的价值实践分类体系”应用于电影欣赏教学,有利于青年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从而凸显电影欣赏课程的素质教育优势。
二、VIA体系:电影赏析课程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积极心理学首先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以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为代表。积极心理学不同于以往心理学,不再过度关注心理疾病,而是注重卓越品质、美好心灵、潜在力量的研究、开发、培养等。其中,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在研究基础上,建构了 “人格优势的价值实践分类体系”(VIA,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VIA体系提炼出人类本性中的6大美德,即智慧、勇气、善良、正义、节制与卓越。这些词汇在那些伟大哲学家的著作中常常用来描述人性中的正向力量,他们与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美好德行是一致的,并且在生物学上通过物种进化研究找到证据。对于任何个体,完善人格的塑造与生命意义的达成需要我们具备这些美德。6大美德分别对应个体人格中的24种优势。这24种优势包括:兴趣好奇、热爱学习、创造才能、思维判断、洞察悟性、勇敢无畏、坚持勤奋、正直诚实、生机活力、爱与被爱、善良慷慨、社交智慧、公民责任、公正平等、领导才能、宽容宽恕、谦逊谦虚、谨慎审慎、自我控制、美的感悟、感恩感激、希望乐观、幽默风趣、信仰信念。[]
具体结合点,选取VIA体系提炼出的人类本性中6大美德24种人格优势相对应的主题影片进行主题设计,将主题分为基础、提高、完善三个层次进行排序,每个主题依据社会生活实践,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培育人格优势的课堂考核与平时考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三、基于VIA体系的电影欣赏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新定位: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电影欣赏课程要凸显培养优良品德及完善人格功能,使青年学生能够拥有积极心理、健康人格,以正确、积极地看待社会现象、评价自己人格优势、处理人际关系、热爱自己的专业,使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幸福感,最终为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将课程任务具体为三点,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完善人格;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重点培养八种人格优势即感恩、善良、包容、希望、乐观、责任、坚持、热爱;针对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着眼于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课程设计新思路:在课程整体设计框架下,参照积极心理学VIA体系提炼出的人类本性中6大美德24种人格优势,确定相对应的主题影片,每一主题下有两部固定的影片载体。通过两部固定的影片以及其他相关影片片段,使学生感悟到积极人格的内涵、价值,实际学习生活中如何践行积极人格。课程整体设计可以将八大主题十六个学时的课程分为基本层、提高层和完善层,目的是为学生施加叠加式影响。其中基本层包括感恩、善良、包容;提高层包括希望、乐观、责任;完善层包括坚持、热爱。每个主题下精心挑选电影作品载体。如图所示:
CBI(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理念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班。它是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进行的外语/二语教学理念、教学路子、教学模式系列。
CBI理念要求课程内容可以按照主题、专题、辅助等模式组织,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即是主题模式。主题模式要求每一单元均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进行设计,题材广泛,旨在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以提高学生应用外语能力。主题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趣味性、学科专业性适度及符合学生需要等原则来选定主题并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则需要做好课前准备,例如围绕主题提前搜集和阅读与主题有关的资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先借助多媒体,运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富有吸引力地导入主题背景知识,以更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其依据主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CBI理念及主题模式为电影欣赏课提供了可参考的、最具有灵活性以及内容丰富、目标明确的课程组织方法。因为电影恰恰以主题为灵魂和核心,华丽的视听语言也是为阐释电影主题服务的。电影欣赏课程参照CBI理念,结合高职生心理特点,通过VIA体系选取科学的主题,再选取每个主题对应的影片进行教学设计,借助影片中形象、丰富、富有吸引力的视听语言进行主题阐释,能够不留痕迹又卓有成效地对青年学子进行积极心理教育,塑造其积极人格,使其拥有更加乐观向上的人生。
在具体授课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完善的人格培养”为主线,增加主题阐述方面内容,减少电影专业技术与电影学术知识内容,具体而言是指依据6大美德与人格优势分主题构建电影欣赏课程8大主题模式,分别以感恩、善良、包容、希望、乐观、责任、坚持、热爱等主题遴选电影片例,每个片例以简介(影片与作者)、赏析(包括情节、影像、音乐等)、主题阐释(包括美德、美德的价值、实现方式)为自身结构,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考核评价新方式:科学的教学评价监督体系能确保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评价与监督部分,结合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判断标准,倾向于采用“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方法,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都是评价主体,是一个民主参与、协商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课程的学业成绩拟定为形成性考核成绩。其中,电影欣赏课程可以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等其他实践类课程相对接,参与情况将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以突出电影欣赏课程的实践性。
四、基于VIA体系的电影欣赏课程单元设计
在课程整体设计框架下,选取VIA体系提炼出的人类本性中6大美德24种人格优势选取主题,确定相对应的主题影片,借用主题模式教学进行单元设计。可以凸显八个主题(感恩、善良、包容、希望、乐观、责任、坚持、热爱)进行单元设计。在具体授课中,要始终坚持“完善的人格培养”为主线,增加主题阐述方面内容,减少电影专业技术与电影学术知识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遵循CIA主题模式,选取每个主题相关的影片,开展教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
以“因为热爱,所以成功”单元设计为例。这次课在整体设计中处于基本层,第三次课。可以采用“六阶段授课流程”,第一步导入部分不再单纯放映电影,而是设置观影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主人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第二步从众多人物关系、成功诱因中找出关键点:即热爱这一积极人格的作用。第三步:通过分析剧情,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对“热爱”强烈的认同情绪。第四步:补充其他精心挑选的相关电影片段,广泛、深刻地理解热爱。第五步:补充丰富的社会案例,增加说服力;最后为课程总结,引导学生发言。
实践证明,“六阶段授课流程”能够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参与程度、获得美感教育的同时,达到人文素质教育之培养完善人格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学会看电影,更能通过电影帮助自己成长。
总是,将积极心理学与电影欣赏相结合,基于VIA体系创新性构建电影欣赏课程体系,以CBI的教学理念以及其中的主题模式开展电影欣赏课程课堂教学,以电影为载体对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和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
[2]李逸龙,王青.倾听积极心理学——来自哈佛课堂的人生幸福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3]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4]徐捷,论建构主义学习观[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4).
[5]白燕.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
[6]高永金.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量表编制及现状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作者简介:闫翠芳(1981.6—),女,山东梁山人,汉族,硕士,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思政、电影欣赏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电影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与融合研究” (编号:L2021Y10290387)的阶段性成果。
网址:以VIA体系构建电影欣赏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研究 https://klqsh.com/news/view/210481
相关内容
校本课程《经典电影欣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实施——以《经典电影欣赏》为例对影视欣赏类课程的思考和建议
校本课程经典电影欣赏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施.doc
浙江师范大学首门知识图谱课程上线:心理学核心课程虚拟教研室召开《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交流会
英语电影欣赏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邓睿:建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电影艺术欣赏高一电影欣赏教学教案.doc
学校校本课程《英文电影鉴赏》文本.docx
以青春视角“打开”京剧电影 用国粹戏曲讲好“思政大课”
化整为零的励志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以“励志诵读”微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