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亲子关系变化的教育方式
亲子阅读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方式,增进亲子关系 #生活技巧# #亲子教育建议# #幼儿启蒙教育#
在孩提时代,母亲无疑是孩子们心中最亲近的人。从母亲的孕育到哺乳,孩子们在她的怀中感受着无尽的爱与温暖,那时的世界仿佛只有母亲一个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孩子开始逐渐减少与母亲的亲密接触,甚至将日记本上锁,紧闭心扉。这样的变化让许多母亲感到痛心和失落,她们疑惑自己多年的付出为何未能换回孩子们的深情回馈。
事实上,孩子与父母关系的亲疏,并非单纯因为年龄的增长。一项研究发现,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方式,对亲子关系的紧密程度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孩子成长的某些关键阶段,妈妈若能妥善处理某些事情,将能有效地加深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011.亲子关系的变化
> 早期的依恋与陪伴
近期,一段令人心痛的视频画面出现在我们眼前:一位4岁的小女孩在幼儿园门口被阿姨“强行”带进园内,哭声撕心裂肺,显得无比无助。
当时,这段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纷纷谴责女孩的父母过于狠心。然而,视频中的妈妈却有着自己的苦衷。她坦言,由于大女儿出现了厌学和叛逆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管教,她决定将小女儿送入寄宿学校。在她看来,小女儿在分离的那一刻可能会感到焦虑,但其余时间在幼儿园里她是快乐的。她表示,如果一个月后孩子的情况仍无改善,将会考虑将她接回并寻求其他解决办法。值得注意的是,有教育专家曾指出,在二胎家庭中,最需要避免的是“顾全”一个孩子而忽视另一个。
> 安全感的构建与影响
4岁是孩子对安全感极度敏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孩子的父母陪伴至关重要,否则,孩子可能会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学研究显示,6岁以前的孩子在情感上“属于”母亲,而0-6岁更是孩子安全感建构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著名的“依恋理论”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强调了母亲与孩子在互动中形成的特殊情感联结。此时,孩子们极度渴望母亲的关注、爱和陪伴。若母亲在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缺席,可能会破坏这种亲密感,即便日后努力,也难以重建牢固的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正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它直接影响到孩子对父母的爱、温暖、接纳和信赖的感受,进而影响安全感的建立。
4岁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而陪伴则是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关键词。通过陪伴,孩子会逐渐对你产生依恋;而你的及时回应,会进一步让孩子对你产生信任。这样的陪伴与回应,将塑造出最稳固的亲子关系。
> 6-12岁的接纳与认同
6-12岁阶段,孩子需要的是接纳与认同。一位妈妈发现,自己10岁的孩子逐渐变得不再愿意与她分享心事。经过沟通,她意识到,自己在孩子考99分时曾过度指责,在孩子考100分时又缺乏认可。这种频繁的否定和指责,导致孩子越来越不愿与妈妈交流,沟通中的语气也更多地变成了质问、指责和否定。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无关回应”,即孩子的期待与得到的回应严重脱节。
否定往往以爱的名义,却无意中摧毁了另一种爱。许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时,常常陷入误区,认为孩子问题重重,一无是处。因此,他们只懂得用批评来教育孩子,试图以此让孩子走向成功。然而,这样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失去了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6-12岁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核心心理需求是寻求“认同感”。在这一阶段,孩子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鼓励或赞赏,都能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然而,过多的不接纳性语言可能会将孩子推向我们的对立面。我们的目标是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的言语得到认可时,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当他们的愿望得到允许时,会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避免让孩子仅仅陷入我们给予的期待中,而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接纳”。
> 青春期的尊重与空间
在孩子年满12岁之后,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尊重。避免过度干涉孩子的私密领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独立。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对父子因琐事争吵的情景,父亲在酒后失控,愤怒之下将儿子房间里的模型全部砸毁。这样的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空间和尊重,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放手,给予他们必要的自由和尊重。男孩面对满屋狼藉,伤心欲绝,因为那些都是他深爱之物。然而,令他心寒的是,第二天父亲竟然以更严厉的口吻警告他,若再敢反抗,便将所有珍爱之物毁损。父亲或许未曾觉察,他的冲动行为不仅剥夺了男孩的兴趣,更深深伤害了他对尊重与接纳的渴望。
随着孩子步入青春期,父母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便是“尊重”二字。父母任何“贬损”孩子的行为,都可能激发他们的反抗情绪。他们可能对父母产生厌恶、反感甚至愤怒,这时,家庭矛盾便可能一触即发。
有网友曾分享自己的经历,每当母亲未经允许便推门而入,他便会感到无比愤怒。尽管他并无秘密可言,但那种被侵犯的感觉却难以名状。更让他心寒的是,母亲在离开时不带门,仿佛是他心中的怒火被无情的扇灭。他深知与母亲理论无果,因为母亲无法理解为何儿子的房间需要敲门才能进入。在权衡了各种后果后,他只能默默承受,让那扇门紧闭,同时也关闭了内心通往外界的门。
父母往往在细节上忽视对孩子的尊重,然而当问题被深入探讨时,传统的家长式思维又往往浮现,阻碍了有效的沟通。这种情况不仅在孩子与父母同住时出现,即使在孩子独立生活后,依然可能重演。这源于父母难以摆脱的传统观念——即便孩子长大成人,他们仍视其为需要呵护的孩子,从而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应有的空间和尊重。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平等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是基础。亲子关系亦应如此。若父母因自身的“高姿态”而过度使用权威来压制孩子,最终只会将孩子推向远方。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如同春笋般涌现,对隐私的渴望增强,更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他们可能不再热衷于向父母敞开心扉,与父母的关系也因此逐渐疏离。这种变化,正是孩子逐渐成熟的标志。
在这个阶段,孩子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并非放纵无度,而是指在合理的范围内享有选择、尝试和犯错的权利,从而积累成长所需的生活经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给予适当尊重与个人空间,过于控制可能造成关系疏远,影响孩子的独立性。
3岁前的孩子,他们渴望的是安全感,这时期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必须及时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而到了3至12岁,孩子开始需要规矩,对于他们不恰当的行为,家长应果断说“不”,以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至于青春期,孩子对选择权的需求日益强烈,家长应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把他们当作朋友对待。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对父母过去教育的反馈。教育,实质上是对孩子心理的“投资”。最初的陪伴是爱的体现,幼年的认同给予了孩子力量,而青春期的尊重则赋予了他们价值。为孩子提供这些“营养”,他们的人生将充满坦然。让我们不断支持孩子,大胆表达对他们的爱。
举报/反馈
网址:理解亲子关系变化的教育方式 https://klqsh.com/news/view/212818
相关内容
亲子关系教育方案心理学角度解析亲子关系与教育策略
养育的本质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好,教育才有效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关系先于教育,关系包含教育,关系大于教育——谈谈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探讨
疫情下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教育
亲子关系教育流程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导论(第8版)》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教育亲子沟通密码课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