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守”艺人丨李秀云:素衣藏巧匠,妙手复玉魂
收藏手工艺品体现匠心独具 #生活乐趣# #收藏#
导语
木匠、篾匠、剃头匠、厨子、裁缝等民间传统手工艺人,是千百年来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生存空间逐步被挤压,市场需求逐步在萎缩,但仍有一部分人守护着“慢工出细活”的手艺,让传统绝技绝活在新时代放射出新的光芒。嵩明县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传统‘守’艺人”系列报道,走近剃头修面、刺绣编织、木匠裁缝等行业领域手艺人,记录他们传承非遗技艺、守护传统手工艺的故事。
本期推出第九期《李秀云:素衣藏巧匠,妙手复玉魂》
在嵩明一家开了35年的老店里,34岁的李秀云身着素白上衣,系着干净的围裙,正俯身专注于案上的一只断镯。她的眼神沉静如深潭,指尖握着细毛刷,在玉石断面轻轻扫过,仿佛在与这件器物低语。从护理学专业跨界到玉石修复,十多年光阴让她身上既有医者的细致,又透着匠人的执着,一双巧手能让残缺玉石重焕生机。
修复玉石,是技术更是艺术。李秀云的流程里藏着对“修旧如旧”的敬畏:先仔细清洗污垢,用软布反复擦拭断面,再晾干防灰,确保每一处细节都洁净如初;接着,她会找来相同材质的玉石磨成粉,精准填充断口,让“裂痕”在无形中美化;最后经层层抛光打磨,让修复处与原玉浑然一体,重现温润光泽。这一步步看似简单,却凝聚着她十年的经验与耐心,一只玉镯往往需要十天半月才能完工。
这份耐心,源于深入骨髓的热爱。“我家在嵩明开店做金银加工、玉石修复已经是35年了。从小看我爸爸修复玉镯,我就觉得特别精妙神奇。对玉镯修复这个手艺,就特别感兴趣,也会悄悄地找点边角废料来研究琢磨。到现在我自己从事的玉镯修复这个行业也已经十多年了。以后也会继续深耕,认真修复好每一件玉石。”话语间,她的目光落在柜台上那些等待修复的玉石上,仿佛看到了它们背后的故事——或许是祖传的纪念,或许是情感的寄托,而她的工作,就是让这些故事得以延续。
从大学毕业后一边在医院上班、一边下班后跟着父亲学手艺,到如今毅然决然选择全职修复玉石,李秀云的热爱早已化为坚守。2022年起,她将生意搬到抖音、小红书等线上平台,如今三分之二的订单来自全国各地,包裹里的不仅是断玉,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她计划着继续精进描金修复、金缮修复技术,做好专业账号,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
在她看来,修复玉石不只是技术活,更是在续写文化。七千年的玉文化里,“君子比德如玉”的理念早已融入血脉,而她用指尖的温度,让断裂的玉石重获新生,也让这门老手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正如那些经她修复的玉镯,裂痕处终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这份坚守与传承,亦是如此。
记者:王歆睿(见习) |编辑:李艳娜
审核:雷霞|监制:朱忠元
发布:嵩明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嵩明“守”艺人丨李秀云:素衣藏巧匠,妙手复玉魂 https://klqsh.com/news/view/213619
相关内容
手艺人访谈:匠人不难 匠心不易中国众多传统手工艺,匠心独运!
匠心木艺:一套专业凿子唤醒你的手工创作魂
文化探秘:中国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匠心独运!
中国众多传统手工艺的匠心传承与创新发展
竹编艺人左玉伟:小竹子“编”出大世界
千年木魂藏于杉,一脉匠心暖居家:壮象醇香板如何让文化根脉在当代重生!
罗云熙:墨染风华,古装演艺的匠心之旅
指尖的艺术:手艺人坚守与传承的匠心独运
跨界与守界的对话 张艺兴融入“敦煌小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