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聚焦老年话题|直面人生“最后尊严”,5位文化名人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5-09-06 07:52

尊重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尊严,传承孝道文化。 #生活知识# #生活理念# #家庭关系理念#

圆桌派聚焦老年话题 | 直面人生“最后的尊严“,5位文化名人这样说!

最近啊,圈内圈外的人都在聊“变老“这个话题。明星们在综艺上花式吐槽,网上的各路大V也纷纷发表感慨。

一边调侃着以后要“戴着假牙去上班“,一边又在心里嘀咕“老有所依“究竟是不是奢侈的幻想。

这话题如此火爆,难道就真的没有出路吗?恰好最近豆瓣9.2分的《圆桌派》第七季开播,嘉宾们在第一期就聚焦聊了“变老“和“对自己的掌控力“这个话题。

窦文涛、许子东、马家辉、鲁豫等文化界大咖,各自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1

节目质量相当高,难怪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

看来对于普通人来说,正视和接纳“变老“,学会面对“人生最后的尊严“,或许真的是个迫在眉睫需要思考的问题。那么这五位名人到底都聊了啥?一起来八卦一下。

1

1.老了,我们为啥都怕谈“老“?

在当今这个看脸的社会,谁不想青春永驻容颜不老啊。

结果就是,当一个人真的老了,我们往往不会直接说他“老了“,而是委婉地说他“成熟了““优雅了““有气质了“,仿佛“老“是个不吉利的字眼,会带来悲伤的情绪。

就连当事人自己,也会极力避免在别人面前显老。马家辉就曝料说,自己洗澡时都不愿开灯,就是怕在镜子里看到衰老的身体;就连同学聚会的照片也不想看,因为一看到同龄人“甩皮甩骨“的样子,就会联想到自己也难逃衰老的魔爪。

但问题是,你能逃得过现实吗?显然不能。窦文涛就调侃说,身体的每个器官、每个部位都在源源不断地向大脑报告衰老的信号,想视而不见都难。

所以说,我们害怕谈论变老,恐惧的并不是肉体的衰老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那种被时代无情抛弃的恐慌——曾经被时代宠爱,转眼就变成了时代的弃儿,谁受得了啊。

《圆桌派》的嘉宾们都很有勇气地正视了这个问题。鲁豫直言不讳地指出,衰老本就是客观事实,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关键是我们如何在心理上接纳它。

马家辉则表示,虽然身体在老,但要始终保持一颗不服输的心,多接触年轻人的文化,别让自己真的成了“老古董“。

窦文涛总结得比较乐观,他认为只要我们能收回对生活的掌控力,学会自得其乐,保持每天都“大便通畅“的好心情,老又何妨呢?

1

可变老的担忧都建立在你还健康的前提下

以上种种对衰老的担忧,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美好的假设上的,那就是你老了还比较健康,头脑清醒四肢灵活。可是现实往往没这么理想,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生病呢?

“生老病死“说的就是人生的规律,“病“字赫然在列啊。许子东就反问,如果有一天我们得了重病,瘫痪在床没法自理了,谁来照顾?

总不能寄希望于子女的一片孝心吧,毕竟“久病床前无孝子“啊。

这时,北大教授胡泳作为特邀嘉宾加入了讨论。他不是明星,但身上有个特殊的标签——母亲的24小时贴身照护者。

原来,胡泳的母亲今年85岁,已经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3年了。

他无比真切地分享了作为照护者的心路历程。老年人的一大困境,就是逐渐丧失了独立做决定的能力。

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吃穿到起居,都要依赖子女替你做选择。可是子女又哪里知道你内心的真实诉求?

一旦照护不周到,老人又会抱怨。看似简单的养老院还是居家养老的选择,都成了巨大的难题。

所以胡泳感慨,世界上只有四种人:曾经是照护者的人,现在是照护者的人,即将成为照护者的人,以及需要被照护的人。

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因为你我终将面临这个抉择。

3.变老和病倒,最深的触动是人的尊严如何自处

听完胡泳教授的分享,在场嘉宾都陷入了沉默。大家似乎从肉体衰老和生病的字面意义,切换到了更深层的思考。

窦文涛主动发问:照顾失忆的母亲,究竟是出于责任还是感情?

这不禁让人想到,如果一个人的记忆都没了,她还是原来的自己吗?胡泳的回答让人动容。

他说从心理体验的角度,母亲永远是母亲,这一点不会变。

哪怕母亲全然不记得他,他也能通过握手的温度、独特的体味、熟悉的音容笑貌,来确认母亲依然是母亲。

这份感情的维系,是超越哲学层面的辩证法的,而是源自血脉相连的情感。

由此可见,老去和病倒对尊严的触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

我们不愿直视人之将衰、能力渐失的状态,是因为内心深处仍把“老“和“弱“等同于“无用“和“低等“。

古时候老人意味着阅历和智慧,现在却意味着落伍和需要被照顾,这种身份地位的跌落,有几个人经得起?

许子东坦言,自己一直强调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就是生怕讲古早的故事会被年轻人不耐烦地打断;马家辉也总在跟年轻人学习新事物,就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

可是退一万步讲,就算身体衰败到完全依赖他人,那又何妨?照顾老人的价值,就一定比做学术研究来得低吗?

我们习惯于仰望摩天大楼的高度,却很少在意脚下的每一条人行道是否完好。

在一味向上攀爬的同时,我们似乎忘记了如何给予弱者基本的尊重。

胡泳教授分享了一则令人心酸的网友留言,有人质疑他把大好的时光都“浪费“在照顾老母亲上,实在是大材小用。

他无奈一笑,只希望社会能多一些温情,因为“希望和枯萎一样重要“。

是啊,一个真正文明、仁爱的社会,在向上生长的同时,更应该有面向弱者的关怀,这不该只是理想,而应成为可以期许的未来。

看完节目,听完这五位文化名人对“变老“这个沉重命题的思考,相信很多观众都会心有戚戚。

我们终将面对衰老,成为需要关怀的弱者,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或许,与其视而不见,不如学会坦然接纳?

网上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讨论。有网友认为,名人尚且如此困扰于衰老,更何况普通民众,社会应给予老年群体更多关爱;

也有网友认为,个人再怎么纠结,也改变不了老去的宿命,不如学会自我调节,活出尊严;

还有网友认为,衰老恐惧症的根源在于社会地位的剥离感,关键要重塑“老年人“的社会形象。

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举报/反馈

网址:圆桌派聚焦老年话题|直面人生“最后尊严”,5位文化名人这样说 https://klqsh.com/news/view/220738

相关内容

《圆桌派》一亿播放量收官 获评“年度最佳文化节目”
《圆桌派》节目中多元化话题与深刻讨论的魅力
同学聚会酒桌背后的三种社交派系,你是哪一派?
青年人择城记:梦想、尊严和自由
嘴炮“文化人”,陈丹青:“我母亲像条狗一样死掉了,一动不动”
明日立秋,老传统要“咬秋”,老人说:5样不上桌,福气不进门,无论贫富都备齐
两位海派名家近期在长宁“对话”
居家护理怎么做才满意?从“互联网+”到三级联动守护近千万失能老人的晚年尊严
存钱和不存钱的人,中年以后过不一样的人生
酒桌文化 =“权力游戏”?酒桌文化是怎样影响职场关系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