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加入的第一个社团:兴趣使然,收获满满
加入志愿者团队,服务社区并获得满足感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社区活动列表#
社团招新那天的校园,像被撒了把彩色的糖。主干道两旁摆满了帐篷,动漫社的coser穿着华丽的服装,吉他社的学长抱着乐器弹唱,辩论社的同学正和路人“唇枪舌战”,连不起眼的“植物观察社”摊位前,都摆着一排养得油亮的多肉。新生们攥着刚领到的社团招新表,在各个摊位前流连,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加入这个社团,是不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会不会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些因兴趣而做出的选择,成了大学生活里最闪亮的开端。
从“好奇”到“投入”:第一次为热爱的事拼尽全力
新生加入社团的理由,往往简单又纯粹。喜欢画画的,被动漫社的手绘海报吸引;爱折腾电脑的,一头扎进了机器人社团;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也可能因为“想找个地方安静看书”,加入了文学社。
计算机系的男生小杨,加入摄影社纯属“误打误撞”。招新那天,他被摊位上的航拍照片吸引,忍不住多问了几句,社长笑着说:“要不要试试?我们正好缺个负责剪辑的。”小杨平时爱琢磨视频软件,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一投入就收不住手。第一次外拍,他扛着相机跟着大部队走了两万多步,回来后对着电脑剪视频到凌晨,虽然累得沾床就睡,却对着成片里的夕阳傻笑了半天。“以前觉得摄影就是按快门,现在才知道,选角度、调参数、剪素材,每一步都藏着门道,这种为喜欢的事较劲的感觉,太爽了。”
女生小林则在汉服社找到了归属感。她从小就喜欢传统文化,却总被同学笑“老派”,直到在社团招新时看到穿汉服的学姐们弹古筝、写毛笔字,突然觉得“找到了组织”。第一次参加社团活动是去公园拍汉服写真,她紧张得前一晚没睡好,担心自己穿汉服不好看。结果学姐们拉着她选衣服、梳发髻,耐心教她摆姿势,有个学姐还说:“你穿这身襦裙特别好看,比我第一次穿时自然多了。”那天拍的照片,小林设成了手机壁纸,相册名写着“原来喜欢的事,真的有人和你一起做”。
这些最初的“好奇”,慢慢变成了“投入”。有人为了社团演出,每天晚上在排练厅练到关门;有人为了筹备活动,对着策划案改了七八遍;有人把生活费省下来买社团需要的材料,却觉得比买新衣服还值。就像有个学长说的:“社团里的努力,没有KPI,没有分数,全凭喜欢,这种纯粹的投入,大学里可不多见。”
不止是“玩”:那些藏在兴趣里的成长
很多人以为社团只是“课外活动”,凑在一起玩玩就好,可真加入了才发现,这里藏着课本外的“成长课”。
摄影社的小杨,以前是个“社恐”,跟陌生人说话都会脸红。但社团里要和模特沟通姿势,要和队友商量拍摄计划,还要在展映会上介绍自己的作品,硬着头皮练了半年,居然能对着几十人侃侃而谈。“上次帮班级拍活动视频,班长说‘你讲思路的时候,比上课发言自信多了’,我才发现自己变了。”他还在学姐的指导下学会了做PPT,剪视频的技术突飞猛进,连专业课老师都夸他“实践能力强”。
汉服社的小林,则在筹备文化节活动时学会了“扛事”。原本定好的场地突然被占用,离活动开始只剩三天,社长急得团团转,小林却冷静地说:“我们去申请食堂门口的空地吧,那里人流量大,还能摆个体验区。”她拉着几个同学写申请、画布置图、采购材料,连食堂阿姨都被她们的认真打动,主动帮忙搬桌子。活动那天,穿汉服的社员们教路人写毛笔字、猜灯谜,场面热闹得超出预期,小林看着人群里的笑脸,突然明白:“原来喜欢的事,不仅能自己开心,还能让别人也感受到快乐。”
辩论社的同学,在一次次“唇枪舌战”中学会了逻辑思考;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在帮老人打扫房间时懂得了责任;甚至连“美食社”的同学,也在研究菜谱的过程中学会了统筹规划——谁采购、谁掌勺、谁写推文宣传,分工明确得像个小团队。
这些成长,没有老师打分,却比成绩单更有分量。就像有个毕业生说的:“找工作时,面试官问我‘除了学习,还做过什么有成就感的事’,我讲的不是奖学金,而是在社团里带团队办活动的经历,那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能做成点事’。”
因为同频,所以温暖:社团里的“同类人”
社团最珍贵的,或许不是学到的技能,而是遇到的“同类人”。那些在课堂上找不到的共鸣,在社团里总能轻易获得。
小杨在摄影社认识了“技术宅”学长,两人总凑在一起研究新镜头,吐槽甲方爸爸的奇葩要求,连走路都在讨论“今天的光线适合拍什么”;小林和汉服社的学姐成了“饭搭子”,一起去逛布料市场,分享新买的发簪,连看剧都在讨论“这个朝代的服饰对不对”;还有个加入天文社的同学,以前总被嘲笑“天天看星星不务正业”,直到在社团里遇到一群能半夜爬起来去山顶看流星雨的伙伴,才觉得“自己不是怪人”。
这些“同类人”的陪伴,让大学不再孤单。考试没考好,社团群里会有人发来“摸摸头”的表情包,说“晚上排练厅见,给你带奶茶”;生日时,会收到大家凑钱买的蛋糕,上面插着和社团相关的小蜡烛;甚至放假回家,还会收到“记得拍你们那儿的晚霞”“带点特产回来给我们尝尝”的消息。
有个女生在社团换届选举时哭了。她说:“刚入学时我总想家,是社团的学姐周末带我去逛公园,是大家在我熬夜做海报时陪我聊天,这里就像另一个家。”这种因为共同爱好而产生的情谊,干净又热烈,像校园里的向日葵,永远朝着阳光的方向。
写在最后:兴趣是最好的向导
新生加入的第一个社团,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窗外的风景,或许不是最壮丽的,却一定是自己最想看的。在这里,不用为了“加分”而勉强自己,不用为了“合群”而假装喜欢,只用跟着兴趣走,就能遇到惊喜。
也许后来会因为学业繁忙退出,也许会在换届后慢慢淡出,但那些在社团里熬过的夜、笑过的瞬间、认识的人,都会变成大学生活里的宝贵片段。就像有人说的:“多年后想起大学,可能记不清专业课的内容,却会记得在社团活动室里,和一群人围着桌子吃外卖,讨论着一个‘不切实际’的活动方案,眼里闪着光。”
兴趣从来不是“浪费时间”,它是疲惫生活里的糖,是迷茫青春里的指南针。因为喜欢,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成长;因为成长,所以难忘。这大概就是社团存在的意义——让每个年轻的灵魂,都能在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如有信息有误,欢迎了解实情提供最新一手资料。
举报/反馈
网址:新生加入的第一个社团:兴趣使然,收获满满 https://klqsh.com/news/view/222922
相关内容
11.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一个社团快去加入兴趣社吧
大学生兴趣社团,要怎么选择?
18.兴趣小社团
兴趣社团组建方案.docx
【全人教育】60多个兴趣社团火热招新
兴趣社团活动总结(35篇).docx
学校兴趣社团活动总结
美术社团感悟与收获(精选3篇),美术社团感悟与收获学生
12星座更适合参加什么兴趣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