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就读醉了?阅读为你带来了哪些乐趣?

发布时间:2025-09-07 08:15

深度阅读与生活方式:一本书带给你哪些改变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方式分享# #读书生活心得#

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将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职业的读书,人人都有类似的体会,为了升学、毕业、工作,读过太多“职业的书”。

“职业的书”读来多半是没有什么乐趣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读书看的很重要很尊贵,认为读书苦不可耐,于是便用黄金利禄来引诱,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继而又有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劝人读书的箴言。

虽然读书与功名利禄深深捆绑,但从古至今的“闲书”也从不曾少过,《聊斋志异》《西厢记》《金瓶梅》等在后世被奉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在当时都被看作是不入流的,误人子弟的“闲书”。但经不住人们爱读,因为这些“闲书”,跟正统的孔孟、经史比起来,实在是太过有趣。

而嗜好的读书,则是全无利害关系,完全出于自身的兴趣,喜欢就读,不喜欢就可放下,乐趣自然就随之而来了。

在谈到嗜好的读书时,鲁迅举了一个绝妙的例子: “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正爱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来,永远变化无穷。”对于嗜书的人,这种变化无穷的有趣,可能就是让他们手不释卷的原因吧。

一读就醉的闻一多

还有“书仓”、“书淫”和“书迷”

近现代的一些文人学者,有很多的读书趣事。

提起 闻一多,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宁愿倒下,也不屈服的爱国文人。此外他一生都好学爱读,有很多嗜书的佳话。

在闻一多结婚的那天,全家都喜气洋洋,眼看迎亲的花轿马上就要到了,大家却到处找不到新郎,急的大家东寻西找,最后在书房找到了他,他手里捧着一本书,读的入了迷,全然忘了要去接新娘。大家都说,闻一多读书,一读就醉。

抗日战争期间,闻一多在云南的西南联大任教,除了上课外,他总是在自己的小楼中,整日读书,几乎楼梯都不下一步。 朋友们就把他的这个楼取名为“何妨一下楼”,将他取名“何妨一下楼主人”。

剧作家 曹禺,也有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夫人准备好热水,催正在看书的曹禺洗澡。他进入浴室之后,许久都不出来,也听不到舀水的声音,曹禺的夫人推门进去一看,曹禺正坐在澡盆里看书呢,水也早就凉了。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文人,博览群书,嗜书成癖,人们送给他们各种美称。

后汉时期的曹平,家财万贯,品行温良;家中藏书万余册,因为身处乱世,曹平担心家书藏书会被焚毁,于是就用石头建起仓房来藏书,大家因此称他为 “书仓”

《武陵记》中记载的后汉马融,勤学好读,写的一手好文章,人们都说他读尽了天下的文章,因此称他为 “绣囊”。南北朝时期的刘孝标,用各种方法找书来读,每当他得知别人有好书时,无论路程多么遥远,都去求借,人们将他这种贪婪的读书状,称为 “书淫”。

明代著名学者宋濂,因家贫无力购书,只好到处借阅,读后还把书全抄下来,即使天冷砚台结冰,仍抄书不止,被人称为 “书迷”。这些美称,也被沿用到后世,夸赞喜爱读书的人身上。

这些文人,读书时几乎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程度。普通人读书,虽然不至于物我两忘,但大都可自得其乐。因为普通人嗜好性的读书,大多是从个人兴趣出发的。

打游击和蜜蜂采蜜

读杂书的乐趣和热情

从个人兴趣出发的阅读,大体可分为精读和翻阅两种方式,又因翻阅式的阅读涉猎的书目会比较多,也可称为 读“杂”书

读“杂”书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只要是感兴趣的,皆可找来读一读。可随心阅读,依据时间、心境、自身需求的不同,不断变化阅读的方向。对于这种阅读的方式, 朱光潜将其形容为打游击和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

汪曾祺也爱读杂书,他说“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有明确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

毛姆也认为,读书应该随自己的兴趣,不要硬着头皮去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在一天之内,也可几本书一起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每一天都保有不变的心情,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所以,读杂书,可以是保持阅读兴趣一种方法,也是消遣的一种方式,不需进行费力的思索,轻松随意的从不同的书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知识和感悟,其乐无穷。

读杂书的另一个乐趣,在于对自身兴趣的不断挖掘,就像“ 连环套”一样。比如文学套着历史,历史套着哲学,哲学套着心理学,当你被文学书中的时代背景触动的时候,也许会发现历史的有趣,原本不感兴趣的,就这样有了阅读的契机,从而读的更多,知识面也更宽广了。

好书不厌百回读

读旧书的味道和心境

”杂‘’书读的多了之后,便时常想读些“旧”书。这里说的旧,不是指书的新旧程度,也不是指年代久远的古书,而是指已经读过的书。有些书只看一遍就可以放下,有些书每读一遍都乐在其中。 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旧”书的乐趣正在于此。

林语堂说: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其景况犹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所以好书都是值得反复读的,见解愈深,愈读的出味道来。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 阅读的的感悟也会不一样,比如少时读《诗经》,会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恋爱的真挚,成为打工人之后,则会因“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中赖床不起的顽皮会心一笑。比如读莎士比亚,初读时思绪会被故事中人物的跌宕的命运填满,再读会惊叹于大师对于语言运用的精妙,甚至可以从中学到不少“怼人”的技巧。

买书、藏书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不管是读“杂”书,还是读“旧”书,都需要打开书籍,阅读文字,乐趣需要通过“读”来获得。除了这种方式之外,书籍带来的乐趣还可以不用读,而通过“藏”书和“买”书来获得。

季羡林在《藏书与读书》一文中,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据《史记·老庄列传》记载,藏书兴起于周王朝, 老子还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也曾专前往观览这些王室珍藏,并对弟子们感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私人藏书家。

自周开藏书之风后,藏书这一行为被后世代代传承,发展出皇家宫廷藏书、佛寺及道观藏书、书院藏书、民间私人藏书等多种方式,尤其是私人藏书家,往往将藏书当作毕生爱好和兴趣,如宋代的叶梦得、明代的叶盛、清末的张金吾,以及近代的鲁迅,都是有名的藏书家。

而对普通人来说,家中的那一方书架虽称不上“藏书”,但也汇聚着将书“据为己有”时的点滴乐趣。喜欢买书的人,多半是因为不论是借阅还是通过电子阅读的方式,都不如将书买在手里,捧在手里,来的畅快满足。

当然将书“据为己有”之后,也并不一定就会阅读, 夏丏尊对爱买书却不读的这种心理,有一个巧妙的比喻:任何爱吃糖果的人,只要叫他到糖果铺中去做事,见了糖果就会生厌。自我入书店后,对于书的贪念也已消除了不少了。可是仍不免要故态复萌,想买这种,想买那种;这大概因为糖果要用嘴去吃,往往摆存毫无意义,而书则可以买了不看,任其只管插在书架上的缘故吧。可见,书籍是可以脱离于阅读之外,通过“买”的这种行为,为爱书人带来乐趣的。

莎士比亚曾这样描述书籍。他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借着书,我们可以任由思绪漫步在那些优美迷人的意境中;借着书,我们可以安坐家中,神游四海。

书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是获取乐趣最朴素的一种方式,任由我们或消遣时间,或装饰智慧。而阅读就像交友,有些书是过客,有些书是知己。阅读也好比吃饭,有些可以浅尝,有些可以吞咽,还有一些,要细嚼慢咽,慢慢品味。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愿每一个爱书之人,都能在阅读中找到源源不断的乐趣。如果你有阅读之乐想要分享给大家,欢迎参加西西弗阅读月的特别活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一读书就读醉了?阅读为你带来了哪些乐趣? https://klqsh.com/news/view/223396

相关内容

读书乐趣怎么来?领会三种乐趣,助你高效阅读
阅读带给我了快乐(推荐19篇)
我的阅读故事丨阅读给我带来生活的乐趣
读书带来的乐趣作文(精选22篇)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10篇:读书的乐趣
阅读与生活的乐趣作文
读书带来的乐趣作文(合集4篇)
“阅读的乐趣: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爱好”
读书的乐趣有哪些
作文读书带给我的乐趣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