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谈读书:从职业到嗜好的探索
兴趣爱好从读书开始探索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生活感悟# #兴趣爱好探索#
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所以今天我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然而,我并无太多高见可言。但想到学校本是读书之地,便决定谈谈读书的体会。以下是我个人的见解,供大家参考,但说实话,这并不算是一次真正的演讲。
谈及读书
或许我们会觉得理所当然,只需翻开书本即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至少,读书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职业性读书,另一种是嗜好性读书。职业性读书者,往往是为了升学或工作需要而不得不读,例如学生为了考试、教员为了备课。这样的读书,有时并非个人所愿,但却不可避免,否则可能影响学业和未来。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身为教员,有时不得不阅读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书,否则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这样的读书,其实与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并无本质区别,并不显得高尚,反而有时显得苦痛而无奈。
而嗜好性读书则完全不同,它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利害关系的束缚。这样的读书,如同爱打牌的人一样,乐于沉浸其中,享受变化无穷的乐趣。虽然我不擅长打牌,也不太明白其中的奥妙,但我知道,对于嗜好性读书的人来说,每一页书都蕴含着深厚的趣味。当然,读书也可以拓展视野、增长知识,但这些对于嗜好性读书者来说,并非首要目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读书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
然而,我的观点并非鼓励大家全都放弃学业,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这样的时代或许尚未到来,也可能永远不会到来。至少,目前我们仍需完成学业,以应对生活的实际需求。但我可以说的是,热爱阅读的青年们,不妨在完成课内学业的基础上,尝试阅读一些课外的书籍。这些书籍不必与学业直接相关,可以是文学、科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作品。通过泛览各类书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的世界和观点。
当然,嗜好性的阅读本身并不追求功利,而是追求内心的满足和乐趣。在阅读时,我们应该保持轻松的心态,像游公园一样随性而读。如果过度强调“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这样的心态,反而可能让我们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将阅读变成一种负担。
在阅读文学书籍时,我常常会遇到各种有趣的询问。此刻,我想分享一些个人的见解。但请注意,这些见解仅限于文学领域,因为我对其他领域的了解有限。希望这些分享能激发大家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我们需要明确区分文学与文章的概念。
在实际操作中,即便是进行文学批评的人,也常常难以避免这种混淆。简而言之,研究文章历史或理论的是文学家或学者,而创作诗、戏曲或小说的是文章创作者,即我们常说的文人或创作家。尽管如此,在中国社会中,仍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只要创作了小说或诗歌,就必然精通其概论或原理。我曾见过一些渴望成为小说家的青年,他们首先选择的是阅读小说法程和文学史,然而,即使对这些书籍烂熟于心,也未必能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
事实上,目前确实有一些文章创作者兼任教授职务。但这往往是因为中国创作市场的价值不高,难以维持生计。相比之下,美国的小名家一篇中篇小说可以售价二千美金,而在中国,我自己的短篇作品寄给大型出版机构,每篇的稿费也仅能达到二十元。这样的现实迫使许多人寻求其他职业,例如教书或讲解文学。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和创作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研究需要理智和冷静,而创作则需要情感和热情。因此,那些将职业和嗜好混为一谈的人,往往会陷入忽冷忽热的困境,最终两头落空。这从世界文学史中可以看出端倪,那些杰出的小说家、诗人等文学创作者,往往并不兼任教授职务。
此外,作为教员或教授,他们往往需要顾及身份和地位,这种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他们的自由表达。尽管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只是小事一桩,但在实际情况下,这种约束往往会无形中影响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因此,在外国,“教授小说”这一概念并不罕见,但往往难以获得好评,因为其中不乏炫学和卖弄之嫌。
综上所述,我认为研究文学与创作文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虽然它们在某些方面相互关联,但将两者混为一谈可能会带来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区分这两种活动,并针对各自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
第二,常有人问:要涉猎文学,该读哪些书呢?
这其实是个棘手的问题。过去,不少前辈曾为青年们列出长长一串书单,但说实话,它们未必实用。因为那些书单往往是开书目的先生个人喜好或意愿的体现。若要了解古典文学,或许可以参考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来入门。至于现代文学,则建议先翻阅各种精简版本,如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以及瓦浪斯基们的《苏俄的文艺论战》等。阅读过程中,不妨深入思考,再广泛博览。需知,文学理论并非像算术那样严谨,答案唯一。例如,在俄国文学中,就存在着两派间的激烈争论。另外,近年来甚至出现了对俄国小说的冷落,似乎一看到“俄”字就敬而远之。但事实上,苏俄的新创作鲜有人知,此刻译出的几本作品都是革命前的创作,且作者在当地已被视为反革命。若要欣赏文艺作品,建议先从名家选本开始,挑选自己喜爱的作者,再深入阅读其专集和传记,这样便能更全面地了解。若仅听信他人推荐,恐怕因个人喜好的差异而难以达成共识。
第三,谈及文学批评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在如今出版物泛滥的时代,读者往往因难以抉择而渴望批评的指引。然而,中国的批评现状似乎并不乐观。一些批评家往往自视甚高,以文坛仲裁者的身份自居,却未能提出深刻的见解。他们的批评文字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自相矛盾,让人无所适从。
与此相比,印度的一个比喻或许能更贴切地描述这种现状:一位老翁与孩子共同驮着货物出售,但无论他们如何调整自己的位置,总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困境:批评家们往往无法达成共识,甚至在自身立场和观察上也显得摇摆不定。
当然,我们并非要完全摒弃文学批评。相反,适度的批评对于推动文学创作和读者理解都有积极意义。然而,在接受批评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学会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观察来形成对作品的独特理解,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成为“书橱”,真正领略到文学的魅力所在。
这是确凿无疑的,亲身经历总是比单纯观看、聆听或空想更为真实可靠。我曾品尝过各种荔支,包括干荔支、罐头荔支和陈年荔支,也曾根据这些经验推测过新鲜荔支的味道。然而,真正品尝过后的感受,与我的推测大相径庭,这种差异直至我亲自来到广东品尝才得以消解。但另一方面,我也要对萧的观点稍作保留。萧是爱尔兰人,他的某些观点可能带有一定的偏见。我认为,如果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未经世事的人,让他从上海前往北京或其他地方,然后询问他的观察所得,恐怕结果会非常有限,因为他的观察力尚未经过训练。因此,在观察之前,我们需要经过思考和阅读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总之,我的观点很简单:我们应当自主地选择书籍进行阅读,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挑选。虽然请教他人或许能得到一些建议,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来决定读什么。在泛览的基础上,我们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阅读。然而,仅仅读书也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与现实社会接触,让所读的书变得生动起来。
举报/反馈
网址:鲁迅谈读书:从职业到嗜好的探索 https://klqsh.com/news/view/223397
相关内容
鲁迅的童年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成长之路鲁迅经典《朝花夕拾》读书分享会:在时光碎片中重遇鲁迅
鲁迅的读书生活
鲁迅何以成为鲁迅?他们在首都图书馆共话“经典的炼成”
夜读丨读书的意义
读书的乐趣与挑战:从趣味到深度的探索
鲁迅一生是诗
鲁迅说:男人有两大爱好:拉良家妇女下水,劝风尘女子从良;女人有两大爱好:和穷人总是谈钱,和富人谈的全是感情
鲁迅:藤野先生,我永世难忘!藤野:鲁迅是谁?哦,那个中等生
鲁迅的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