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一本名为《人性的弱点》的书籍悄然问世,作者戴尔·卡耐基或许未曾想到,这本探讨人际关系的著作会成为影响几代人的经典。
书中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真相:一个人在经济上的成功,85%取决于与人相处的能力,而专业知识仅占15%。
换言之,我们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不是专业技术有多强,而是人际关系有多好。
要想与人搞好关系,就要逆着自己的本能,顺着别人的人性,坚决不与人分享成功和快乐,永远不主动向人提建议!
所谓顺着别人的人性,核心就是理解人性的弱点,但不要改变这些弱点,而是好好地利用他们。
所谓逆着自己的本能,就是要努力改变人性弱点在自己身上的呈现。
1
与人分享成功和快乐,是期望别人认可自己,却打破了别人的优越感!你会喜欢那些每天在朋友圈分享优越生活的人吗?当你有了进步,心里有高兴的事,你愿意和身边的朋友分享吗?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关联着人性深层次的弱点。
卡耐基在书中披露了这样一个调查:
"在500个电话会话中,'我'这个词使用了3900次。"
这个数据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每个人都更关注自己。
换言这,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都期望别人认可自己,而忽略了其他人也都有体现自己优越感的同样要求。
你的升职加薪、孩子的优异成绩、新买的奢侈品,种种让你欣喜若狂的事情,在他人眼中可能只是在提醒他们生活的不如意。
你发布了好消息,满足了自己表现优越感的需求,却触犯了别人的优越地位,甚至激发了对方的嫉妒心。这种反人性的操作,不但达不到让别人和你共享快乐的目的,还会让人对你心生反感。所以,要想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就不妨在别人面前大肆宣扬自己或孩子的成功,或者把自己的快乐心情四处和人分享。
与此相反,要想赢得别人的好感,让人际关系对自己有利,比较明智的作法是引导别人说出他的成功和喜悦,然后再像富兰克林建议的那样,请他帮个他一定能办到的小忙。
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你倾听别人的好消息,满足的是对方对被认可的需求;你请他帮小忙,他获得了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也就是满足他被需要的心理;根据互惠原则,你让他高兴了,他就会向你释放善意,你就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标。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若投入对别人的关注,收获的就是实际的利益。我们若消耗别人的优越感,所得到的就是别人给你的白眼。
正如多贝里在《清醒思考的策略》中所言:
"如果你的生活碰巧是特别令人羡慕的,那么请保持谦虚,这是你为世界做出的贡献,你的行为让别人少受了很多嫉妒之苦。"
2让别人尊重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展现自己的优越感,而是让对方觉得自己很重要。
卡耐基 在《人性的弱点》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去邮局排队办事时,发现邮局柜台后的一个工作人员,因为日复一日地处理着枯燥的业务,脸上写满了疲惫,对人态度十分冷漠。
于是,他仔细观察那个人,发现了这个工作人员的一个优点。
当轮到他办业务的时候,他真诚地赞美了那位工作人员引以为傲的一头秀发时,奇迹发生了。
工作人员冷漠的表情瞬间融化,取而代之的是愉快的交谈。
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优越感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实际上,居高临下的态度只会制造距离感。
卡耐基指出:
"关于人类行为,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法则,如果我们能够遵守这条法则,那么我们将几乎不会遇到麻烦...这条法则就是:永远让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这与我们直觉中的社交策略恰恰相反,我们期望他人重视自己的方法,并不是努力证明自己有多出色,而是用心发现并赞赏他人的独特之处。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优越感的追求。当我们能够满足他人这种心理需求时,就打开了通往其内心的大门。
这不是虚伪的奉承,而是发自内心地发现和肯定他人真实存在的优点。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
"世界上有一种不朽的东西,要永远幸福就必须爱他人,为他人而活。"
在职场中,这一原则尤为实用。一个懂得赞赏同事的员工,一个记得下属生日的领导,往往能营造出更和谐高效的工作氛围。
这不是权谋之术,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当我们停止追求成为人群中最耀眼的人,转而去发现并欣赏他人的光芒时,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奇妙的转变。
3永远不要主动给别人任何建议,因为这意味着对他人的否定。
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是过来人或行家,有责任"纠正"他人的"错误",因而喜欢主动给人提各种建议,还以为这是一种善举。
殊不知,这种做法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一种冒犯。
在小说《围城》中,方鸿渐的父亲出于“好意”建议儿媳放弃工作、专心持家,结果不仅未能如愿,反而引发了家庭矛盾。
类似的情节在现实中屡见不鲜——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许多冲突都源于那些“为你好”的建议背后所隐藏的控制欲。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写道:
"要想赢得别人按你的方式思考,就永远不说你错了,而要以友好的态度开始对话,经常说'是的,是的',真诚地站在别人的观点上看问题。"
哪怕建议再中肯、语气再温和,本质上也是在说你错了。这会让人下意识地产生防御心理。
每个人的认知体系都是其独特生命经历的产物。试图给别人提建议,以否定他人的认知,无异于否定其整个人生经验。
王小波幽默地提醒我们:
"不要把别人的脑子当鸡窝,下完蛋却不告诉别人下一步怎么办。"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都明白:
除非对方主动询问,否则永远不要轻易开口提建议。那样做不仅难以达到目的,反而容易得罪人。
海明威说: "学会说话只需三年,学会闭嘴却要用一生的时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