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石窟寺如何保护与传承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四川广元深入研讨
如何推广研讨会,吸引更多参与者 #生活技巧# #工作学习技巧# #工作技能研讨会#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10月25日,第四届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四川广元举行。来自全国60余家机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广元,共同探讨新时代石窟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路径。

开幕式现场。
本次会议以“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推动石窟寺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主题,由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广元市文物局、太原市文物局联合主办,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承办。
会上,专家学者聚焦石窟寺保护核心议题,深入研讨科技保护前沿方向,重点围绕水害治理、风化防治等关键技术突破,以及区域考古新发现、文化交融研究成果展开交流;聚焦数字化技术创新应用,明确其需贯穿石窟寺考古全流程,保障考古记录科学性,推动研究成果创造性转化,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与会专家作主旨报告。
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石窟寺资源的富集省份。从“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乐山大佛,到“石壁千龛”的广元千佛崖,从“中国石刻艺术集大成者”的安岳石窟,到见证丝路往来的巴中石窟——这些石窟寺跨越千年时光,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记录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历史,是黄河文化与巴蜀文化交相辉映的重要见证。
据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介绍,近年来,我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将石窟寺保护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量完成了全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系统推进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建设,促进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同时,加快构建四川省“1+4”石窟寺保护研究体系,持续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石窟综合保护与文旅融合等多领域创新,在“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践行中探索川渝石窟传承新路。
“广元虽地处嘉陵江畔,却与黄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境内的剑门蜀道是黄河文化跨越秦岭入川的重要通道,被称作‘联系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文化纽带’。”广元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敏说,近年来,该市稳步推进《广元皇泽寺千佛崖摩崖造像保护条例》立法,成立了广元石窟研究所,实施保护工程达30余项。深化与北大、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合作,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出版《广元石窟内容总录》等专著,夯实了石窟保护利用根基。
“广元是巴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遗产丰富,是践行科技文保使命的重要阵地。我们先后参与了皇泽寺摩崖造像震后抢险、千佛崖危岩治理与水害勘察、昭化古城展示利用勘察设计、观音岩危岩体加固保护等一大批重点保护项目。”中铁科研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高红兵表示,未来,还将进一步发挥创新赋能和跨界融合的优势,持续深化与包括广元市在内的各界的合作交流,持续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成果展启动仪式现场。
大会期间,与会人员还将实地观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元千佛崖。同期举办的“赓续文脉 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成果展”,集中呈现了黄河流域9省区35家文博单位、合作院校、科研单位的千年石窟瑰宝与前沿科技成果与创新实践。
据悉,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自2022年成立以来,秉持“守护遗产、传承文脉”的初心,已成为推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石窟寺学术研究、技术攻关、活化利用的重要平台。本次会议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为传承中华文明基因贡献力量。
(活动主办方供图)
网址:跨越千年的石窟寺如何保护与传承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四川广元深入研讨 https://klqsh.com/news/view/271561
相关内容
四川石窟数量全国第一,足不出户欣赏“四川石窟线上展”|文化中国行《巴蜀石窟》研讨会在蓉召开 川派纪录片助力文化遗产“出圈”
我国已初步建立石窟寺系统性保护体系:数字化技术让千年艺术焕发新生
专家学者论蜀道:治蜀兴川好资源
多位权威专家明日齐聚江门,共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当石像开口说话——评纪录片《巴蜀石窟》的美学策略与历史想象|西岭雪·影视评论
余姚:七千年文化传承 四十载新章再续
纪念李树化学术研讨会在嘉应学院举行:百名专家学者共探艺术传承
八窟一洞搬进北展 千年辉煌震撼重现
一周观展指南|粤藏粤美——广东省美术馆馆际典藏精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