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好的人生》强戏剧、强情绪背后,“短剧化”的风吹向长剧全类型
通过戏剧剧本,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走向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文学欣赏#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近期开播的剧集《蛮好的人生》,已经吸引了不少关注。
除了孙俪主演带来的话题性,剧集本身的强情绪、强戏剧化的创作方式,带动了讨论甚至若干争议。单从内容来看,甚至存在一些“狗血”的味道,即刻意制造冲突、建立二元对立。
目前的两条线索上,一条是女主角胡曼黎遭遇职场危机,被竞争对手找到违规操作被禁止从业两年;另一条是家庭危机,胡曼黎的丈夫丁致远出轨邱丽苏,胡曼黎离婚之后陷入低谷。
从剧情来看,强戏剧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情节构建的模式,比如得知丈夫出轨,胡曼黎在被胡曼黎刺激之后试图和丈夫温存唤回激情,结果被丈夫拒绝羞辱,转而拉着邱丽苏威胁跳河,让丈夫选择救一个人,结果丁致远选择了邱,让她彻底颜面无存。
从人物来看,整体上也没有很深入的人物塑造,而大多显得比较功能性,市侩、强势的胡曼黎,“茶艺”出众的邱丽苏,执拗清高的薛晓舟等等,都具有较强的标签性。
这种创作方式,其实是比较“短剧化”的。
强情节、快节奏、强反转,为了达到这样的叙事效果,剧集故事和人物都不可能过分复杂,类似的标签甚至套路化,在短剧化的逻辑里,反而是能够降低观众的入坑门槛。
此前,长剧的“短剧化”尝试相对集中在古装剧领域,如去年的爆款《墨雨云间》就成为这方面最早吃螃蟹的;今年的《雁回时》其实也是类似的古装复仇爽剧,故事的强反转、强情绪特色,也非常具有短剧特征。
而今年以来,这种创作上的“短剧化”正在更多类型里进一步扩散。
比如在电视端成绩斐然的《六姐妹》,后半段由李嘉琦饰演的六妹形象,就有着比较扁平的特质,靠着让观众牙痒痒的“坏”带动了后期话题;《我的后半生》里张国立上演“男版《玫瑰的故事》”,和四位女性上演跌宕起伏的黄昏恋,剧情同样颇为“狗血”。
从长剧创作来说,类似倾向于快节奏、强情绪的内容,其实存在对长视频价值的某些“矮化”,其必然牺牲故事发展的合理性,以及人物塑造上的种种细节和可能性。
那么,如今的选择是否代表着长剧集的未来?或许也还要画上一个问号。
不可否认的是,类似的戏剧化对于“看热闹”的观众是很有吸引力的,能够带动话题、吸引流量;包括在电视端,多圈层受众也会因此被留住。
但反过来看,当“短剧化”从古装剧推广到全类型,其必然与都市、当代题材所寻求的写实性、现实主义审美发生对冲,而离现实生活越近,观众分辨内容是否悬浮的能力就越强,也会挑战这部分受众的观看习惯。
至少从目前来看,这些古装剧之外的“短剧化”内容,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一些成绩,但也没真正打造出圈爆款。而未来的市场是否会接受这样的新长剧,还有待后续的作品给出答案。
网址:《蛮好的人生》强戏剧、强情绪背后,“短剧化”的风吹向长剧全类型 https://klqsh.com/news/view/22896
相关内容
2024年微短剧:要流量更要质量 要情绪更要情怀春节与短剧,八字不合?
微短剧或开启IP化、长短结合时代,《灵魂摆渡》《唐诡》将推短剧
从“爽感”到“质感”,“微短剧+”展现赋能潜力
短剧的风还是吹到了时代少年团
城市即舞台:文化资本、情绪消费与演艺经济
《雁回时》破30000《沙尘暴》开分8.1背后,长剧集正在分成两条路
《刁蛮公主》改编闹“乌龙”,但微短剧版《还珠格格》《楚留香》《唐诡》都来了
宝藏唱作人萨吉:大热影视剧里的“音乐情绪捕手”
短剧顶流柯淳“飞升”,短国造星不靠“速成”靠“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