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模拟考成绩出来后,小轩把自己关在房间整整一天。妈妈敲门送水果时,看到他正对着满是红叉的试卷发呆,忍不住说:"一次考不好而已,振作起来下次再努力啊。" 没想到孩子突然爆发:"你根本不懂!我就是学不好,努力有什么用?" ,曾经爱说笑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连最喜欢的篮球训练也请假了。妈妈既心疼又着急,直到参加艺博家庭教育的青少年心理课程,才明白:孩子的消极不是故意对抗,而是需要正确引导的心理信号。课程中的 "情绪重构法" 让她学会了如何帮孩子在挫折中看到希望。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研究发现,积极心态不是天生的乐观,而是可通过学习获得的思维能力。在艺博家庭教育的课程中,我们见过很多像小轩这样的青少年,他们并非天生消极,只是没学会如何在困境中找到积极的视角。培养积极心态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做好这三件事,就能帮孩子建立心理韧性。
一、给情绪留空间,别急于 "纠正"
小轩妈妈最初总说 "别难过"" 没关系 ",其实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艺博课程的老师指出,积极心态的第一步是允许消极情绪存在。就像课程里" 情绪缓冲带 " 的练习:家里准备红黄绿三色卡片,孩子挂红色时需要安静,挂黄色时可以倾听,挂绿色时适合讨论。小轩家尝试后,妈妈发现当她不再急于劝说,孩子反而愿意主动开口了。
塞利格曼在研究中强调:"压制情绪会消耗心理能量。" 艺博的亲子课堂上有个经典案例:一位爸爸学着对考砸的孩子说 "这次没发挥好,你一定很难过吧",简单的共情让孩子突然红了眼眶,说出了担心升学的压力。真正的积极不是否认消极,而是让孩子感到 "我的情绪被看见"。
二、用具体视角重构挫折认知
小轩总说 "我就是学不好",这种对自我能力的否定,是消极心态的核心。艺博课程中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 ABC 模型:事件本身不会决定情绪,对事件的解读才会。老师带孩子们做 "挫折拆解练习" 时,让小轩把 "学不好" 具体化成:"数学最后两道大题没思路",而不是全盘否定。
这种方法在家庭中也能实践。有位妈妈在课程中学到后,和孩子一起列 "问题解决清单":把 "我总是记不住英语单词" 变成 "每天背 10 个单词,周末复习一次"。三个月后,孩子不仅词汇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把大困难拆成小目标。就像艺博老师常说的:"积极心态不是喊口号,而是找到具体的行动方向。"
三、在关系中种下积极的种子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指出,青少年的积极心态离不开情感联结。艺博家庭教育的 "家庭优势墙" 活动很有启发:每个周末全家一起写下彼此这周做得好的事,哪怕是 "今天主动整理了书桌" 这样的小事。小轩家坚持两个月后,孩子开始留意生活中的积极细节,会说 "今天物理老师夸我思路清晰" 了。
课程中还有个温暖的案例:一位妈妈按老师建议,每天花十分钟听孩子讲学校的事,不评价不说教。三周后孩子突然说:"妈妈,其实我发现同桌人挺好的,上次借我橡皮了。" 这种积极的人际感知,正是在安全的亲子关系中慢慢生长的。塞利格曼的研究也证实,良好的情感联结能增强心理韧性。
培养积极心态从来不是让孩子永远快乐,而是教会他们在困境中保持希望。就像艺博家庭教育在课程中一直传递的:允许情绪流动,帮孩子找到具体的行动方向,用陪伴建立情感支撑 —— 这三个简单的方法,能让积极心态在日常互动中自然生长。当家长放下 "必须乐观" 的执念,孩子反而会在接纳中获得真正的心理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