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感恩的名人故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吴承恩。 #生活知识# #文学名著#
相关推荐中国古代关于感恩的名人故事
感恩,是中华传承了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下面是中国古代关于感恩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投桃报李: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慈母之恩:
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饭千金: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子路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黄香温席: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交口称赞。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辞去官职,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黄香为父暖被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父亲早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营造出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韩信报漂母一饭之恩
韩信年轻时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一次他在淮阴城下钓鱼,眼看就要饿晕过去,河边一位漂洗丝絮的老妇人见他可怜,便每天带饭来给他吃。就这样过了几十天,韩信感激地说:“将来我一定重重报答您。” 漂母却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指望你报答吗?”
后来韩信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楚王。他回到淮阴后,立刻派人找到那位漂母,不仅赠予她千斤黄金,还亲自登门致谢。他对身边人说:“当年若没有漂母的一饭之恩,就没有今天的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做人的根本。” 至今淮阴仍留有 “韩侯祠”,祠堂里 “一饭千金” 的典故被代代相传,成为感恩的典范。
岳飞孝母刺字
岳飞自幼丧父,由母亲姚氏含辛茹苦抚养长大。姚氏不仅教他读书识字,更常以 “精忠报国” 的道理教诲他。在岳飞即将投军抗金时,姚氏为了让儿子牢记家国大义,在他背上刺下 “精忠报国” 四个大字,并用醋墨涂抹使其永不褪色。
岳飞从军后,始终将母亲的教诲刻在心上。他作战勇猛,屡建奇功,却从不居功自傲。每次作战间隙,他都会托人给母亲捎去书信,汇报平安与战绩。后来母亲病重,岳飞向朝廷上书请求回家侍奉,哪怕军情紧急,也坚持 “亲疾,天下莫大于此”。母亲去世后,他赤脚扶灵,守孝三年,期间素食布衣,尽显赤子之心。岳飞用一生践行着对母亲的感恩,其孝行与忠勇一同被载入史册。
欧阳修尊母画荻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到连笔墨纸砚都买不起。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读书,想出了一个办法: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寒冬腊月,郑氏的手冻得通红,却依然坚持每天教学;盛夏酷暑,她挥汗如雨,仍耐心讲解文章道理。
欧阳修长大后,始终铭记母亲的教诲。他在《泷冈阡表》中深情写道:“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做官后,他将母亲接到身边悉心侍奉,无论公务多忙,每天都要向母亲请安。母亲去世后,他按礼守丧,三年间拒绝一切娱乐活动。即便成为文坛领袖,他仍常对人说:“我今日所得,全赖母亲沙地画荻之恩。” 欧阳修用自己的成就与孝行,回报了母亲的含辛茹苦。
诸葛亮鞠躬尽瘁报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感其知遇之恩,立下 “愿效犬马之劳” 的誓言。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在赤壁之战中火烧曹军,在西川之战中夺取益州,为三分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此后诸葛亮更是殚精竭虑,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只为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即便积劳成疾,他仍坚持工作,最终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用一生的忠诚与付出,践行了对刘备的感恩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流传千古。
子路百里负米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早年家中贫困,他常常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不远百里步行到外地,为父母背回米粮。冬天寒风刺骨,他的手脚冻裂出血;夏天烈日炎炎,他中暑晕倒在路边,醒来后仍咬牙前行。有人劝他:“何必如此辛苦,附近也有糙米可买。” 子路却说:“父母年迈,我要用最好的米奉养他们。”
后来子路成为大夫,生活富足,却常常对着丰盛的饭菜叹息。他说:“现在我想为父母负米,却再也没有机会了。” 孔子评价他:“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子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百善孝为先” 的道理,他百里负米的故事,成为后世子女感恩父母的榜样。
网址:中国古代关于感恩的名人故事 https://klqsh.com/news/view/232492
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通用20篇)中国名人励志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
「感恩亲身经历的故事」关于感恩的经历
中国古代名人勤奋努力的小故事(通用20个)
古代名人故事(精选23篇)
关于外国名人故事(精选10篇)
古代名人故事(精选17个)
2021年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合集
古代名人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