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发达的现代社会,面对着手机里爆炸般的信息,我们还要读书吗?要怎么读?
本文为于漪老师为书籍《阅读力晋级》所作的序,第一教育经授权发表。
真是匪夷所思!在手机信息爆炸的岁月,许多人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已与吃饭、穿衣的生活必须不相上下,哪有时间读书。
更有甚者,认为读纸质传媒是一种古板、一种落后,对纸质的书不屑一顾。
在这样网络喧嚣的背景下,方有林教授在大学校园里积极倡导并切实开展“一周一书”的阅读实践活动,笑迎困难寻求破解良策,坚持不懈五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本科生阅读自觉明显增强,阅读习惯初步养成,阅读能力大为提升,其阅读实践成为大学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今将推行该活动的实践和研究辑成《阅读力晋级》付梓出版,嘱我写序,我这名鲐背之年的老教师既感兴奋,更是心怀敬意写一点学习体会。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无论发达到什么程度,人的心灵发育、精神成长离不开经典读物、优秀读物的滋养。这些读物是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社会古今中外积累与提炼出来的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常识。
常识看似普通,无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轰动效应,但其中寓含着不可抗拒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不是凭主观臆断,也不是凭一时的爱憎好恶,而是在空间无限、历史悠久的无数正反实践的检验中逐步形成,有真理的味道。为此,古圣先贤,社会各领域的有识之士,无不强调读书的价值与意义,并身体力行,做出榜样。
然而,常识也是最易被人轻视以忽视。
诗人、散文家约瑟夫·布罗茨基是个视文化为生命的人,他在198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曾这样沉痛的说:“鄙视书、不读书,是深重的罪过。由于这一罪过,一个人将终生受到惩罚;如果这一罪过由整个民族犯下的话,这一民族就要因此受到自己历史的惩罚。”话说得很重,道理寄寓其中,启人深思。
方教授及其团队深知阅读不仅塑造学生大脑及心智,阅读也塑造社会、塑造国家,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阅读素养,对于社会而言,提高文明的程度;对于国家而言,不仅是个人素养的提高,而且是群体阅读力的增强,群体阅读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国家的阅读人口表明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我国有优良的阅读传统,《阅读力晋级》剖析了“一周一书”的前世今生,如何“克期读”,拾级而上,既有理念的指导,又有操作的抓手,生动具体,开展的阅读实践活动如在眼前。
时间是常数,一个人如何管控时间、支配时间,是智慧,也是意志、毅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他抱怨时间不够用的上大学的儿子说:“要善于强迫自己每天看书。不要把这项工作拖到明天,今天的丢失,明天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你所阅读的一切,就是你用以自学的精神财富的积累,这个积累越雄厚,就越容易学习。”
怎样才能坚持每天读书?有赖于习惯的养成。
这本著作将阅读习惯提升到“阅读力之本”的高度来阐述,我深为赞同、赞赏。清代刘蓉的《习惯说》一文强调为学贵慎微,极其有道理。
习惯一经形成,就如手足在自己身体上应用自如,拉拽不开。好习惯有益终生,不良习惯戕害人生。养成阅读良好习惯从“强迫”自己开始,与惰、散、躁斗争。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涨;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静下心来,每天努力读一点,坚持下来,就是长足进步;如若每天懈怠一点点,长此以往,便是巨大的损失。著名画家张大千说:“作画如要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次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大学生读书不同于作画,但道理相通。持之以恒的良好阅读能改变人的气质,提升人的品质,形成挺直脊梁骨的“大写的人”的气象。
读书要会读,要入脑入心,思考、鉴别、吸纳、创造。
如若只是“对书”,浮光掠影,徒劳疲倦眼睛而已。
哲学家冯友兰说得十分清晰,他说,读书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面对出版物鱼龙混杂的现状,必须用眼力精选,不被披着炫人耳目外衣的滥物所迷惑,坚持读中华优秀文化及人类进步文化所创造的精神珍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追求的境界。
读,不仅要攻破文字关,知其意,而且要体会“弦外音,味外味”,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
尽其意还不够,还要明其理,有自己的意。把自己的意和作者的意比较、参照,不仅找到差距,而且还有所发现,乃至有所补充,有所创造,那就做到书为我用,活学活用了。这个问题著作里均有论述。大学本科生应该读什么,应该怎么读,不能怎样读,均做具体剖析,而且列举榜样,以供学习、借鉴。
大学生是生命成长的旺盛期,成长需要培植,需要体验。成长是一个过程,无极限。
“新的我”永远在明天,成长永远是对明天的向往。被不少人看作是匪夷所思的阅读实践活动,正是对大学生生命成长的敬畏、培植与呵护。这种紧扣教育育人本质,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举措,不仅增添了校园文化的正能量,更大大拓展了学生生命成长的空间,为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创造搭桥铺路。
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付出心血与智慧的人,我总是心怀敬意与感谢,为此拙笔记下学习的肤浅体会,祈愿读优质书在大中小学群体中形成习惯,形成风气,使他们的精神世界获得醍醐琼浆的滋养,和谐发展,茁壮成长。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