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屏幕的友谊:青少年网络社交的双面性

发布时间:2025-09-13 00:42

青少年社交困惑时,引导他们学会友谊的维护和处理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辅导#

01青少年的虚拟友谊

在成人难以触及的虚拟世界中,青少年们以自己构建的理想化身相互连接,探寻着自主掌控生活的权利,并沉浸在被认可的满足感中。他们迅速结成友谊,同样迅速地分离,在追求亲密体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未知的风险。

△ 网络社交的兴起

“官宣闺蜜”

“生米、哈迷:獾院;双鱼,ISTJ;喜欢的小深,画上几笔;还搞点自设oc(原创角色)什么的……其他,左撇子……”在小红书的“互关”好友列表中,刘颖的自我介绍显得独树一帜。这位14岁的少女,是我2024年在研究“小马宝莉卡”时在小红书上结识的朋友。尽管刘颖还是个初中生,但她在网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每当她有新的创作时,总会有粉丝留言称赞,“画风好米(好美)!”“喜欢!”

尽管我与刘颖的年龄和生活背景大相径庭,但我们对“哈利·波特”的共同喜爱却让我们在采访中能够迅速打破隔阂。然而,当我尝试解读她留言区里同龄人们更复杂的个人简介时,却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打开他们的页面,有些人的简介简单明了,如“担:白鹿”,表明他们是女明星白鹿的粉丝;而有些人则写得详细而复杂,包含着他们对多个“二次元”作品的热爱。

△ 刘颖的影响力

这些成年人或许读不懂的短句,其实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见面时,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来判断是否可以深交。在网络世界中,这些简介就如同每个人的“名片”,展示着他们的兴趣和个性,也成为了他们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桥梁。这让刘颖通过小红书快速获得粉丝,并分享她的艺术创作,展示自设角色和志同道合的社交圈。

02网络友谊的复杂性

△ 刘颖与“官宣闺蜜”

早在1999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风笑天便在论文中提出了“虚拟社会化”的概念,他预见网络技术将创造出虚拟的社会关系,从而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人的社会性,加速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时至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沈杰等学者更是提出了“虚拟社会化终结”的观点,他们认为,对于生活在Web 2.0乃至Web 3.0时代的人来说,线上与线下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二者高度融合。特别是对于“Z世代”而言,他们从出生起便身处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环绕之中,“虚拟世界”对他们而言就是现实生活的延伸,他们的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与互联网紧密相连。

在这种现实与虚拟交织的社交环境下,他们对“朋友”的定义也与成年人迥然不同。在刘颖的粉丝群体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留言互动:“自设×××,欢迎交友。”随后便会有粉丝回应:“宝宝我自设×××,喜欢×××,想与你交友。”只要双方达成共识,一句简单的“好的”便足以确立友谊。或者,当两位粉丝发现彼此同处一个“同好圈”,共同分享着相似的兴趣时,他们会在页面上互相关注,展开频繁的互动。

△ 网络社交的风险

当然,真正的深厚友谊是超越这种简单互动的。许多刘颖的粉丝都拥有自己视为“官宣闺蜜”的挚友,一旦进入这种亲密模式,他们之间的关系便会变得愈发独特而珍贵。一个初二的女孩,在自己的页面置顶视频中贴上了几张照片,并配以温馨的留言:“官宣闺蜜,这些照片只为你而设,偏爱也只给你。”

然而,这些在数字世界中紧密相连的孩子们,也面临着社交边界扩展所带来的诸多风险。其中,首要问题便是“认同焦虑”。日本精神病学家斋藤环在《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一书中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年轻人的沟通方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相互认可形成松散的内部社群,而“点赞”则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认可信号。

03虚拟与现实的交织

△ 线上线下关系的挑战

在网络社交日益普及的时代,教师和家长被呼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策略,以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互联网使用习惯。2024年,江苏苏州昆山市葛江中学的于洁老师,曾接到一位六年级小学老师的求助。这位老师反映,班里的学生们似乎普遍早熟,五年级时就有学生将同班同学作为漫画主角,描绘出一些不适宜的内容。

△ 教育者的应对策略

然而,尽管社交媒体带来了诸多挑战,但老师们在教育过程中仍有机会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于洁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通过布置温馨的教室环境、引入游戏化的奖励机制等方式,努力为学生们带来更多现实生活的质感。尽管无法完全抵消互联网的吸引力,但她相信,这些举措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们的成长过程增添更多来自现实世界的色彩。

正如达纳·博伊德在全书的后记中所强调的,单纯限制孩子们上网时间并非长久之计。为了真正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数字习惯,家长、教师以及城市规划者都需要共同努力。他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身体自由、闲暇时光,以及宽敞的公共空间,以引导他们形成更健康、更有意义的互联网使用方式。

举报/反馈

网址:跨越屏幕的友谊:青少年网络社交的双面性 https://klqsh.com/news/view/237261

相关内容

青年深度社交模式的特质与塑造
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是损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真凶”?
美国合唱团青年:音乐是跨越国界的语言
越来越多青年人尝试“数字精简”的生活
快乐的白人女性在家中使用手机聊天,微笑着发短信,沉迷于社交媒体的年轻女孩,室内的青少年学生,滚动屏幕
文化交融彰显“铁杆”友谊:中柬人文交流年闭幕式在郑州举行
从看到玩的跨越!华为智慧屏 MateTV以旗舰手机级芯片 打破大屏十年体验桎梏
减少对屏幕的依赖:神经学方法
“精简”也可成就“丰盈”——越来越多青年人尝试“数字精简”的生活
“搭子社交”:青年社交模式的新表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