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酒吧”兴起的背后:是学术研究的松弛,还是仪式符号的消费?|案例精选

发布时间:2025-09-13 06:23

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形式 #生活知识# #文化教育#

热点资讯▕知识分享▕专业解读

☂订阅NewMediaLab☂

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

本期作者

子非鱼吖

本期关键词

学术酒吧 |社会交往| 符号消费

最近,“学术酒吧”悄然走红网络,理性与醺然的界限被打破,“我在酒吧听社会学讲座”、“在bar里搞学术你敢信”、“学术配酒,一喝就有”等帖子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大量的关注和点赞。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人们会认为学术讲座应当在大学、礼堂或书店等场合举行。然而,近期兴起的"学术酒吧"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将学术讨论带入了轻松的酒吧环境,成了各类学术研究者、青年学者、文艺爱好者进行思想交流的地方。

图片来自小红书“长沙岳麓学术酒谈”

主讲人多为国内高校硕士和博士生,甚至是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海外名校的资深教授或专业学者,涉猎范围包括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各个学科。他们在吧台上分享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深入见解,听众不受身份限制,只需在酒吧消费即可享受学术氛围。为什么酒吧和学术的搭配如此受欢迎?这种创新模式是否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学术酒吧”现象背后,我们能够窥见怎样的思考与启发?

微醺时刻:“学术酒吧”为何兴起?

1. 在场感:线下互动的拟剧表演

从消费者的评论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类“学术酒吧”的酒水饮料的满意度不高,并认为这类酒吧所提供的精酿啤酒与预制菜的存在差不多,但定价却相对较高。然而,尽管对酒吧所卖产品不甚满意,他们却仍然愿意将“学术酒吧”作为一种集学术交流、知识分享与社交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消费空间,并为“去酒吧参加线下讲座”这一行为买单。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关于从“在线”到“在场”的论述,为理解“学术酒吧”的兴起提供了支撑。

在场感作为真实空间中的独特体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实际共存所带来的情感连接与认知共鸣。这种转变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回归,更是对数字时代可能流失的人际互动的弥补。线下讲座作为“学术酒吧”中的核心活动,在社会学家戈夫曼看来,是一种社交互动的拟剧化“表演”。不定期举办的讲座成为营造在场感与陪伴感的重要场所,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呈现自己的存在感,比如向主讲人提问、与其他消费者讨论等,享受着由知识分享与思想碰撞带来的社会认同价值满足

2. 非正式:逃离现实的第三空间

除了在空间内部的彼此联系,“学术酒吧”的另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非正式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这个概念是由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提出的,“第一空间”一般是指我们日常居所,“第二空间”是我们花大量时间用于工作的地方,而“第三空间”则是居住和工作地点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学术酒吧”一方面继承了麦当劳、星巴克等传统第三空间所共有的社交便利性、环境舒适性与文化多元性;另一方面,“学术酒吧”创造了一个更为纯粹的、聚焦于学术探讨与思想启迪的特定场域。

图片来自小红书“长沙岳麓学术酒谈”

通过空间设计与氛围营造,如柔和的灯光、安静的音乐、丰富的书籍,以及不定期举办的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学术酒吧”构建了一个既能让人暂时忘却日常琐碎,又能激发人思考与灵感的理想空间。更重要的是,“学术酒吧”满足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知识渴求与心灵归属的双重渴望。在这里,学术不再是象牙塔内的孤芳自赏,而是成为了一种跨越界限、贴近生活的公共议题;交流与分享也不受身份、地位的限制,任何人都能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思想的盛宴中来。

3. 秩序感:攀登学术的歇脚之处

“学术酒吧”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一代年轻硕博研究生和青年学者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学术压力。这些学生和学者在攀登学术高峰的同时,也在寻找生活的平衡和个人情感的出口。漫长的时间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学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长此以往,容易让人陷入迷茫和虚无的状态。于是,有不少学生和学者在互联网上重建自己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个旅行博主、健身博主、游戏博主……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锚点,对抗这种不可控感。

图片来自小红书用户

此外,这些学生和学者所面临的压力不仅来源于学术研究本身的难度,还来自于他人和社会的期待、个人职业发展的焦虑。他们面临着学术生涯中的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对沉没成本有着复杂的道德感知和忧虑,也许还会被学业失败的恐惧和危机所折磨。因此,参加“学术酒吧”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只是攀登学术高峰上的一个歇脚之处,是他们在学术压力和生活乐趣之间寻找平衡的一种尝试,是他们对抗无序感和找寻意义的方式之一。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在读的高校学生晒出酒和研究文献的合照,并自嘲为“学术酒鬼”“烟酒生”。

情调还是买醉:“学术酒吧”的负面声音

然而对于“学术酒吧”的看法,网络上还存在着另一种声音。“想问这是在干啥(流汗黄豆)”、“这个世界到底还是癫成我不懂的样子”、“这不就是智性恋点缀日常的时尚单品”等帖子反映了网友们对“学术酒吧”的质疑与嘲讽

1. 将学术当成符号在消费

“符号消费”一词由鲍德里亚提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不是对具体事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而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有所需求。其在《消费社会》中进一步指出,符号消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区隔品味和身份地位,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对“学术酒吧”的质疑也来源于此:“学术酒吧”是否为打着学术交流的口号为消费行为“抬咖”,并成为彰显其独特性的“标签”,从而使消费者陷入消费陷阱,引发学术领域的浅薄化倾向。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学术酒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消费空间,将传统上被视为严肃的学术活动置于休闲娱乐的语境之下,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的转换与重塑。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学术被包装成一种彰显个人品味与阶层归属的符号商品。消费者参与此类活动时,更多是基于对符号价值的追求,而非对学术内容的真正兴趣与深入理解。这种趋势若得不到有效引导与规范,便有可能导致学术知识的表面化、碎片化传播,进而削弱其深度与严谨性。

2.对学历崇拜的集体狂欢

“学术酒吧”反映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学历崇拜倾向。这种崇拜不仅仅是对个人教育成就的认可,更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在无形中构建了一套评价标准,即拥有高学历往往被视为拥有优秀、成功的人生。在此背景下,“学术酒吧”凭借其营造的独特学术氛围与赋予的“精英”身份标签,成为承载社会大众学历崇拜心理诉求的舞台。参与者通过在这样的场所中消费,仿佛能够暂时性地获得一种与精英阶层相联结的身份认同感,从而参与到一场集体狂欢之中,共同庆祝并强化这一社会共识。

图片来自pixabay

然而,这种狂欢背后却隐藏着对精英文化的盲目追求与误解,在“学术酒吧”的消费中,精英文化被简化为一种可触及的外在符号,忽略了其内在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内核。这种消费导向的盲目追求,非但不能促进个人文化素养与思想境界的实质性提升,反而可能催化社会的浮躁氛围与功利化倾向,最终导致学术研究被肤浅化、标签化

从“学术酒吧”现象背后,窥见对社会各方的启发

以上我们探讨了“学术酒吧”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其作为学术交流空间与现代休闲场所的结合体,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它的存在和发展。“学术酒吧”现象的背后,蕴含着对学生个体成长、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店家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启发。

1. 学生个体成长:及时充电,平衡生活

从“学术酒吧”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当代年轻学生和学者应该要学会如何在高强度学术追求与个人生活品质之间寻找平衡,以保障心理健康,维持长期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当我们在学术研究中感到疲惫和迷茫,或是遭遇难以逾越的瓶颈时,在不影响科研整体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不妨适当地从学术研究抽离出来,为自己安排一些能够激发灵感、放松身心的活动,帮助我们及时充电、缓解压力、恢复精神。前段时间,在上海兴起的全英文剧本杀活动不失为一个既追求英语能力提升、又享受社交乐趣的理想选择。该活动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这种门槛设定本身就体现了对学术素养的重视。全英文剧本杀通过角色扮演、剧情推理等方式,让参与者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能够锻炼语言能力,还能够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来自小红书“次元人生馆”

2. 高校组会建设:创新形式,鼓励表达

组会是学生与导师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和窗口,院校和老师们可以借鉴“学术酒吧”的一些模式,使得组会更加有活力和凝聚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主题沙龙,如“人工智能与伦理道德的前沿探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吸引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学生乃至业界专家参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交叉融合。在会议中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互动环节,如专家点评与问答、即时投票与反馈、小组讨论等,这种互动不仅能够激发思考和灵感碰撞,还能够帮助参与者更深入地理解讨论的主题。此外,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交流环境,组会应努力减少正式场合可能带来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例如采用圆桌会议形式、鼓励自由表达与批判性思维等。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3. 商业经营模式:学术为先,提高服务

而对于“学术酒吧”店家而言,应该从在场感着手,打造独属于自己品牌的参与式文化,呈现出平等、参与、包容、共享的公共空间讨论形式。首先,店家应坚持“学术为先”的原则,构建一个持续更新、差异化且高质量的知识分享平台。这要求定期邀请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青年才俊,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确保内容的前沿性、多样性和深度。其次,店家应提升服务品质以增强顾客体验。在酒水饮料方面,应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包括适合不同口味偏好的饮品,以及可能融入学术元素的特色饮品,以增添趣味性。配套活动方面,可设计如小型音乐会、读书会、创意工作坊等,促进社交互动。空间氛围营造上,则需注重舒适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通过灯光、装饰、布局等细节设计,营造出既适合学术探讨又兼顾休闲娱乐的舒适环境。最后,“学术酒吧”一定要做好学术与娱乐的平衡,警惕学术被商业化的浪潮所吞噬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商业之家”

“学术酒吧”打造了一种严肃与松弛并行的全新体验,它帮助年轻学生和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社会交往、平衡生活,满足其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但如果不正确规范和引导,则容易导致商家将学术当作符号在消费,在社会上形成盲目的学历崇拜倾向,使得学术变得浅薄化和功利化。然而,我们应该为每种合法合理的新发展模式留存空间,共同营造一个既科学严谨又富有活力的学术文化氛围。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1juBeNGuRWFU5yCb_56Uw

[2]https://mp.weixin.qq.com/s/x_TDUZ5tyxoTD8cc364YmA

[3]https://mp.weixin.qq.com/s/5wqJLp25YRYeWNREn1T_vQ

[4]杨嵘均,卢晗.网络符号消费的“空间延异”“时间辐裂”与资本的时空生产[J].南京社会科学, 2024,(05):101-110+120.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4.05.011.

李梓瑜|文字

图源自网络,侵删|图片

陈斐斐|编辑

刘晓英 陈芮洁|责任编辑

END

往期精彩推荐

AI冲击下网文写手的平台劳动实践演变与版权问题|品牌与公共传播

像爱护偶像⼀样爱品牌——读《品牌如何成为偶像:文化式品牌塑造的原理》|读书笔记

面对“班味”情绪品牌如何破局?京东在地铁站打造发疯工牌墙,Swisse狂撒「肝」粮……|一周案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学术酒吧”兴起的背后:是学术研究的松弛,还是仪式符号的消费?|案例精选 https://klqsh.com/news/view/237845

相关内容

文学与艺术:视觉符号下的文学再现研究——范围、思路与挑战
符号的多样性与艺术发展:简述探索个人符号语言的旅程
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方案(精选11篇)
早安祝福语:幸福心语背后的情感密码与仪式感的力量
学音乐艺术,回归兴趣时代!
从艺术消费谈到消费艺术:艺术品是财产,也是文化传承
{人均近万米其林餐厅闭店:高端餐饮遇寒冬,是消费降级还是市场错位?
面向研究人员的学术、科学和医学翻译
音乐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呢?
大学生休闲娱乐方式状况及问题研究–调查精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