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潍坊:以艺术点亮乡村

发布时间:2025-09-13 08:42

参加乡村音乐会或艺术节,感受乡村的文化气息。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乡村休闲体验#

  艺术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在潍坊的广袤乡间,答案正变得生动而具体。从老农执笔绘就乡土深情,到高雅艺术浸润田埂乡野,一场场以“艺术点亮乡村”为主题的实践,正悄然重塑着村庄的形态与灵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市正以艺术为笔,以乡村为卷,绘制出一幅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探索出一条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青州农民画《仙客来》

农民画展现乡村新貌

  农民画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正成为展现农村新貌的重要载体。近日,山东省文化馆公布“艺术点亮乡村——首届农民画省际交流活动”入选作品名单,我市共有5件作品入选,分别是苏青、李淑芹合作的《收获》、李春创作的《贺新年》、于汀创作的《晴耕雨读》、张秀丽创作的《放飞梦想》四幅主题作品,以及丁丽霞的文创作品《锦龙闹春》,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充分展现了潍坊在农民画创作与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的深厚底蕴和创新活力。

  这些作品内容贴近乡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鲜活呈现了潍坊地域独特的民俗传统与农耕文化的生动图景。“每次看到乡亲们忙碌的身影,弯腰、抬手、串柿、挂架……一幕幕温暖的画面就在心里扎了根。我就特别想把这些场景搬到画纸上来。”《收获》的作者苏青表示,《收获》展现了她的家乡临朐县五井镇隐士村柿子成熟收获的景象。苏青表示,经过她和李淑芹一次次打稿、修改、调整,并选择了暖色调,让画面有了温度,最终呈现那片挂满“红灯笼”的山坡,热闹而喜庆。

  青州农民画《龙腾盛世》

  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民画作品,不仅展现了农村的新面貌,更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基因,让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成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展现“艺术点亮乡村”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青州是中国农民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青州农民画”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项目,更是当地产业之一。青州借助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文旅融合、衍生品开发、网络销售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销售市场,实现艺术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年创作农民画近万幅。近年来,青州市高度重视农民画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农民画培训班、农民画作品展及主动走出去参展等方式,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农民画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创作水平,助力青州农民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寿光市京剧艺术团走进台头镇。

艺术浸润和美乡村

  8月26日晚,寿光市京剧艺术团的“文艺百村行”宣传巡演活动来到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艺术团用一首首动人的歌曲、一支支欢快的舞蹈,为现场观众送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京剧艺术团相关负责人李聚军表示,他们每年组织300场文艺演出走进乡村,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艺术走进美丽乡村,村庄文艺气息逐渐浓厚,送到家门口的艺术吸引村民纷纷驻足观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生态理念及艺术鉴赏力。“在家门口就能观赏到这么好的文艺表演,艺术鉴赏力和音乐素养也提升了,现在经典的剧目都能哼唱几句了。”三元朱村村民范女士表示。

  艺术融入乡村、艺术点燃乡村,画风与民风融合、艺术与乡情融合,这是青州市邵庄镇唤醒沉睡山乡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密码”。

  青州市邵庄镇王家辇村组织文化活动。

  走在邵庄镇,仿佛置身于一个露天的艺术长廊。“花园村庄”石古岭、“奔腾”北马、“七彩”西王、“印象”王家辇等齐文化艺术特色村,串联起全长36公里的齐文化艺术风情线;车马古道风情线、齐文化风情线、桃花源美丽乡村聚落等13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将全镇90多个村庄串珠成链、连接成片,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

  艺术不仅改变乡村的外在面貌,更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精品艺术下乡、公益展览等高品质文艺活动接连在这些小山村上演,将艺术与本土人文相结合,形成文化艺术“高能量”综合场,持续培育乡风文明、提升文化品位。

  在邵庄镇王家辇村稷下书房内,经常看到乡亲们在阅读交流,“行走的美术馆”“凝聚巾帼力量 助力经济发展”等主题沙龙、新春诵诗会等文艺活动纷纷入驻书房。邵庄镇先后承办第二届青州花朝节、青州齐文化艺术节等文化节会,让山乡邵庄人气飙升。2024年,邵庄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凤凰引民宿艺术村获评2024年省最美乡村文化空间。

  诸城市蔡家沟村艺术氛围浓厚。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艺术赋能乡村,不仅为村庄留下亮丽的文化印记,更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诸城市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座被艺术“点石成金”的小村庄——蔡家沟。

  走进蔡家沟,仿佛踏入一座露天艺术馆:五彩涂鸦爬满老墙,摄影作品点缀街角,连废弃的瓦片也被绘成艺术品……从2017年艺术家团队驻村试验,蔡家沟村就走上了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更令人惊叹的是,村民从“拿锄头”到“拿画笔”的转变。村里开设免费绘画班,60岁以上的老人成为主力学员。他们的作品质朴鲜活,描绘田间劳作、老屋石墙,甚至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如今,蔡家沟农民画已形成五大系列30余种商品,抱枕、扎染服饰等“带得走的文化”备受游客青睐。村民笑称:“以前种地,现在画画卖钱,还能参展!”

  不仅如此,每周六的蔡家沟文化大集,各种非遗手造、古董文玩、有机果蔬琳琅满目,百人古琴展演、街头棋赛、书画交易轮番登场,艺术涂鸦墙、周末音乐会成为“打卡热点”,游客源源不断。同时,蔡家沟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方式,将山村烟火气传到全国各地。

  “我们推出特色研学路线,发展艺术乡建,并不断探索其他有效形式,帮助村民增收致富,预计今年集体可增收30万元以上。”蔡家沟驻村第一书记周峰说,他们开通“蔡家沟”抖音号,以短视频推介蔡家沟村貌,通过直播推介销售该村及周边村庄的特色好物,取得显著效果。

  昌乐县朱刘西村的文创产品

  通过文艺创新为农村添活力、为农民添财力的还有昌乐县朱刘街道朱刘西村。该村与潍坊学院美术学院团队深度合作,携手启动乡村主题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围绕钥匙扣、手机壳、帆布包等实用载体,初步构思融合朱刘西村文化符号和现代审美的系列设计稿。这些文创产品未来有望成为宣传朱刘西村的新载体,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此外,高密市姜庄镇聂西村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泥塑为纽带,将8个村庄串联成非遗产业集群,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探索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艺术点亮乡村,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提升了乡村文化品位,培育了文明乡风,激发了内生动力。通过艺术与乡村的深度融合,让乡村成为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气息的美好家园。艺术,正以其独特的力量,点亮潍坊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新派融媒体记者:隋炜凤/文图

编辑:李若嫚

一审:马慧丽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举报/反馈

网址:文化观察|潍坊:以艺术点亮乡村 https://klqsh.com/news/view/238453

相关内容

对话潍水先贤|从农圣贾思勰看潍坊农耕智慧
当文艺遇见乡村生活
潍坊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潍坊昌邑:夏日经济乘“热”而上
乡村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潍坊奎文经济开发区以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居民幸福感
乡村文化遗产技艺的生活体验
潍坊昌邑:农技专家授技术 农民增收底气足
黄里乡村艺术,户外创作乐趣,文化自然融合
澳门艺术家走进阳江闸坡北汀村 以歌为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