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小说榫卯》:阅读应该像侦探破案,带来深切的愉悦
侦探小说跟随侦探的脚步,破解一个个案件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小说类型#
在社交媒体上,高校青年教师张秋子被很多年轻朋友称为“赛博文学导师”,他们虽然没有机会亲历张秋子的课堂,却从她的讲述里获得了文学的鲜活滋养。
不过,张秋子觉得“导师”这个称呼有点好为人师的味道,她更愿意做读者的文学同路人,陪伴他们领略文学的山水沟壑。在她对自己的定义里,比起“教外国文学的”或“专业读者”,更想做一个“向绝大多数人打开文本的人”。
作者张秋子
《小说榫卯》是张秋子的最新作品,与前作不同的是,这本书聚焦经典作品中细节书写的演变,纵向勾勒细节的历史和现代小说的叙事转向,并就文本细读总结出系统方法论,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套方法与伟大的著作深度对话。
《小说榫卯》实物拍摄图,来自本书设计团队“一千遍工作室”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细节小史》分为上下篇,按照时间脉络梳理文学史中的细节,突出细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演变,上篇从古代讲到18世纪,下篇从19世纪讲到当下。
《细节ABC》将文学中的细节进行分类、整理、展示,重点在于说明如何在偌大的文本中辨别细节。
专题篇章则以前文的方法,讨论了福楼拜、马尔克斯、卡夫卡等重要作家的细节内涵。
张秋子的讲述温柔鲜活,既没有学究气,又能以文学专业研究者的积淀,亲切地纳入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观点,每一页都闪耀着真知灼见。对读者而言,不仅能收获实实在在的阅读技能,也能在经典作品的文本空间中找到自己生命经验的回响。
图书信息
《小说榫卯:细节的秘密与冒险》
张秋子 著
定价:59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 2025年8月
窄门、光晕与游泳圈
本文为《小说榫卯》自序
我希望这是一本有趣的工具书。
作为一个曾被枯燥生硬的文学评论和乏味死板的课堂折磨多年的人,我对“趣味”格外珍视。严肃的评论家们总是轻视趣味,似乎只有高屋建瓴、忧愤深广的读法才能揭开文学那些关于痛苦或者幸福的奥秘。只是,太多人在刚刚触及文学魅力、心中一动的时刻,就被晦涩深奥的解读所吓退,于是停下了原本想推开的那扇门。对我来说,趣味是一切文学课堂与批评写作中最基本,也最关键的素质。我无法想象,一堂文学课上,学生们低头刷手机、神游他处,那样的场景对我而言简直如同恐怖片,而如果读一本书的整个过程都只剩下困惑挠头与味同嚼蜡,也许不如不读。
如果不进门,又怎么能见到小小门洞后面的大千世界,趣味,是入门的邀请。
批评的趣味并非由轻浮的玩笑、故作幽默的表达或者关于作家们的段子带来,这些东西都是围绕在理想批评之外最浮光掠影的存在。趣味的基础反而是虔敬、敏锐与冷峻——虽然它们乍一看都并不好玩。虔敬,是批评者对所阅读和讲授的文本保持全情投入的信念。
这并不意味着将某位作家神化膜拜,而是出于内心真实的响应——对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世界的召唤(calling)。唯有如此,批评者才可能说出真话——不是重复他人的观点,不是用现成的理论代言自己,也不是轻易采信人们公认的常识,而只说亲自体会过并且相信的东西。
真实让趣味不至于沦为讨好;同时,文学批评不是作家轶事的故事集,不是对“金句”的剪贴与传颂。真正的批评要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咂摸与捕捉它的气息、音调、质地、光泽,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爆破与开采。它需要一种千锤百炼锻造出的敏锐感,能够精确地锚定在那些他人往往视而不见的细节之上——像侦探破案一般,这种“发现”的过程本身,也会带来深切的愉悦。
而且,我始终希望,批评能告别那种螺蛳壳里做道场式的自娱自乐,成为一种真正面向公共领域的创造。这正是冷峻的伦理立场不可或缺的时刻——它决定着我们为何而写、为谁而写,又为何在无数可能中选择某一部作品、某一类细节,予以注目、阐释、放大。这些选择,从来不仅仅是审美的趣味或理论的倾向,它们无一不是一次伦理的表态:我们愿意倾听谁的声音,愿意承认谁的破绽,愿意赋予哪一种存在方式以重量。
但所有这些“重量”,我想用最轻盈的方式去安置。我找到的,正是细节。
细节,是跻身一部文学作品的独特窄门。很多时候,面对皇皇巨著,读者心中惶然,不知能否读完。但往往只是因为偶然听到别人提起其中的一个细节,阅读的兴趣忽然被点燃,文本之山也就“芝麻开门”般豁然松动了。这些年来,我时常听到学生或读者朋友说,正因为我讲起某本书里的某个细节,他们就把整本书找来看完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文学中介”的任务也算圆满完成了。
自然,细节不仅仅是入门的钥匙,它也是一种深入的创造:它刷新了原本被一扫而过的熟悉句子,就像洗净皮肤表层的油脂,让文字的毛孔得以呼吸,吐纳出新的气息。在我所钟爱的文学教学和写作中,一直有两种阅读在同时进行:一种是流动式的,不断打开新的文本,不断发现新的细节;另一种是循环式的,每年重复阅读几部作品(大多数是教学大纲上的必读书目),但在看似重复的阅读中所发现的新细节,其实并不比直接读一本新书更少。这些被唤起的“新”并非凭空而来,它们与我判断力的变化、经验的积累乃至此刻所处的生活状态都密切相关——没有哪一次重读会空手而归。它不仅重塑了我们眼前的文本,也在借由这些细节,悄悄重塑我们自身。
这本书中我反复提到的,也是我读过最多次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福拜楼《包法利夫人》
当然,如我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那样,细节不只属于孤独的阅读时刻,它也成为一种交流的语言,一种维系知识共同体的方式。在课堂上,有时我和学生们几乎是用细节对话。
就在写下这段序言的前一天,我的一位学生提到赫塔·米勒《心兽》中用手帕擦审讯室的细节,他说,当小说中的一个母亲被警察抓到审讯室,出于无聊,她拿出手帕擦拭审讯室的桌椅。学生分析说,人们可能会奇怪,这个角色明明受了冤枉,怎么还心甘情愿地替对方打扫起卫生,但其实,母亲正是用结实的生活本身来对抗极权的意识控制,也是用动作的具体及物性消解了审讯的不正当与虚空。听完之后,我马上回应了燕妮·埃彭贝克《客乡》里的一个类似细节,在描述历史长河中人们生活的动荡与变迁时,埃彭贝克总会煞有介事地为提及的物品加一个标记,比如一双大鞋,是“购于1932年,36马克”。这里,物质同样以其具体的、及物的真切感提供了人们存在过的证据,精确的数字是被动荡时局操纵的个体的生命证词,不容篡改、无法摧毁。当“对”完这两个细节,我们心领神会地点头,不用讲述更多的故事情节,一切都明白了。这两个细节之间的光晕,已悄悄发生了交会。
燕妮·埃彭贝克《客乡》
细节对我有一种先验的吸引力,也为我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因此我试图总结一套具有普遍适应的方法论,能够让所有期待领略小说细节魅力的读者以更快捷的方式获得同样的乐趣。所以,我也把这本书称为“工具书”。经过近十年的课堂教学与更漫长的批评写作,我发现文学中的细节是有历史、有规律也有类型的。不同时代的作家尽管才具各异,但往往或多或少地遵循着某种细节的写法,一个历史时间段内出现的文学细节也具有家族相似性。
所以,我抛开了常见的针对某个作家的某部作品的写法,而以一种更具有整体性的视角,从文学诞生之初一路梳理西方细节书写的演变轨迹,为那些宏大的风格史和流派史补上一枚微小但必要的脚注:对一个具有风格的细节可能栖居的时代做出相对精确的判断,实际上就能为理解这个细节本身提供足够丰富的资源。此外,我也注意到“挖掘细节”“阐释细节”不是阅读本能,而是一种需要在高强度的阐释训练里反复磨炼的技术,故而,我将通过大量经过实践讨论的例子向读者介绍判断细节的方法、细节的分类以及解读细节的手法乃至解读思维的进路。本书涉及上百部作品及其细节,但读者不必非得通读原著才能进入其中。细节的神奇之处,正在于它的某种独立性——它固然隶属于文本的整体语境,却也足以在片段与切片中自行绽放,释放出令人顿悟的光亮。
张秋子在教室里
当然,细节的解读与书写从不是套路,否则文学就是死水一潭,本书中全部的方法、立场都沾染着我的气息。读完这本书后,我期待着读者把书丢开,勇敢地跃向文学的丰饶之海,把我借给你的游泳圈直接扔掉,因为只要游得够久,你也能够总结出独属于自己的细节法则,哪怕路径迥异,水性不同。
原标题:《荐书丨《小说榫卯》:阅读应该像侦探破案,带来深切的愉悦》
阅读原文
网址:荐书丨《小说榫卯》:阅读应该像侦探破案,带来深切的愉悦 https://klqsh.com/news/view/244749
相关内容
大国工匠刘更生:于榫卯间创新传承非遗技艺社区夏令营里娃娃感受传统文化 榫卯间寻千年文明密码
小红书推荐(小说阅读推荐,找到好看的小说)
幼儿启蒙《我是生活大侦探/轻松识字快乐阅读》书籍简介,图书推荐
2024年刑侦探案盛宴:六大佳作来袭,哪部是你的破案首选?
荐书丨整本书阅读教学丛书
美文丨阅读真正的好书
畅销的好书籍推荐
光影悦读:探索经典电影的魅力与深度阅读的结合
沉浸在一本好书中:阅读带来的健康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