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
本书梳理、总结了“整本书阅读”的国际经验、传统模式与当代探索,从学习领域、生涯规划、核心素养的视角审视整本书阅读的价值。用教学理论、经验研究,以及学习心理、眼动研究成果解读“义教课标”和“高中课标”的相关要求,厘清“阅读取向”“阅读策略”“阅读活动”几个核心概念,提炼出五种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小学、初中、高中重要的阅读书目,详细分析了这些策略在教学中可能的活动形式及其对深度阅读的促进作用。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设计、考试评价及对教师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案例作了深刻阐释。
向上滑动 查看目录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的课标解读
第一节 阅读数量规定 …3
一、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的数量要求 …3
二、高中各学段整本书阅读的数量要求 …9
三、不同学段阅读速度与阅读时间规划 …12
第二节 阅读视野要求 …15
一、阅读视野的内容领域 …15
二、阅读品位的发展提高 …22
三、选择书目的基本原则 …26
第三节 实施评价要点 …32
一、自主选择阅读书目 …32
二、探索合理阅读门径 …33
三、梳理整体艺术架构 …38
四、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41
五、丰富表达交流形式 …42
第四节 教学价值定位 …45
一、经典名著本身的价值 …45
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47
第二章 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建构
第一节 内容重构策略 …55
一、全面勾勒人物形象 …55
二、完整呈现事件过程 …58
三、集中讨论环境描写 …62
第二节 捕捉闪回策略 …68
一、重复出现的语言 …68
二、重复出现的动作 …73
三、重复出现的场景 …75
第三节 对照阅读策略 …79
一、立足一点展开,形成完整认识 …79
二、选择对比角度,理解形象内涵 …82
三、对照同类形象,探究文化背景 …83
第四节 跨界阅读策略 …88
一、跨越学科的边界 …88
二、跨越艺术形式的边界 …91
第五节 经典重读策略 …94
第三章 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方案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指导 …101
一、选书:我想阅读这本书 …102
二、 预热: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104
三、通读:多次走进同一个文本 …108
四、研读:推进阅读的深度 …117
五、展示:做一点实在的“产品” …121
第二节 混合式学习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 …123
一、现实问题:化解矛盾冲突 …123
二、基本思路:凸显组合优势 …125
三、实施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128
四、面临挑战:创新学习空间 …132
第三节 基于项目学习的整本书阅读 …134
一、寻找核心知识 …136
二、确定驱动性问题 …137
三、澄清高阶认知策略 …138
四、选择学习实践 …140
五、明确成果及公开方式 …141
六、设计覆盖全程的评价 …142
第四章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读书会 …147
一、选择能够建立关联的讨论主题 …147
二、关注学生阅读经验的总结提炼 …150
三、立足认知水平确定阅读生长点 …152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工作坊 …155
一、整本书阅读工作坊的基本要素 …155
二、整本书阅读工作坊的案例分析 …157
三、整本书阅读工作坊的实践反思 …166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研究课 …168
一、探索阅读路径 …168
二、立足阅读盲区 …177
三、关注精神成长 …188
第五章 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工具
第一节 国内中考试题中的名著阅读 …199
一、测试内容要点 …199
二、测试形式类型 …203
第二节 国内高考试题中的名著阅读 …214
一、测试内容要点 …214
二、测试形式探索 …220
第三节 国际测评项目中的名著阅读 …227
一、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莎士比亚作品测试 …227
二、美国“青少年名著计划”评价基本内容 …228
第四节 未来名著阅读测试的新形式 …230
一、名著阅读表现性评价设计 …231
二、名著阅读应试性评价设计 …235
后记 …254
02
《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
本书阐述批判性阅读的基本内涵、策略与方法,在批判性思维原理的指导下,探索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内容从篇章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比较开始,借以强调整本书阅读在思维训练中的特殊价值。然后从思辨的内容、思辨的过程和思辨过程需要处理的几组关系入手,借助大量的教学案例,阐述“思辨读写”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巧,形成了母题—议题—问题“三题定位,思辨读写”的课程框架和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帮助一线教师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学。
向上滑动 查看目录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
第一节 阅读教学之现状 …3
一、量少质次 …3
二、结构畸偏 …6
三、感知—印证式阅读…7
第二节 阅读教学之改进…14
一、长文阅读 …14
二、群文阅读 …16
三、专题阅读 …21
四、经典精读 …26
五、趋势:聚焦思维 …33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 …37
一、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 …37
二、整本书阅读与课程化 …40
三、切忌简单化 …42
四、谨防复杂化 …46
第一节 批判性思维 …51
一、超越感性,警惕惯性 …51
二、理性反思 …54
三、传播困境 …58
第二 节思辨读写 …63
一、思辨性阅读 …63
二、思辨性表达 …74
三、读写与思辨 …84
第三节 阅读之祛蔽 …97
一、直面文本与关系折射 …98
二、理性分析与直觉顿悟 …104
三、积极冲突与消极共鸣 …110
四、体验无边与论证有限 …120
五、文本有界与多元解读 …129
第一节 教学之难 …139
一、价值评估 …139
二、内容确定 …152
三、文本关联 …156
四、教学方式 …163
第二节 母题:阅读的角度与范畴 …168
一、基于文本 …169
二、学生本位 …171
三、人生关怀 …173
第三节 议题:课程的内容与结构 …183
一、体现母题逻辑 …184
二、尊重文本个性 …193
三、形成认知结构 …205
第四节 问题:教学的抓手与动力 …219
一、问题在哪里 …219
二、问题的追问 …236
三、三题定位,思辨读写 …244
第五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 …247
一、阅读教学的三组关系 …247
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范式 …265
三、思维训练的四个要目 …278
第六节 阅读的评价与反思 …301
一、过程性评价 …301
二、学术性写作 …305
三、反思三层次 …312
后记 …322
03
《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
本书阐述专题教学的内涵,专题教学对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的要求,重点介绍专题统领下的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在专题教学中需要经过“阅读—发现—选题—研究—写作—反思”这样一个完整的活动链条。阅读和发现两个环节是建构专题,选题和研究是探索专题,写作和反思则是表达专题,所以称之为以专题为核心的阅读活动链。特别是“实施”阶段列举的专题案例,具体翔实,分析透辟,可资借鉴。
向上滑动 查看目录
绪 言 探索和发现的旅程
第一节 我的探索 …3
第二节 我的发现 …11
第三节 我的讲述 …22
第一章 基本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 语文专题教学的概念辨析 …27
第二节 语文专题教学的主要特点 …35
第三节 不同阅读材料的专题教学 …41
第四节 不同操控程度的专题教学 …55
第五节 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的原则 …63
第二章 教学准备的变革
第一节 研读教学用书 …73
第二节 明确教学构想 …87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构想 …89
二、问题导向型教学构想 …99
三、情境创设型教学构想 …110
四、目标转化型教学构想 …122
五、不同教学构想的比较 …123
第三节 拟定课时计划 …128
第四节 梳理教学资源 …132
第三章 教学实施的挑战
第一节 问题处置课 …139
一、课型目标和策略 …139
二、案例分析:《范爱农》 …141
第二节 阅读发现课 …151
一、课型目标和策略 …151
二、案例分析:《阿Q正传》 …153
第三节 选题指导课 …171
一、课型目标和策略 …171
二、案例分析:《呐喊》单篇选题 …174
第四节 专题研究课 …182
一、课型目标和策略 …182
二、案例分析:《彷徨》中的女性诉求 …187
第五节 论文写作课 …211
一、课型目标和策略 …211
二、案例分析:《故事新编》论文写作 …213
第六节 个性化指导 …230
一、指导目标与策略 …230
二、案例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我” …231
第四章 教学评价的转型
第一节 评价方案的设计 …247
第二节 评价工具的开发 …251
第三节 学习评价的策略 …264
一、写作成果的批改策略 …266
二、学生互评的实施策略 …277
三、汇报总结的组织策略 …283
第四节 教学成效的分析 …285
第五章 研究价值和前景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与语文素养培育 …291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297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研究难点和趋向 …302
后记 …305
作者简介
吴欣歆
教育学博士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中文系教授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余党绪
近二十年深耕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辨读写研究和实践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主持人
以思辨读写与公共说理的倡导与探索而知名
编著的“中学生思辨读本”发行35万+册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核心成员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语文)研究员
适合人群
中小学语文教师:模仿、改进、创造
语文教育研究者:案例分析与理论探讨
特别鸣谢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文章原创丨版权所有丨转发请注出处
责任编辑:林丹丹
专栏画家:黄亭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