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深不见底的老井 —电影《白鹿原》浅评
用'井底之蛙'形容见识短浅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轻松幽默的生活方式# #日常妙语趣闻#
一口深不见底的老井
—电影《白鹿原》浅评
观赏完一部电影之后,多多少少都会在潜意识中对其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是好?还是坏?相比较之下,《白鹿原》是个例外。在电影院看完《白鹿原》后,第一时间内却无法说服自己这部电影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因为《白鹿原》就像是一口深不见底的老井,仅通过荧幕大小的“井口”无法探知它的深浅。
《白鹿原》是一部让人笑出来的电影,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解读的东西。由于未看完原著小说,因此本文所提观点仅针对国内电影院上映的“155分钟”版本。通过这部电影,探讨电影中表现的父子两代人之间矛盾斗争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的问题。
不论是否涉及原著作品,电影《白鹿原》都是描写白鹿原上祖孙三代,白鹿两大家族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故事。只不过在电影的语言中,田小娥作为一个主要线索串起了整个故事,但发生在其身上的悲惨遭遇和命运恰恰是两大家族,父子两代人(祖一辈电影中并无明显涉及,略去)斗争结果的表现。因此电影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田小娥传》,本质上并未与原著《白鹿原》所表现的家族之间的恩怨纷争所背离。
而造成这场家族之间悲剧的最根本原因,其实质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根源之间的本质区别。这父子两代人的矛盾纠葛并不仅仅是两个家族,一个村落之间的鸡毛蒜皮,而是代表着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对抗与交融。
古往今来,东方(代表就是中国)与西方之间的重重差异,无论是思想,政治还是社会,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两种文化根源不同,甚至相对。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物化的载体,一族之长的白嘉轩,在实际上控制着白鹿村,掌握着最高权力。而身为乡约的鹿子霖,也只是在名义上表现两大家族平等共处,但是从鹿三对白嘉轩的忠心耿耿来看,这样的平等实则是虚像。整部电影表面上看来是白嘉轩与鹿子霖之间的勾心斗角,实际上二人与鹿三同属于一个阵营,那就是代表着东方文化的父一辈。东方文化的根源是“父杀子”文化,但为了减少一点血腥味,也可以称之为“子承父”文化。“子承父”文化即是子一辈继承,沿袭父一辈传统,精神的文化,父一辈在其中占据着主动。因此,白嘉轩与鹿子霖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是为了子一辈的权力承袭,并不是主要矛盾。那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后面再说。
按照前文的观点,父一辈的白嘉轩,鹿子霖,鹿三代表着东方文化,那白孝文,鹿兆鹏,黑娃代表的就是与东方文化区别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根源是源自“俄狄浦斯情结”的“子弑父”文化。其含义是子一代通过否认父一代,不断的努力来超越父一代,达到更高层次,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不过,白、鹿、黑三人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并不纯正和完善,三人在学习、实践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均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由于三人精神,思想中还残留的东方文化原因),不同程度的背离了“子弑父”文化的本义,但从三人的行为,语言及思想变化来看,基本都体现了西方文化的表象。因此,白嘉轩与鹿子霖二人所代表的家族纷争并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造成这场悲剧的父子两代人的矛盾,其深层含义是东西方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因为其根源的不同的而不同。东方文化是“子承父”的继承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子弑父”的变革的文化。白嘉轩、鹿子霖和鹿三代表的是传统的东方文化,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承袭自己的一切,而白孝文、鹿兆鹏、黑娃三人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新思想”,也就是西方文化,偏离了父一辈所希望的继承、延续的道路,其采取的方式也是激进。极端的。于是,“子承父”文化与“子弑父”文化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在白鹿原上进行了激烈的正面交锋,造成了白鹿原上的家族悲剧。由此,原著也好,电影也罢,其根本思想都是思考、反思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白嘉轩作为白鹿两族的族长,最希望的肯定是白孝文能够接替自己代表白氏一族继续统治整个白鹿原。但是白孝文由于父亲施加的传统文化与兄弟给予的“新思想”的影响的压力下,认为自己无法生育。无法生育也就意味着无法传承,白氏一族的统治权有可能拱手让给鹿氏一族,这是白嘉轩最不想看到的。因此,最有可能完成“子承父”文化仪式的白嘉轩与白孝文父子之间出现了断裂的征兆。接下来,由于田小娥的介入,激化了早就被鹿兆鹏和黑娃所影响,心怀压抑的白孝文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通过与田小娥私通,与白嘉轩分家等破坏传统伦理,破坏稳定秩序的方式宣告了和白嘉轩的断裂。当白孝文在白嘉轩面前将象征着统治资本的白氏祖业卖给鹿子霖时,子辈与父辈之间彻彻底底的撇清了关系,完成了“子弑父”的过程。
鹿子霖和鹿兆鹏父子特别有意思。鹿兆鹏和白孝文不一样,白孝文的堕落是由于各方面的影响而被迫造成的,鹿兆鹏却是子一辈三人中最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代表。本该最坚决和父亲决裂的他却是三个矛盾之间最缓和的。鹿兆鹏作为接受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代表,他要做到的就是完全否定代表旧社会,旧思想的父亲,但是自始至终,“子弑父”的过程也没有真正完成。当农会批判自己父亲的时候,他犹豫不决,草草了事;而鹿子霖对于自己儿子的真正认识在片中也不断出现,“不管他做了什么,都是我的儿子”。本来应该最彻底完成“子弑父”文化洗礼的鹿子霖、鹿兆鹏父子却通过鹿子霖精神失常,凄凉死去,鹿兆鹏没有音信的方式模糊了结,与其说是东方文化赋予的父子之间关系纽带的坚固,到不如说是东西方文化在这对父子矛盾中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最缓和的结果。
最后是鹿三和黑娃父子。之所以放到最后,是因为鹿三和黑娃的矛盾是三对矛盾中最直白也是最极端的。二人的身份设置决定了二人的文化水平和阶级层次都是最低的。与容易妥协的高阶级层次不同,这种最纯粹的关系一旦遇到大而深的变革,其最容易出现问题。在剧中,鹿三和黑娃父子俩是最早在表面上决裂的,但由于二人受到“子承父”文化影响最深最质朴,所以二人都盼望着有一天和解的到来。当鹿三简单地认为田小娥是激起白鹿原矛盾激荡的罪魁祸首,将其杀害后,就断绝了二人之间和好的可能性。因为电影前篇大篇幅的讲述了黑娃与田小娥的爱情。在黑娃看来,他与田小娥的“自由恋爱”就是新思想,就是革命,既然自己的思想被父亲否定,他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由于电影前面的铺垫,鹿三固执地认为割掉自己的辫子如同割掉自己的头颅,于是,当黑娃割掉父亲辫子的一刹那,二人之间的联系已经断裂,并最终通过自杀的方式为黑娃完成了“子弑父”的献祭。
白孝文的背叛,鹿兆鹏的犹疑,黑娃的暴力最终都在形式上完成了“子弑父”文化的仪式。但从一开始三人对于真正西方文化学习的不完整和歧义理解就注定,他们继承的既不是东方文化,也不是西方文化,而是双方夹杂的畸形产物。当田小娥作为一个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介入到白鹿原父子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中去时,悲剧便已注定。当我们为白鹿原上发生的悲剧所惋惜的同时,更要深刻思考和反思,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真正含义在哪里。《白鹿原》,确实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文化的史诗。
网址:一口深不见底的老井 —电影《白鹿原》浅评 https://klqsh.com/news/view/256158
相关内容
《白鹿原》原著及电视剧剧作的简单评析白鹿,难道一见的深V
鹿晗老舅缺席新一季《五哈》原因曝光:不当言行与酒驾事件影响深远
白鹿原人物解析(王全安解读)
白鹿能长红是有原因的,业内的评价都非常高 ~ 白鹿 娱乐
井柏然《新生》引发热议:观众打分评价一针见血
电影《告白》的评析
井喷的女性脱口秀,你被戳中没?
影评&剧评
一只奋斗井底蛙的悲剧传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