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日报
社区节日庆祝活动报名指南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社区活动信息#
如今,阅读已成为银发一族的生活新风尚。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或静坐一隅沉浸书海,或相聚一堂畅谈心得,甚至主动化身“领读人”,以墨香为伴,以知识养老。一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温馨画卷徐徐展开。这既是崇川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成果缩影,更是唐闸镇街道精准服务老年群体、打造文化养老高地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唐闸镇街道以“银龄阅读”为抓手,创新构建“设施—活动—机制—数字”四维支持体系,一个又一个贴近老人、温暖人心的阅读新场景不断涌现。在这里,“有书读”不是口号,“读好书”成为常态,“善读书”蔚然成风——阅读,正悄然改变着老年人的生活。
打造“新地标”,从“有书可看”到“悦读享老”
阅读需要场景,更需要适合老年人的场景。街道跳出“一本书、一张桌”的传统模式,推动阅读空间与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银龄悦读空间”。
“我几乎每天都来,这里不光书多,而且舒服。”在新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阅览区,76岁的赵大爷一边使用带灯放大镜阅读大字版《三国演义》,一边感慨。这里书架高度适中、桌椅稳固带扶手臂,地面做防滑处理,还配备了老花镜、便民药箱、饮水设备等,细节处处透露着适老关怀。
除了“固定站点”,街道还通过联合辖区尚书院开展“书香快递”志愿配送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书上门”,真正实现“老人不动书动,阅读不落一人”。
培育“领读者”,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代言”
如何让阅读活动持续焕发生命力,让老年人成为阅读的主角?通过引入“银龄领读者培育模式”,唐闸镇着力发掘和培养一批有热情、有能力的银龄阅读推广人。这些“银龄领读者”多是退休教师、干部、文艺爱好者,他们更懂老年人,也更善于用老年人的语言讲述书本中的世界。
“我们不只是读书,更是读生活、读人生。”来自新华诗社的领读者杨阿姨说。她带领一群老伙伴共读红色经典、养生书籍、地方文史,有时边读边聊,有时朗诵表演,甚至结合经历分享人生感悟。这种“陪伴式共读”极大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
除了常规读书会,唐闸镇还积极组织“代际共读”活动。邀请青少年走进社区,与长者“一对一”结对,共同阅读名著、记录口述历史、制作手工绘本。年轻人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听书、刷视频阅读号,老人则为孩子讲述历史故事、传统习俗。在一些节假日,银发长者走上舞台,朗诵、表演、分享,展现出“晚年再出发”的自信与风采。书香弥漫中,年龄的鸿沟被悄悄填平,文化的血脉悄然传承。
构建“新生态”,从“触网畏惧”到“用网自如”
面对数字鸿沟,街道不回避、不放弃,而是以“智慧助老”为抓手,帮助银龄群体拥抱数字阅读新时代。
“以前总觉得手机看书眼疼,现在学会了调字体、听音频!”刚参加完社区“银龄手机班”的张阿姨笑着说。唐闸联合高校志愿者、电信企业定期开设课程,教老人使用各类阅读App、听书平台、线上图书馆,甚至拍摄阅读短视频。
一批“银龄网红”正在悄悄诞生。有些老人学会了用喜马拉雅听评书,有的开始在微信群里分享读书笔记,还有些敢于尝试的“年轻态老人”干脆自己开播,在抖音、视频号上朗读美文、推荐好书、讲述唐闸老故事。
线下的数字阅读设施也在持续升级。社区阅览室配置公共电子屏、电脑、耳机等设备,接入江苏省数字图书馆资源库,老人可免费查阅最新电子书、报刊、讲座视频。街道还计划引入“语音交互数字阅读机”,老人动动嘴就能搜书、听书,进一步降低数字阅读门槛。
从“硬件”适老到“软件”赋活,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创造”,崇川区以系统思维构建银龄阅读推广体系,让老年群体不仅是文化服务的受益者,更成为文化生产的参与者、传播者。在这里,阅读真正成为一种养老方式、一种生活时尚、一种精神归宿。
·陈逸夫·
网址:南通日报 https://klqsh.com/news/view/257979
相关内容
河南日报海南日报数字报
“嘎子哥”身着警服直播带货 云南警方通报:行拘七日
南京通报4起食品安全案例
湖南日报要闻版头条
人民日报看湖南
法治日报
赣南日报数字报
9月12日截止,限报一个志愿!华南理工大学2026年预推免报名系统正式开放!
2024004批新书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