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十年,做一年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一年内所做的事情,却低估自己十年内所能做的事情。
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我们要有长期主义的心态。但长期主义的前提就是,你究竟有什么样的目标。
有时候刚一毕业,同学们间的竞争力就有一些差距。
其实在上大学的时候,你们做的准备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填报志愿是很盲目的,随机的。但另外一些同学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想清楚了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行业,所以他选择了相关的专业,并且在学校期间,不断扎实专业技能。
在学校时,可能差别不明显。而一旦走入社会,你们的能力差距就显露出来了。
如果之前你从来没有考虑过你的人生规划,那么从你踏入职场时,你一定要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要想十年,但更要干一年。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年你都要关注到价值和贡献。
在职场上,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一些人拼命加班,把自己搞得很累,但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抓重点的能力,做了大量可做可不做的工作。
当你因为工作干不完而苦恼时,不妨踩一下刹车,思考一下:哪些事情对公司的业务帮助最大,哪些工作更能提升你的能力?
然后你要按优先级排序,优先完成那些最重要的工作,把眼前的事做出价值。
做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成年人
很多人初入职场,是比较玻璃心的,他们的心态相对较差,受不了委屈,经不住压力。
比如,他在工作出了失误,领导批评了两句,他们的心态就崩了,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
公司里有坦诚的文化,强调对事不对人,看到问题要随时指出来,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及时知道哪里需要改进,然后马上调整。这样,所有人都朝着一个目标奋斗,把事情做到最好。
但同事们却不敢跟他反馈问题,因为指出问题,他就会不高兴,然后闹情绪。
甚至他还会把生活上的情绪带在工作上,和对象吵架了,就摆烂,撂挑子不干了,他也不管其他同事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多少。所有人都得为他的情绪化买单。
如果是这样,你很难在工作中走得长远。即便是跳槽,也难以被委以重任。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你要少受情绪影响。而是要以完成目标为导向,放下情绪,着手去解决你面对的问题,成为一个问题终结者。
情绪化,是巨婴。而能解决问题,才是一个人成年人的表现。
所以也有一句话分享给你:一个人最大的底气,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要被卡在思想钢印里
科幻小说《三体》中,有一种科技,叫做思想钢印。
就是用技术手段,在你的脑海中种下一个潜意识。比如给士兵打上一个“水是有毒的”的思想钢印,那么这个士兵到死都不敢喝水。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思想钢印。无论脑海中的结论是否荒谬,你都会对这个潜意识深信不疑。
有的人的思想钢印,是自己打上去的。他总是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到。
所以他就会自我设限,遇到难题就躲,不愿意尝试。正如猎豹创始人傅盛说:人的最大壁垒,在自己脑子里。如果我们的事业进展未获所期,多半是因为我们给自己设限,让自己裹足不前,寸步难行。
你进入职场,千万不要成为这样的人。你必须要改变这样的消极态度,即使遇到困难,也要相信自己。
你要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这对我来说,并不困难”。
即便是你当下能力达不到,你也要告诉自己“只要好好努力,就能够搞定”。
你必须要树立这样的信心,否则你就会被卡在思想钢印里。
做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我还建议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所谓“聪明”,并不是让你去做一些投机取巧的事,而是你要有自我迭代的能力。
比如,领导给你做了一个框架,或者给了你一个方法和策略,你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
每一件事情都要别人教,怎么可能呢?在职场上,你可能运气好,会遇到好的师傅、好的领导,他会很耐心的教导你,培养你。但也有可能你遇到的领导没那么好,他也不愿意栽培你,这时候全靠你自己。
所以,你必须要自己学习,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干中学”的概念,就是你可以在工作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一个小方法分享给你,就是你要学会做记录。大部分人非常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但事实恰恰相反,根据记忆力遗忘曲线,你会很快就把遇到的问题忘了。
因此,你可以把问题记录下来,下次遇到相同问题,就可以有迹可循。
自我迭代是别人帮不了你的,你必须自己复盘,你才能从中产生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和洞察,这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
保持终身学习
有人采访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蔡崇信,问能否给年轻人建议。
蔡崇信说,我的建议是年轻人学习一两个非常基本的技能,你必须能告诉别人,我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这是能得到尊重(成功)的前提。
我也非常认同,所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当你有一项安身立命的技能,哪怕环境再恶劣,你都会有饭吃。
但要注意,这个世界更迭太快了,当时代的浪潮来临时,行业都可能会消失。这时候,你引以为傲的技术和能力都将失去价值。
在《技术陷阱》一书中,作者将技术分为“取代型”和“使能型”这两类。
“使能型”技术,就是可以帮助人们更高效地完成已有的任务,比如计算机等。
“取代型”技术,就是像电梯操作员、打字员等,无论你技术如何精湛,都会丢掉工作。
在大时代面前,其实很难预测未来,所以你一定要保持终身学习,多学一些“使能型”技术。
正如《经济学人》提到的,不断改善更新技能是提高职业素养的关键。高层次的长期学习与高收入、低失业率呈正相关。
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你刚入职场,是很容易着急的,你遇到的挫折也会非常多。比如你在公司里,过去一个月了,两个月了,还没有开单。你感觉客户太难搞定了,还经常在客户那里吃闭门羹,这时候,你就会气馁,甚至想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