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乡村少年的心灵
在乡村,慢下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休息。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乡村休闲游#
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支持的调研报告《2024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报告》日前发布并引起关注。这份覆盖1.3万余名农村学生的调查报告,用翔实的数据勾勒出令人忧心的一幕:21.5%的轻度抑郁风险、8.1%的抑郁高风险,手机沉迷倾向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报告也与全国政协在2024年10月召开的“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青少年成长”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主题契合。无论是全国政协委员,还是每个关心乡村未来的人都在思考,当乡村振兴进入“人的振兴”深水区,守护少年心灵已从教育议题升级为发展战略的核心战场。
家庭情感缺乏正成为心理危机的首要因素。数据显示,父母双外出的留守儿童中,抑郁高风险率达到12.7%,而父母关系紧张家庭的焦虑症状发生率2.3倍于正常家庭。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在2024年提案中指出“重物质供养轻情感陪伴”的养育误区,在这次的中西部县域调研中得到印证:63%的农村教师感受过孩子们“用沉默对抗世界”——当书包里的课本盛不下青春期的迷茫,当手机屏幕成为替代父母怀抱的情感载体,这些少年的心灵正经历着比地理距离更遥远的割裂。
教育系统的支持仍存缺口。72%的乡镇小学没有专职心理教师,85%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年度讲座,校园成为心理干预的薄弱地带。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在今年两会期间呼吁将心理课纳入核心课程,直指农村学校在师资、课程、技术上的三重缺位。城市校园早已普及的心理测评系统在乡村仍是“奢侈品”。
数字化浪潮加剧心理困境。46.1%的农村学生承认“无法忍受没有手机”,这一比例较2019年提升22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家庭普遍缺乏科学的电子设备管理方法,68%的家长仅通过简单禁止使用手机应对,反而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形成“监管越严—沉迷越深”的恶性循环。全国政协委员陶凯元在双周协商座谈会上表示,需建立“家庭—学校—网络平台”三方协同的数字素养教育体系,通过分级分类的内容监管和家长培训,帮助农村学生建立健康的数字使用习惯。
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各方也在为破解这一困境不断探索。比如,广东通过建立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的长期结对机制,能使受助儿童的亲情缺失感降低,该模式已在12个省份推广。鲁东大学通过AI测评系统为乡村学生建立动态心理档案,结合线下团体辅导,使干预对象的抑郁指数下降,相关成果已纳入教育部农村教育提质计划。贵州相关基金会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和威宁县的试点学校及街道开展社会试验项目,探索可行的干预方案,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与心理健康干预,确保每位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展现了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效能。
从完善教师心理干预培训机制,到构建家庭情感支持网络;从创新数字化时代的行为引导,到激活本土文化的心理赋能,每一项行动都在为乡村少年的心灵成长搭建阶梯。正如委员们所言,当城市化进程不断抽离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留下的少年儿童能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决定着未来谁来接过建设家乡的接力棒。
守护乡村少年的心灵健康,就是在守护乡村的未来。
网址:守护好乡村少年的心灵 https://klqsh.com/news/view/261612
相关内容
汤阴瓦岗:心理健康服务进乡村 守护青少年“心”世界闽台携手“绣”乡村:从蝶变家园到共守乡愁的融合路
[文化十分]我和我的家乡 兰州水车传承人段怡村:一辈子守护黄河水车
乡村旅游:体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魅力
图片故事丨“90后”返乡青年:点亮乡村儿童的快乐生活
【社会安全事件类】古坊乡:新举措守住农村交通安全底线
乡村生活集合(15篇)
乡村类综艺节目:打造可触达可体验的乡村世界
童心护航·情暖乾县——童伴星光志愿服务队与乡村小学的温暖邂逅
#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