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公园+”城市更宜居

发布时间:2025-09-24 11:02

城市公园的绿化更新展示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城市居民生活观察#

在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咖啡书屋,感受“抬头看树、低头看书”的闲适;在深圳虹桥公园的“最治愈夜市”,体验非遗推拿、草药香囊手作的魅力;在合肥骆岗公园,购买“低空游览”航线空中俯瞰园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松弛感、自然感”的向往和“微度假”的需求日益强烈,开始渴望更丰富多元、更具体验感的活动内容与消费场景。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承担着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提供休闲游憩空间等多重功能。2024年出台的《城市公园管理办法》对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引导公园规范开展配套服务项目经营活动,提供便民服务。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指导政策,加速公园管理运营新玩法落地。城市公园的建设和运营已成为衡量城市生态宜居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拆除围栏,打破物理空间界限,延长开放服务时间,积极挖掘闲置边角地、桥下空间、建筑屋顶等,推进“公园+体育”“公园+文创”和“公园式”商场等多种创新实践。健身步道、各类球场、攀岩墙等体育设施和各类文创商店正走进不少城市公园,曾经闲置的老旧设施变成别具一格的茶楼、书吧和潮流商业综合体。公园功能向社交与情感交流延伸,拓展成复合型的公共空间,既激发了公园活力,也回应了公众对绿色空间“可进入、可参与、可体验”的诉求。

但在拓展新场景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园数量增加和维护成本上升,使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引入大型建筑或游乐设施,可能会削弱公园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生物栖息等生态功能,引发“公园变商圈”的质疑;容易同质化,不少市民记不住、游客不愿来。

“公园+”的探索不是简单地将各种要素一“加”了之,而是一项以民众福祉为导向的,改造升级基础设施、考验精细化治理能力的系统工程。在做加法升级功能的同时,需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要坚持在公园的基本功能定位基础上,以公益性和普惠性为本,规划具有复合价值的场地空间,提供公园绿地的增值服务。需明确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的商业用地面积配置范围,重点考量商业业态引入对公园环境与公共秩序的影响,保证公园绿化率和生态性,避免违规侵占公共活动空间,让公园失去本色。

要健全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周期的综合治理机制,提升系统协调能力。园林管理涉及资源整合和协调发展,可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公园事业,积极探索城市公园的创收增效。深化“一园一策”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系统、全面的公园管理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强智慧园林与公园管理的结合,接入城市“一网统管”平台,改进标牌指引系统、AI智慧语音导览系统和智慧门禁系统等,精准分析客流,提高公园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要尊重差异,避免“千园一面”的模板化建设。鼓励适当利用公园草坪及道路、广场等铺装场地,因地制宜植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嵌入当地自然禀赋、历史记忆、产业符号,进一步丰富特色公园文化IP,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公园项目,强化公园的差异化竞争力。此外,还要强化公众参与。探索实行“市民园长”制,通过开放小程序等方式同步建立市民“需求清单”,鼓励市民参与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让群众成为公园发展的共建者与受益者,让城市更有活力和魅力,真正实现“城园共生”。

网址:拓展“公园+”城市更宜居 https://klqsh.com/news/view/262591

相关内容

改善人居环境 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更新
​城市宜居 美好生活不断“进阶”
【儿童友好城市发展实践案例】成都市:公园城市对儿童更友好 儿童在公园城市更快乐
高品质生活:城市更时尚 环境更宜居
打造和谐宜居的开心城市布局
回眸2024——我们奋进的足迹丨城市宜居 美好生活不断“进阶”
城市园林绿化
公园城市对儿童更友好,儿童在公园城市更快乐——第四届公园城市论坛儿童友好分论坛在成都举办
北青报:城市公园让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阳光城X五彩滨江公园:探索城市的生活美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