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天凤:和谐班集体构建的意义、现状及策略探析

发布时间:2025-09-25 07:53

生活分享:家庭中的智慧,构建和谐关系的策略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生活智慧感悟#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作者

侯天凤

大邑县南街小学教导处助理。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教学与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面临挑战,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升、习惯养成与品格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成为了教师考核与教师职业发展的过程。这就对班集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班集体建设可以将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体,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满足家长期望、学校与社会预期。

和谐班集体及其构建意义

和谐班集体,即以班级为单位,“班级集体内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表现为班级环境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班风、学风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在学生融入班集体发展的同时,实现学生积极健康、个性化发展,教师团结协作,家校关系和谐稳定、协同共育。这种和谐班集体的构建将有利于家长、学校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和谐班集体文化建设,助力于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

然而,实践中往往是学校对老师的要求、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各自为战、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并非如理想的那般顺畅。特别是对于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学生生源差异大,家长教育观念不足、教育意识偏差,家校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以N小学为例,学校地处城郊结合地带,学生生源情况复杂,家长素养参差,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学生专注力不足、班科协作也有待加强,同时班级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不论学段,大多在实践中课后协作效率、班级组织教学、课堂常规、课间管理、班级氛围营造、班级主题文化建设、学生管理、小干部培养、家校沟通互动等方面遇到了困难。怎样构建和谐的班集体是实践中重要的问题,而探索和构建和谐班集体将有利于现实困境的突破。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新时代“身心两健、德学兼美”的青少年,实现学校与家庭共同的育人目标,协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同时在拓展相关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时,解决实践中的“真问题”,加强家庭、教师、学校协作共建,通过构建和谐班集体解决学生成长问题,既是理论提升和实践需要,也是家校协同共育、教师协作发展下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和谐班集体构建的研究现状

当前,班集体建设已成为教育实践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和谐班集体建设问题已逐渐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学者们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们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和谐班集体构建进行了研究。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们对班集体建设的影响因素的认识已越来越深入,而家庭与家长因素则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于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实践探索中,不难看出,学校、教师、家长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均受到关注,而实践证明家长的作用与家庭教育影响已愈发突显,家长观念、言行及家庭教育环境、氛围等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家长力量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资源力量,是学生学习与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在和谐班集体建设中,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班级活动、文化建设等的成效已逐渐表现出来。

当前小学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班级目标不完善,班级凝聚力不强、学生自觉遵守纪律意识不足、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班集体活动次数少、无生气、效果差,家校沟通不畅等,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以N小学为例,尽管学校班集体建设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产生问题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在班集体建设中依然表现出了上述的一些问题,如家校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家长与学校沟通合作有待加强、班科协作有待提升,班集体文化氛围营造特色创新性不足,班级凝聚力与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等还有待提升等。

班集体是一个“小家”、一个“小社会”,需要校内外的共同参与,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和谐班集体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并发挥教师、家长与学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师、生、校协同发展。

构建和谐班集体的策略

基于相关研究现状,结合和谐班集体构建中的问题,以理论与实践为基础,积极尝试从家长、教师、学校三方协同的角度进行和谐班集体构建的实践与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反思中改进,有利于不断促进班集体建设和谐向好发展,学生学业提升、品格塑造、人格养成;家长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教师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同伴共进;有利于学校达成育人目标、教师发展目标,提高教学质效与教育影响。家长-教师-学校(简称“F-T-S”)和谐班集体构建模式如图3-1。


图3-1:“F-T-S”和谐班集体构建模式

“F-T-S”和谐班集体构建模式,即指以班主任为核心纽带,以构建和谐班集体为共同目标,促进家庭、教师、学校三方沟通协作,“以生为本”,调动学生参与,形成共同的精神意识和价值追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的共同体,共创共建,努力构建和谐班集体。

1.健全班级管理机制

在三方协作理念下,不断健全班级管理机制。学校做好顶层设计,积极组织教师召开相关会议或研讨会,明确育人目标与阶段目标。邀请校内外名优教师、专家等对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班集体建设相关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吸取先进经验。教师认真贯彻学校政策,积极开展相关学习,并结合班级实际,与学生和家长以及科任老师沟通,从班级目标、班级公约、班规班纪、奖励机制、日常班级事务管理机制、家委会建立、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健全班集体管理制度,听取多方意见,调动学生、家长与相关教师参与,大胆创新,积极开展班本化、个性化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也能主动融入,并承担相应职务,为班集体建设做贡献。

2.搭建家校沟通平台

采取“线上+线下”方式,线上,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微博等,积极开展学校文化宣传与校园动态展示,提高家长教育意识,认同学校文化与办学措施。通过家长微课堂、教育短片、文章以及多种家校互动活动、家长会等,鼓励并指导家长参与教育;线下,建立家长学校、家长代表团等,邀请家长到校参观,并参与学校与班级管理,提高家长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在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过程中,调动学生与家长参与,如参与班名、班徽设计,班级文化布置,班级建设所需物资采购等。家长主动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同时老师也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实现双向沟通,并及时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方式,可以面对面、电话沟通、线上沟通等,还可以通过建立家校沟通本的方式,搭建家校沟通平台,畅通沟通渠道。

3.强化班级文化建设

仅仅围绕育人目标,结合本班实际,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学校应给予老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可以通过培训、经验分享、座谈会等,帮助老师厘清班级文化建设思路,指明方向;还可以通过文化活动、班级评比等,激励老师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班级老师、家长及学生参与,发挥各方主体作用,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班本特色文化打造。例如,N小学在全校推行“一班一品”,对老师们培训,利用最美班级评选、书包整理比赛等进行激励,各班结合本班实际与孩子发展情况、兴趣等,选择以“1+N”模式(一个班本艺体活动+多个自主兴趣),融合品格教育、微目标等,打造班级特色,并通过一系列班本活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浸润学生品格,促进学生“身心两健”健康成长。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1年11月刊/栏目:德育建设

编辑 | 张競之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901次推送

网址:侯天凤:和谐班集体构建的意义、现状及策略探析 https://klqsh.com/news/view/264226

相关内容

基于快乐教育理念的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现状分析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与构建策略探讨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分析及策略
亲子冲突解决策略:构建和谐家庭氛围的关键
浅谈构建和谐家庭
贾樟柯与是枝裕和谈电影的现实与虚构:大师班精华
寓教于乐 快乐学习——“双减”政策下数学快乐课堂构建策略.pdf
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策略
自媒体时代生活意义的建构
探析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的价值、现状与组织策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