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5-09-25 10:12

崇尚勤劳,劳动创造价值观念 #生活知识# #生活理念# #传统文化生活认知#

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仅仅把工作当成获取生活食粮的物质手段也是错误的。前面我已经讲过,工作蕴含着磨炼心志、提升人格等精神方面的意义。过去的日本,或者说东方,曾经很重视劳动所伴随的精神价值——把劳动看作塑造人性的精进的道场。

......

我想,对这个时代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从根本上质问“人为什么活着?”

——稻盛和夫

学习&成长

每周二、周五,《中华文化大讲堂》节目组邀请您一起学习李毅多老师解读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活法》

李毅多老师在日本学习工作近十年,比较了解日本文化和风俗,加之十几年来研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实质,通过中日文化的比较分析,探寻稻盛先生的人生感悟、稻盛先生的生命信仰、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经典的力量。

正文品读

尊敬的各位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稻盛先生的《活法》—— 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日文是:労働の意義、勤勉の誇りを取り戻そう。意思是:重新取回召回劳动的意义和勤奋的自豪感给我最大的启示,除了劳动的意义、劳动的价值以外,勤奋是一种自豪。这种勤奋的自豪、勤奋的自信、勤奋带给生命的美好,我们要重新恢复,重新认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这一章开头谈到谦虚这种美德,现在是论述勤奋的美德。我认为,勤奋也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重新召回的精神品格。

作者告诉我们,勤奋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精神,是精神世界的一种美好的存在。所以,我们不仅要谈到谦虚,还要谈到勤奋。

中国文化对勤奋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如说,“天道酬勤”。上天对于勤劳、勤奋、勤勉的人,给予很大的奖励。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出来,勤奋之人所获得的成果,远远大于普通的人。

“勤能补拙”。一个人的能力一般、智慧一般、本领一般,但是笨鸟先飞,通过勤劳勤奋,可以补上能力的不足。

“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专业人士,关键是要有勤奋勤劳的精神,这样我们的专业技术就会越来越好。如果只是随随便便碌碌无为,不去钻研专业技能,可能我们的专业水准慢慢就荒废掉了。我们看到,有的人可能一开始很普通,但是勤奋使他成为真正的专家、专业人士。也有这样的专业人士,因为不再进一步钻研技术,慢慢落伍了。

《易经》中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反映出天道酬勤的思想。人要勤奋,要勤劳,要勤勉。

日语原文用的是「勤勉」。

我们再往下看:近代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劳动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被过度的“唯物化”了。劳动的最大目的是获得物质的富裕,因此,所谓工作,变成了付出时间获取报酬的手段。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所谓的“唯物化”,就是把劳动变成获得物质报酬的一种手段。我们一说到劳动,就会想到如果不干活就没有收入,通过劳动时间的付出来获取劳动报酬,来养家糊口。这种对劳动的认识、所形成的概念和价值,不仅仅日本社会这样,在我们中国社会,这样的观念也根深蒂固。

我们再往下看:既然劳动是为了获取金钱报酬而不得不干的苦差事,那么少劳多得,工作尽量要轻松,钞票尽量要多拿,这种想法就变得“很合理”,似乎天经地义。这样的劳动观蔓延到整个日本社会,甚至渗透到教育机构。

从逻辑上讲很清晰,把劳动当成什么?第一,获取金钱报酬;第二,不得不干,所以是个苦差事。既然是苦差事,趋利避害,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在利害关系的选择上,我们都习惯于选择有利而少害的。所以,在劳动中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尽量少劳多得,工作尽量轻松,收入尽量要高。这种想法,似乎变成了一种合理的想法。所以,很多人在寻找工作的时候,首先就问工资高不高、活累不累。

这样一种劳动观念,渗透到整个日本社会。我认为不仅是日本社会,也渗透到我们中国社会。稻盛先生讲,还渗透到了教育机构。

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我们一起来读:但是,教师对成长期儿童的人格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必须帮助指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这个职业,超越单纯劳动的概念,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去面对和影响学生。教师是一种尊贵的职业,是所谓“圣职”。

但是现在,老师们自己抛弃了这种自豪感,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劳动者,不过是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过是出卖自己的时间来换取报酬。他们贬低自己的作用和地位,失却了为人之师的尊严和真诚。现在教育荒废,连课堂纪律都形同虚设,我认为直接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文化自古就讲究“尊师重道”,我们尊重尊敬老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天地君亲师。”对老师的尊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为什么呢?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老师的作用是把伦理道德、做人的准则、人生的重要价值告诉学生。这样伟大的存在,拥有这样神圣的使命。授业,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解惑,解决孩子们心中各种各样的疑惑。所以,教师在孩子的成长、人格养成上,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去讲,“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老师不是一般的职业,是要引导孩子生命健康成长的伟大尊贵的职业。称之为「聖職」,这个评价不得了。为什么现在不再尊重,不再把教师当成尊贵的职业,而是当成一般的普通劳动者呢?稻盛先生认为,跟我们对劳动的认知有关。把劳动变成了出卖自己的时间,获取收入报酬的金钱交换的手段。老师们也会产生重大的误解,认为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我觉得,教师这样认知,也跟社会认知有关。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人,我们怎么样对待老师?这非常重要。尤其在商业社会,是不是我们也用金钱来衡量老师的作用呢?值得我们共同来思考。

我们往下来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我们还保留了勤奋工作的精神。但后来欧美批评日本劳动过头,应该增加休闲时间。日本从官方到民间,连忙做出调整,缩短工作时间,增加节假休息日。

有一个时期,社会形成一种风气,把热情工作看成了罪恶。到现在勤奋的价值仍然低得可怜。欧美派的劳动观认为,休闲才能孕育精神的富裕。对此,我无意否定,但对西方这类价值观无批判地全盘接受,轻视劳动价值的做法,我认为是大错特错了。

日本曾经有过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大发展。我觉得和我们国家前一段时间的状态很像,经济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国家财富的形成,实际上都是干出来的。日本社会的经济增长期,也是全日本的劳动大众共同勤奋努力工作的结果。

但是后来,我正好在日本留学工作期间,遇到了日美贸易摩擦。欧美的一些国家,在商品竞争中,竞争不过日本。于是乎他们就批评日本,为什么产品物美价廉呢?就是因为不公平,就是因为日本职工的劳动时间非常多,节假日不休息,下班以后还在加班,而并不要加班费。干了两、三个人的工作量,而成本只是一个人。这样一来,产品的成本就降低了。所以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使欧美产品失去了竞争力。

为了保持公平竞争,日本必须把产品的成本提起来。第一,不能让劳动者随随便便加班,不能让他们在节假日工作。第二,如果加班,必须要给加班费。

所以,那段时间日本社会就开始调整,不让加班,节假日回家。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好像热情工作是罪恶,爱劳动是罪恶。工作时间少一点,要去休闲,要去放松。这才是一个美好社会的标志,才是一个高贵文明的社会。形成这么一种观念。

稻盛先生针对当时的这种状态,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轻视劳动价值的做法,是大错特错。

这里涉及到对劳动的认知问题。欧美派认为,休闲才能孕育精神的富裕,我们的精神世界,是不希望劳动的,是希望休闲的。真是这样吗?我在想这个问题,可能希望休闲的,不一定是精神的需要,而是肉体的需要。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道理。尤其是精神世界、精神产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比如创作出优美的音乐、字画、诗歌等等,这些精神产品的形成,确实不是简单拼命干活就能干出来的。可能在游山玩水、逍遥自在、放松身心的状态下,更容易产生创作的灵感。所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从丰富自己的艺术生活的角度来讲,休闲让精神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更能创造出一些好的艺术成果。我们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对所有的劳动者都认为,休闲才能造成精神的富裕。这种观点是不是完全正确?是不是适合每个人?是不是适合每个职业?稻盛先生认为,应该加以选择的思考,而不是全盘接受。

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全盘照搬,而是认真进行思考,哪些是真正适合于日本社会的发展,适合于人格的养成,适合于以东方文化为基础的国情?所以我觉得这段话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在学习西方生活方式、西方文化的时候,是不是照单全收?是不是也形成这样一种模式?认为休闲很重要。

我们再往下看:同样,仅仅把工作当成获取生活食粮的物质手段也是错误的。前面我已经讲过,工作蕴含着磨炼心志、提升人格等精神方面的意义。过去的日本,或者说东方,曾经很重视劳动所伴随的精神价值——把劳动看作塑造人性的精进的道场。

刚才已经谈到,关于勤劳勤奋的观念,在东方人的价值观里,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一直是很强烈的。勤奋才能创造幸福,才能创造财富。不仅如此,劳动本身能够塑造人格、提升心性、磨炼灵魂,是一种“精进”的方式。

在中国也有这样的讲法:“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这是中国的修行人的一种思想。我一天不劳作,就一天不吃饭。把劳动付出和自己的生命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

我们再往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统治日本的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围绕远东政策,在国会作证时,提到了日本人的劳动观。他说,日本所拥有的劳动力的质和量,无论在哪个方面都非常优秀,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国家。而且日本的劳动者认为,相对于玩乐,工作更能让人感受到幸福。就是说,麦克阿瑟认为,日本人找到了“劳动的尊严”。

日本的劳动观,不仅仅影响日本,也影响到了在日本的美国人。他们总结认为,相对于玩乐,工作更能让人感到幸福,也就是所谓“劳动的尊严”。

说到这里,让我们有很深的触动。劳动是有尊严的。我们对劳动者有感受到这种尊严吗?我们对劳动感受到这种尊严吗?或者说,相对玩乐而言,劳动更能让人感受到幸福。我们有这种感觉吗?我觉得值得我们思考。

往下看:过去,我们日本人曾经非常珍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勤奋工作能够产生自豪感,带来精神的富足,甚至可以感受到整个人生的意义。

这几句话,都特别让我们触动。这段话是真正勤奋工作的参与者、体验者才能够真正说出来,才能够有共鸣,才能够理解。

如果我们看这段话,有点看不懂。或者说,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产生自豪感,没有精神的富足感,没有感受到生命的意义。那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工作不勤奋。所以,用这段话也可以反过来鉴别一下:我们工作勤奋不勤奋?

现在都讲物质的富足——有房有车。精神的富足,怎么产生?勤奋工作就能产生精神的富足,甚至能够感受到整个人生的意义。有的人充满了活力,生龙活虎,热情满怀,感受到整个人生的意义。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从勤奋工作当中产生。也有的人每天虽然工作,但是感觉很疲惫很累,甚至很迷茫,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为什么?我们仔细思考,在勤奋二字上是否还有改进之处。

我们再往下看:较之玩乐,劳动更能让人快乐——这种精神的感受;简单劳动也能钻研改进,体会其中的兴味——这种工作的技巧;不是被迫的、被动的工作,而是自己作为工作的行为主体发挥作用——这种劳动的智慧;我们日本人确确实实曾经拥有过。

我觉得这段话很有意义。首先告诉我们,和游玩带来的快乐相比,劳动的时候能够更加感受到喜悦。这种精神的力量、精神的感受,日本人曾经拥有过。

还有,简单的劳动也有创造性,简单的劳动也跟搞科研开发一样,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够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工作是有技巧的,把工作当成非常好玩的游戏一样。

这种快乐的工作方式,不是被他人所强制进行劳动,而是自己作为劳动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工作,眼中有活。

这几项都是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带给我们生命

成长的一些具体的标准。稻盛先生讲,日本人确实是曾经拥有过。

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看,也就是劳动能让人更快乐,劳动比游玩还快乐。我们感受过吗?在生活当中经常看到,有的人劳动了一个星期以后很疲惫,赶紧利用节假日出去发散发散,通过游玩放松把它解消掉,然后在下个星期好继续工作。在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可以自我判断,我们劳动没有感受到快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

还有,看似简单重复的劳动,很多人没有兴趣。为什么呢?因为在简单的劳动里没有进行钻研,没有感受到劳动的技巧,带给我们生命的快乐。简单重复当中能够找到劳动的技巧吗?

还有,我们劳动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为了工资,被客户要求,被领导监督,为了获得年终奖。被动工作和主动工作是不一样,就像我们自己喜爱一件事情,积极主动去做和被强迫着去做,生命的感受完全是不同的。

稻盛先生告诉我们,日本人曾经拥有过这样一种劳动的快乐,钻研而带来的工作技巧,以及主动工作的劳动智慧。我看了之后,觉得有点汗颜。我们曾经拥有过吗?我想,有的人曾经拥有过;有的人现在也在拥有;可能还有的人从来都没有拥有过。我们要学会拥有这样一种劳动的智慧、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技巧。

过去拥有,现在却丧失殆尽。从前日本人的劳动观中所蕴含的珍贵意义,难道不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吗?

我觉得这段话完全适合于我们中国社会,也适合于我们认真学习《活法》的每一个人。

人在工作中成长。为了提升心性、丰富心灵,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这样做,自己的人生就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今天的学习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学友的参与,谢谢大家。我们也谢谢稻盛先生的教诲。

文字编辑:和悦 校对:赵阳

惟愿更多的人学习先祖智慧!

身体力行改变家乡面貌!

如果您感觉这档正能量节目对您有所帮助,

请将本篇节目转发到朋友圈中,

或传播到更多平台中哦!

大家的受益与成长将成为我们继续创作的原动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https://klqsh.com/news/view/264641

相关内容

数字之外,重新认识热度值的价值
劳动通识
鼓励勤奋学习的励志名言集锦
高效工作快乐生活时间管理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docx
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智者名言的启示
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
(勤奋学习,励志成才)主题班会课件和教学设计
【理论探索】陈尧: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玩劳动”的生成逻辑与价值引导
爱劳动的句子留言合集大全
勤奋学习的励志句子精选300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