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四个关键要素
学会倾听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亲子关系心理学#
你是否曾发现,与孩子的语言交流逐渐减少,而亲子关系因此受到困扰?近日,有位父亲在知乎上提出疑问,他的女儿对他产生反感,甚至不愿与他进行沟通。这引发了我们对高质量亲子关系中语言交流重要性的思考。
原来,这位父亲的女儿已经读初二,且表现出明显的厌烦情绪,甚至达到了讨厌的程度。在送孩子上学或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交流。特别是当谈到学习时,孩子总是容易发火。
这位父亲感到困惑和苦恼,他自认为是一个三观正、负责任的父亲,从小就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假期还会带孩子出国旅行。但孩子的冷漠态度让他感到束手无策。
这种变化让父母们感到无助和失落,曾经的小宝贝、小心肝,如今却变成了同住屋檐下的陌路人。他们不仅要面对内心的失落,还要担忧孩子的心理问题。
在评论区,有网友@依然 对这位父亲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上下学对孩子而言,本是一个充满欢乐的时刻,他们可以与同学交流、逛书店。然而,父母的介入往往剥夺了这些机会。每当父母问及学习,孩子便仿佛被困在学校的氛围中,放学后的时光与在校时无异。面对父母的提问,他们往往感到压力倍增,甚至比面对老师的提问还要难以应对。”
这一见解引发了共鸣,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叶一茜在微博上的吐槽:与女儿森碟的聊天仿佛每一句都是结束语。
叶一茜试图与女儿森碟探讨电影观后的感想,然而,得到的回应却出乎意料。
真的非常尴尬,这种感受难以形容;一片热忱如同撞上了冰山,令人感到无比无语。有网友调侃道,叶一茜与森碟的这段对话,仿佛就是自己与父母日常交流的翻版。
在孩子的成长之旅中,他们需要历经四道重要的心理关卡,即感受之门、事件之门、成绩之门以及打招呼之门。同样地,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只有当父母能够妥善地推开这四扇沟通之门时,才能为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扇门:倾听之门
当你的孩子,还是3岁的小宝贝,哭着抱住你说:“妈妈,不要去上班”,你会怎么回复他呢?
是简单地回答:“妈妈得去上班,陪不了你。”,或是尝试安慰:“你乖,跟奶奶在家,妈妈下班就回来。”,甚至是解释:“孩子,妈妈得赚钱才能给你买好吃的。”?然而,无论你如何努力地解释和劝说,孩子似乎总是无法理解,每天都要上演一场“生死离别”的戏码。
这种情况,或许你也曾经历过,或许许多父母都曾面临过。当孩子还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时,哭声便是他们唯一的“语言”。然而,如果父母无法理解这“哭声”背后的真实含义,长期下来,孩子可能会失去表达的欲望,将所有情感和需求都深藏在心底。
幸运的是,有些父母在经过专业指导后,学会了如何倾听和引导孩子。他们不仅成为了孩子情感的“翻译官”,更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孩子理解和支持。这样,孩子逐渐接受了现实,也建立了对父母的信任,哭闹自然就减少了。
因此,倾听不仅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起点,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善于沟通的父母,首先要学会做孩子的“翻译官”,准确理解孩子情感和需求背后的信息。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从而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二扇门:关心之门
在知乎上,一位妈妈分享了她的体验:每当儿子放学回家,都会兴致勃勃地向她讲述学校里发生的种种趣事,诸如某某同学因上课讲话而被罚站,谁谁今天因故未能到校,以及体育课上老师让他们跑步时的疲惫情景。然而,妈妈却感到心中有一个难以填满的空洞,直到有了儿子后,她才逐渐领悟到其中的缘由。
回忆起童年时光,家中曾开设杂货店,父母忙碌于进货、理货及招待顾客。每当她向母亲诉说诸如小花拿了她的橡皮擦、小强扯了她的头发,或是老师未布置作业等小事时,得到的总是母亲的一句敷衍:“我忙得晕头转向,你不要拿这些小破事来烦我。”这种漠视无疑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世界虽然狭小,但每一件“小事”都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当他们敞开心扉向父母诉说时,聪明的父母会努力寻找通往他们内心的路径;而那些粗心的父母,却往往在无形中一次次地关上了与孩子沟通的大门。
相比之下,那些拥有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父母从不将孩子的问题或话语视为微不足道。他们会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说出的话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关注,并将其视为重要的“大事”来回应和讨论。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老去,孩子的世界在不断拓展,而父母的世界则在逐渐缩小。为了避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仅限于学业成绩,我们应当珍惜与孩子共同度过的每一刻,参与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他们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对待,从而真正建立起深厚的亲子关系。
第三扇门:夸赞之门
在王小骞的新书《妈妈知道怎么办》中,她描述了一个亲戚的教育方式:每当孩子考试回家,家长首先关注的是成绩。若孩子考高分,他们会追问失分的细节;若分数不佳,则免不了责备。这种做法无疑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在取得好成绩时得不到应有的赞扬,而在面临挫折时却受到严厉的批评。
作家苏岑曾言:“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能入我心者,不屑敷衍。”这种心态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孩子尝试与父母沟通时,他们渴望得到理解与支持,然而,他们往往得到的却是冷漠与否定。久而久之,这种无效的沟通只会加剧亲子关系的紧张氛围。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55387定律人际沟通定”来看,有效的沟通需要态度、语气和内容的完美结合。然而,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未能给予孩子应有的鼓励和赞扬,反而用责备和不满来回应孩子的努力。
为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需要学会用正向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从中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愿意与我们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第四扇门:孩子的心门
在律政剧《黑色灯塔》中,法官杨柏青因工作繁忙,经常食言于儿子。久而久之,儿子与父亲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阻隔了彼此的沟通。某日,儿子生日之际,父亲满怀愧疚地提前与儿子约定,要为他过一个特别的生日。然而,因工作原因再次失约。当父亲回家时,已近午夜,他带着内疚制作了晚餐,打算当作夜宵。儿子在母亲的劝说下才勉强出现,但坐在餐桌旁却一言不发,只是狼吞虎咽地吃着父亲准备的菜肴,随后以“已经过了十二点,今天不是我的生日”为由,再次回到自己的房间。
事实上,孩子们的“心门”并非一朝一夕关闭,也不会因单一事件而将父母拒之门外。长期的沟通障碍、无视和打击,使得最亲近的人变得愈发陌生。幸运的是,电视剧中的杨柏青在同事的帮助下,带着儿子亲身体验了他的工作环境。这一经历或许能为修复父子关系带来转机。
从小到大,儿子一直渴望能更接近父亲,但在看过父亲工作时的情景后,他选择了理解与支持。回到家的那一刻,儿子敞开心扉,与父亲重归于好。然而,并非每位父母都能像杨柏青那样,有机会重新走进孩子的内心。很多时候,是父母自己关闭了孩子敞开的“心门”。要打开这扇“心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感受”孩子。他们的哭闹和脾气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需要时间来发泄。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先调整情绪,再去寻求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要善于“看见”孩子,尽管他们身体小巧,但内心世界却同样丰富。在忙碌的生活中,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但在孩子的眼中,每一个小举动都是大事。因此,我们需要蹲下身来,以平等的视角去理解他们。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给予孩子“阳光”。人生的成长之路总是充满挑战,喜忧参半。只有在喜悦中成就自己,在忧虑中不断成长,才能塑造出完整的人生。
有一位名人曾言:
“在寻求建议时,你会倾向于寻找哪种人?是那种会详细告诉你该如何行动的人吗?不,你更可能会去找一个聆听者,一个你眼中善良、宽容且不会试图控制你的人。”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就应当扮演这样的角色。
稳固的沟通桥梁,是亲子关系的核心。
父母需用心聆听孩子,用眼观察孩子,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篇章,都值得被肯定与赞美。
毕竟,孩子始终需要的是:
父母的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举报/反馈
网址:构建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四个关键要素 https://klqsh.com/news/view/265802
相关内容
高质量亲子关系的构建与实践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培训PPT课件.pptx
亲子关系的建立:构筑良好家庭纽带的关键,怎样才能搞好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与构建策略探讨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如何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揭秘:亲子关系亲密的四个关键表现,中二者超厉害
构建良好亲子关系
培养亲子信任与尊重: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