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学注入“中国味道”:新晋诺奖得主拉斯洛的李白情结与东方迷恋
9. '活着为了讲述' -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 #生活乐趣# #阅读好书推荐#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5年10月9日13:00(北京时间19:00),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因其“在末世恐惧中仍能通过充满力量与远见的作品重申艺术力量”,成为新晋诺奖得主!
颁奖词是:“以表彰他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作品,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再次证明了艺术的力量。”
中欧文学的再次胜利
得知获奖消息后,翻译家、《世界文学》原主编高兴表示:“有点意外,在2018年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之后(诺奖)又给了一个中欧作家,但也很惊喜,因为拉斯洛得诺奖绝对是实至名归。”
高兴透露,很多年前拉斯洛就来过中国,在翻译家余泽民家里住了一个月。拉斯洛对中国文化,对东方文化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上街采访过无数普通中国人。
“他的采访往往就两个问题——第一,你读过杜甫吗?第二,你认为李白和杨贵妃是什么关系?”
深厚的中国情结
拉斯洛与中国很有缘分,他非常崇拜李白。
早在1991年,他就曾以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回去后写了一部散文体游记《乌兰巴托的囚徒》。
按其中文译者、翻译家余泽民的说法,拉斯洛在华期间得到了周到、完美的安排,“他的文字和他看到的面孔一样带着笑容。”
那次旅行后,拉斯洛从中国回来就向家人宣布:“从今天开始咱们改用筷子!”
余泽民回忆道:“家人听了莫名其妙,以为他在发神经,殊不知,拉斯洛真的染上了‘病’,一场持续了多年的‘中国病’。”
“从那之后,不管他走到哪儿,都不忘搜集与中国有关的各种书籍,关心与中国有关的消息和新闻。在外吃中餐,在家听京剧,不管跟谁闲聊,开口闭口都离不开中国。他尤其迷恋古代中国,崇拜诗仙李白,他自称在他的文字也染上了一股‘中国味道’。”
追寻李白足迹
余泽民与拉斯洛相识二十五年,1998年陪拉斯洛重访中国,沿着李白的足迹走了10座城市。从2005年开始,余泽民在《小说界》杂志开设“外国新小说家”专栏,第一期介绍的就是拉斯洛,发表了其小说《茹兹的陷阱》。两年后,余泽民又发了拉斯洛的一篇《狂奔如斯》。
余泽民说:“拉斯洛迷恋中国文化,除了游记《乌兰巴托的囚徒》外,还写过两部关于中国和东方文化的书:《北山、南湖、西路、东河》和《天空下的废墟与忧愁》,后一本书中有一篇《奶奶》,写的就是我的母亲。每次他到北京,都会住在我母亲家。”
“他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出中文版,那将是他与他推崇的中国文化的对话。”
文学成就与荣誉
今年71岁的拉斯洛是匈牙利当代重要的作家之一,1954年生于匈牙利贝凯什州。
1985年出版处女作——长篇小说《撒旦探戈》,198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仁慈的关系》,1987年移居德国柏林,1989年出版长篇小说《反抗的忧郁》,该小说于1993年获得德国年度文学作品奖。
2004年,拉斯洛获得匈牙利重要的文学奖项科苏特奖,2015年被授予国际布克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匈牙利作家。
如今,拉斯洛成为凯尔泰斯·伊姆雷(2002年诺奖得主)之后,第二位来自匈牙利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跨足电影艺术
在作家之外,拉斯洛也是一位编剧,他和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彼此十分信赖。
拉斯洛的多部作品被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改编为电影,由其代表作《撒旦探戈》改编的同名电影(约8个小时)是电影不朽的经典。
而贝拉所有电影剧本也都出自拉斯洛之手。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对人类命运做出了深刻的思索,常被形容为“压抑但引人入胜”,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界。
有人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品味到很多作家的味道:仿佛在读卡夫卡,但不比卡夫卡绝望;仿佛在读乔伊斯,却没有乔伊斯晦涩;仿佛在读马尔克斯,又比马尔克斯温和亲近。”
这位从匈牙利小镇走向世界的文学巨匠,始终与中国文化保持着深刻的精神对话。
网址:为文学注入“中国味道”:新晋诺奖得主拉斯洛的李白情结与东方迷恋 https://klqsh.com/news/view/269731
相关内容
为文学注入“中国味道”:新晋诺奖得主拉斯洛的李白情结与东方迷恋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诺奖得主痴迷中国文化,还是李白的粉丝
今天快讯: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获得者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是个中国迷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获得者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是个中国迷
诺奖得主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名字很长,但我们可以叫他“好丘”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个“中国迷” 曾将南京写入其作品中
2025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获奖
贝拉获2025诺奖预测榜首,全球文学人道主义犹太上海叙事新星
桑德拉布洛克自曝曾迷恋基努里维斯,男方回应也有好感
味承东方 美食为桥 纽约举办中国美食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