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新作《山水》书写半世纪普通家庭史诗 精描“人世间”善良与坚守
《平凡的世界》路遥,展现普通人生活的史诗画卷。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好书推荐#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近日,作家路内的长篇新作《山水》发布会在北京观中观书殿举行。本次活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以“路行千里远,人间万物情”为主题,特邀南京大学教授、作家毕飞宇与路内展开对谈。主持人刘芳菲共同参与,带领现场及线上观众走进这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家庭史诗。
发布会现场
从“少年”到“山水”
探寻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小说以克制的情感与精巧的结构,讲述了司机路承宗与妻子周爱玲从抗战到改革开放五十年间的生死相守,并以收养五个孩子的温情往事为副线,借一个特殊家庭的悲欢离合,映照出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呈现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深沉共鸣。
随着《山水》出版,路内已完成其第九部长篇小说。从《少年巴比伦》《慈悲》到《山水》,他的创作始终关注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
《山水》
相较于路内早年《少年巴比伦》中青春期的躁动与不羁,《山水》展现了作家步入中年后的沉稳与深邃,却不失路氏特有的幽默与温情。这部酝酿十余年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家族往事的回望,更是对普通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入探寻。
《山水》的独特之处,在于选择司机路承宗这一鲜为人知的视角,观照中国现代化进程。“汽车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司机在共和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小说细致描绘了从美式雪佛兰、道奇,到德国朋驰、苏联嘎斯等车型,每一种车都象征一个时代,也映照着人物命运的起伏。
创作源自祖父真实经历:
抗战时曾开着道奇卡车支援前线
路内在发布会上分享了《山水》的创作源头。主人公路承宗的原型正是他的祖父:抗战时期开着道奇卡车支援前线,抗美援朝时遭遇美军飞机却奇迹生还,连“见血要换轮胎”的祖训,也源自家族真实的司机传承。
路内
这些长辈口述的故事,路内铭记数十年。祖父在朝鲜战场与美军飞机的周旋、曾祖父逃荒至苏州的经历、家族司机们恪守的职业规矩,都成为小说中最动人的细节。
乱世中的生存并非英雄叙事,而是普通人在绝境中捕捉的“微光”。毕飞宇在现场坦言,被这份“微光”深深打动。他认为,许多作家容易将此类题材写成宏大史诗,路内却选择了克制。这种不抒情的表达,恰恰是《山水》的高明之处——情感藏于细节,而非浮于表面。例如路承宗为保护周爱玲提刀闯入日本军事区,即便肋骨受伤留下疤痕亦不后悔,行动中的爱意比直白告白更具力量。
毕飞宇表示:“这种写法帮助读者理解生活,看见人性中的善良。路内选择不描写他们如何表白、如何结婚,这种省略需要勇气,手要狠,但写得特别好。”
重新探讨“家”的本质:
真正维系我们的是真诚与担当
《山水》中最动人的设定,是路承宗与周爱玲收养五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组建特殊家庭。路内曾在采访中表示:“这部小说谈不上家族叙事,甚至有点反家族。”小说开篇,路承宗便忙于帮孩子们寻找亲生父亲,而这个拼凑之家,却比许多血缘家庭更具凝聚力。
路内提到:“我舅公退休后回农村,门口突然多了一个弃婴,警察让他收养,并说‘你对领养的儿子好,别人才放心把孩子交给你’。”在他笔下,“家”不再是血缘的联结,而是彼此的选择与担当。
书中有一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周爱玲年老后,有人希望她再收养一个孩子,她体力不济却仍犹豫。女儿劝她想些开心的事,她却答道:“等你将来老了,也会觉得自己像鸣凤,小小年纪上了一条船,以后的事情没人知道,一辈子,找条回家的路,走很久,看见你自己站在前面。”这里的“回家”,并非回归某处,而是心灵的归途。
路承宗对孩子们说:“做你们的爸爸比做司机还难,而且不会有退休的时候。”周爱玲对女儿说:“一辈子,找条回家的路,走很久,看见你自己站在前面。”这些朴素的话语,道出了非血缘家庭中更为纯粹的情感联结。路内借此重新探讨“家”的本质——真正维系我们的,是彼此的真诚与担当。
毕飞宇特别欣赏路内对家庭伦理的刻画:“路承宗临终前为养女争取婚姻认可的段落,展现了非血缘家庭中的深沉情感。这种不抒情却充满力量的处理,正是好小说的特质。”
毕飞宇点赞:
颇有托尔斯泰之风
“我写长篇有个奇怪的能力,能估算出写完需要多久。《雾行者》预计五年,40多万字,实际写了四年半;《山水》构思十年,最终用十四个月完成,连除夕夜都在赶结尾。”路内提到,写长篇如同“看见500米外的宝塔尖”,方向明确便不会迷茫。这份对写作的认真,亦源自家族传承。祖父开车时对轮胎的敬畏,也成为他写作时对文字的敬畏。
毕飞宇
“轮胎不能见血”,是小说中路承宗坚守的行规,也是路内家族真实的祖训。他的许多堂兄弟至今仍是司机,恪守这一规矩。这种职业操守,成为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坚守的象征。
小说中的路承宗“拉过显贵也拉过死人”,却始终“拒绝不合理要求”。路内认为,这种向内的坚守是许多普通人的共同特质,不为外界认可,而是对自我的一份交代。在他看来,历史长河中,普通人或许无法决定时代走向,却能守住内心的善良与温暖。
作为作家同行,毕飞宇点赞路内在对话写作上的突破,尤其是路承宗与周爱玲之间的对话,写得极为精彩。在该省略处大胆省略,在关键处多着一笔,颇有托尔斯泰之风。
《山水》
“写长篇小说,有时会追踪一道遥远的影子”
《山水》历经十年酝酿,路内坦言直至年满五十,才自觉能驾驭这一题材。正如小说结尾那只两次逃走又最终回归保护基地的熊猫,路内通过《山水》传递出这样的信念:无论走过多少山水,最终的归途,永远是内心的善良与坚守。当世界支离破碎,唯有爱能永恒。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刘大先看来,《山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活着”。无论面临何种丧失与离乱、风险与危机,活下来并尽力照顾他人,未尝不是一种伟大,体现了中国文化底部的韧性。
在《山水》写作谈《未到达或已错过的场景》中,路内回忆母亲曾讲述的一件事,成为小说的主线索之一:“西哈努克亲王在七十年代访华,至苏州时,车队驶上主干道,有一白衣女子怀抱小娃在大街中央走着……我母亲在街边远远望见,多年后回忆起来,说那女子气质真好,傲气而优雅,小娃干净漂亮,像梦一样。我仍要感谢父亲母亲,这部小说中很多故事素材来自他们的讲述,长久以来仅存于家庭内部的口述中,有些带点传奇,有些确为真实。写长篇小说,有时会追踪一道遥远的影子,一直讲述,想要到达那里。这个抱着小娃的白衣女子就是。”
(出版社供图)
网址:路内新作《山水》书写半世纪普通家庭史诗 精描“人世间”善良与坚守 https://klqsh.com/news/view/271119
相关内容
读书 | 路内长篇新作《山水》:一个非血缘家庭的六十年家族史路内长篇新作《山水》在京首发
刘立荣 ||《学习时报》:路遥:用生命书写改革奋斗史诗
书写对自然世界的深爱
电视剧人世间点评
电影《东极岛》导演访谈: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的血性与善良
电影《东极岛》导演访谈: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的血性与善良
世界读书日:探索人生智慧的精选书单
增加自己文化底蕴的书籍有哪些作品推荐
致敬所有给世界带来诗意的人!朱山坡新书《蛋镇诗社》在穗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