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社交课,教孩子做个快乐“小社牛”
陶艺课堂提供社交交流平台 #生活乐趣# #陶艺#
当青春期的阳光被社交焦虑的阴霾遮蔽,当成长路上的欢声笑语被孤独的回声取代,人际关系这道“隐形考题”,让越来越多青少年在迷茫中徘徊。如何帮孩子拨开社交迷雾?
近日,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殷爱华,为破解青少年社交难题带来了科学指南。
记者 刘通
通讯员 赵珊珊 李加鹤 济南报道
青少年社交状态
如同“六月天”
提及青少年情绪问题,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会归咎于学习压力。但在实际调查中,青少年情绪问题的首要诱因是人际关系,其次是家庭内部和谐问题,学习压力仅排在第三位。
青少年的社交状态,常呈现出“表面平静、内里波动”的特点,如同六月天气般变幻莫测——前一秒欢乐融洽的同伴关系,后一秒可能因一件小事陷入紧张。
不少学生表示,在参与团队合作时,既能体会到人与人协作的重要性——大家为共同目标努力、携手克服困难的过程充满意义,同时也常常因性格差异、想法分歧陷入社交困境。
对此,殷爱华解释:“人天生具有社会属性,团队合作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历,就像拼图游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拼图块,只有经过彼此磨合、相互适配,才能拼出完整且和谐的画面。”
青春期阶段,青少年的“社会性大脑”处于活跃期,情绪调节能力较弱,遇到冲突时,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很多孩子遇到社交矛盾会选择逃避,比如说‘我不跟你玩了’‘我退出团队’……但是冲突不应是关系的终结,应当作为深入沟通的开始。”殷爱华强调,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或冲突,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此时应通过示范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引导他们跳出“对错纠结”,聚焦共同目标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孩子长远的社交能力意义重大。
家长切勿轻易认定
孩子“社交焦虑”
想加入新集体,却不知道怎么开始一段友谊;在人群中不敢说话,怕被嘲笑……青少年的社交困惑,背后藏着对社交的普遍焦虑。
殷爱华表示,这种焦虑并非“心理障碍”,更多与青春期敏感特质相关。青春期少年对他人评价格外敏感,常产生负面预期与灾难化想象。
比如担心自己表达不好被嘲笑,认为别人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甚至扭曲他人的正常言行,将中性反馈解读为负面评价。这种心理状态,会引发学生的羞耻感、恐惧感与低自尊,进而导致行为上的社交退缩,回避集体活动,甚至不愿去学校。更有部分孩子会出现生理性反应,如进入集体环境后手抖、胸闷、身体不适等。
殷爱华建议,家长或老师,要有足够耐心与支持。哪怕孩子只在社交中有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赞扬。
“这种正向激励,能帮助孩子积累社交信心,让他们更有勇气迈出下一步。”她特别提醒,面对孩子的社交不适应,家长切勿轻易给孩子贴上“社交焦虑”的标签,避免增加孩子心理负担,应鼓励孩子主动与新朋友沟通了解,在轻松的氛围中探索友谊。
搭建友谊桥梁
“真诚”胜过“讨好”
为何有些孩子能轻松开启友谊,成为大家口中的“小社牛”?殷爱华指出,具备四大特质的青少年,更容易收获真挚友谊。
“首要特质是‘真诚’。”殷爱华说:“部分孩子会通过‘讨好’维系关系,委屈自己迎合他人,但这种不平等的相处模式,不仅让自己疲惫,对方也能觉察到不真诚,最终难以建立稳固的友谊。”她强调,真诚意味着不伪装自己,敢于真实表达想法与感受,只有以真诚为基础,友谊才能长久。
第二是“共情能力”。在与同伴交往中,能敏锐觉察对方情绪变化,理解他人的感受与需求,是维系良好关系的关键。比如朋友向你倾诉与同学的矛盾时,他可能需要的是倾听与支持,而非评判。此时给予耐心倾听和情感回应,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可以有效拉近心理距离。
第三是“可靠守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保守朋友的秘密,这是建立信任的前提”。殷爱华提到,门诊中常遇到孩子因“秘密被泄露”感到被背叛,进而对友谊失去信心。“在社交中,守信是重要的安全感来源,只有让同伴觉得你可靠,对方才愿意敞开心扉,建立深度连接。”
最后是“适度互动”。友谊是“双向奔赴”的过程,既需要倾听与支持他人,也要敢于向同伴展露自己的脆弱。
“有些孩子习惯默默承受他人的负面情绪,从不表达自己的烦恼,这种单向付出的关系不对等,难以形成真正的情感共鸣。”她建议,青少年在社交中要学会双向互动,既做他人的“情绪树洞”,也适时寻求帮助。
男女同学交往
不必过早贴标签
如何平衡孩子的社交与学习时间?这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困惑。殷爱华表示,社交并非学习的敌人,而是助力成长的翅膀,家长可通过“绿灯、黄灯、红灯”三色原则,科学引导孩子社交。
“绿灯行为”需充分鼓励。对于孩子正常的同学交往、团体活动,如参加小组学习、同学聚会、一起看电影等,家长应给予支持与信任。“青春期孩子已有一定自我照料能力,过度担心或追问‘几点回来’,反而会引起孩子反感。”她建议,家长要给予孩子信任,比如“相信你能按时回来,有事及时联系”,让孩子在自主社交中培养责任感。
“黄灯行为”需密切观察。当孩子突然与某个人交往过密,无论同性还是异性,家长不必急于贴标签、干涉,而是保持关注。青春期孩子需要在不同性别交往中了解差异,建立健康的人际认知。只要交往未偏离正常同学关系,家长无需过度紧张,避免因过早干预引发孩子抵触情绪。
“红灯行为”需及时介入。若发现孩子频繁提及“被欺负”,或出现夜不归宿等突破底线的行为,家长必须立即与孩子沟通,了解事情原委并提供帮助。“包容不代表没有底线,家长要让孩子知道,遇到无法解决的社交问题时,家庭永远是后盾。”殷爱华说。
青春期是培养人际关系能力的关键时期,家长应摒弃“重学习、轻社交”的观念,以科学方法引导孩子走出社交困境,让他们在真诚的人际连接中,收获成长的力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址:这堂社交课,教孩子做个快乐“小社牛” https://klqsh.com/news/view/279314
相关内容
快乐的社区大课堂200字作文社区暑期公益课堂 让小朋友暑假快乐成长
为孩子们打造快乐“充电站” 裕东一社区公益课堂获居民点赞
15个社交小游戏,有效提升孩子社交能力!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让课堂充满快乐让生活充满阳光——《做什么事最快乐》教学及思考
孩子快乐社交的起点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快乐教学
社恐人的福音,多参加这些社交活动,做社牛!
社区课堂为开学季攒满成长能量
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 周小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