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咖啡馆里,我偶然看到了一段张也的表演视频。她演唱茉莉花时,嘴角轻轻上扬的一瞬间,忽然间把我带回了小时候的时光——那时候,我常常在长沙剧院外的台阶上徘徊,试图踮起脚尖,偷听从后台飘出的戏曲声音,虽然个子不高,总是只能看到一片舞台边缘。
最开始,我并不相信她能坚持在春晚的舞台上整整二十七年。然而,看到她最近的表演后,我惊讶地发现,她的声音依旧充满活力,丝毫没有被岁月消磨。特别是当有记者问她如何处理生理需求时,她轻轻挑眉,毫不在意地回答:“这个问题太无聊了,我甚至不愿提‘需求’两个字。”这番话让我笑到差点把手中的咖啡洒了出来。
张也的成长环境与戏剧艺术息息相关。她的父母都是舞台上的艺术工作者,家里到处都是唱片和乐谱。她曾回忆,小时候总喜欢站在后台看演员们化妆,耳边充斥着那些优美的唱腔,渐渐地,她心里萌发了对音乐的喜爱。后来,她进入音乐学院,每天清晨五点,她准时出现在琴房里练习。这样的习惯源于她对声音的热爱,而不仅仅是为了演出。
最令我感动的是1994年,父亲生病那段时间。张也放下了所有的演出安排,选择全心照顾父亲长达六年。她平静地告诉我:“那时我几乎不出门。”当提到这段艰难的岁月,她的眼神依然坚毅。之后,母亲也因抑郁症一度失落,张也又陪伴她度过了半年,帮助母亲走出困境。问她是否后悔过,她只是淡淡一笑:“那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哪里还有时间后悔。”
感情方面,张也曾与张行相恋了八年,但因对方入狱,她的父母反对他们在一起。当父亲病重时,张行向她求婚,她拒绝了,表示对方不理解她的生活世界。分手后,她再也没有谈过婚嫁。现在,她与音乐界的好友吕继宏合作,两人关系非常好,经常被误认为情侣。每次有人问起,张也总是带着微笑解释:“我们只是志同道合的音乐伙伴。”
张也的生活态度让我非常佩服。她并不刻意追求什么观念,而是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婚姻并不是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七成30到50岁的女性认为婚姻是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项,张也正是这一观点的真实体现。
我尤其欣赏她演唱我爱你中国时的表现。那种自然、平和的状态,完全没有高亢的做作,听起来更像是和朋友的亲切对话。她曾说:“我唱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这句话让我深思了很久。
张也用二十七年春晚舞台的沉淀,六年的无私照料,以及她半生的音乐追求,活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正如她所说:“人生这场戏,你才是导演。”
前几天,我路过剧院,看到了她的海报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或许就是最自在的生活方式——不被世俗束缚,活得真实,不按照他人的期待去走,而是顺着内心的声音去生活。谁说女性不能活出精彩呢?看看她,她的生活多么自在。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可能是你楼下买菜的阿姨,也可能是你朋友圈里分享生活的闺蜜。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生无需按部就班,幸福的方式有千百种。当音乐响起,心灵也没有负担,那便是最美好的日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