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
书籍是情感寄托的载体,让心灵有所依托。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生活感悟# #情感寄托#
"寄托"作为汉语动词,具有双重语义内涵:基础义项指具体行为层面的委托保管(如物品寄存),抽象义项则表达将理想、情感等精神元素投注于特定对象 [3-4]。该词最早见于《柳毅传》"寄托侍者"的典故,后经《荀子·劝学》拓展出"托身安身"的哲学意蕴。现代汉语中常与"希望""思念"等抽象名词搭配,构成"寄托哀思""精神寄托"等惯用表达 [5]。
基础释义
播报
编辑
包含两个递进的语义维度:
行为层面指委托照料的具体动作,典型用例包括"寄托行李""将孩子寄托亲友"等生活场景 [3],该用法可追溯至唐代李朝威《柳毅传》中"寄托侍者"的典故
心理层面表达将抽象情感投射于特定载体的行为机制,如"寄托希望于青年""用白菊寄托哀思"等用法 [4-5],此义项在《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中已显雏形
语义网络构建
播报
编辑
形成多维度的词汇关联体系:
近义词群包含"依附""寄存""委托"等行为动词,以及"寄予""托付"等情感动词 [5]
反义对照呈现"自立""独立"等强调主体性的概念 [2]
典型搭配涉及"理想寄托""情感寄托""精神寄托"等复合结构 [4-5]
语法功能特征
播报
编辑
在句法层面呈现双重特性:
作谓语时既可接具体宾语("寄托行李"),亦可支配抽象宾语("寄托理想") [3]
被动用法常见于"被寄托""受寄托"等结构,如"留守儿童被寄托给祖辈照料" [3]
名物化倾向形成"精神寄托""情感寄托"等偏正短语,拓展词汇的句法功能 [4]
文化心理内涵
播报
编辑
承载着三个层面的社会功能:
1.个体心理:作为负面情绪疏导机制,通过转移关注对象缓解焦虑 [2]
2.艺术创作:成为作家情感表达的载体工具,如将理想、希望、感情等置于文学角色 [3-5]
3.民俗传承:民间吉祥图案常被用作祈福愿望的具象化寄托 [4]
网址:寄托 https://klqsh.com/news/view/283387
相关内容
精神寄托精神寄托什么意思 精神寄托和爱的区别
精神寄托的英文
精神寄托唯独不能是人
人的精神寄托的多样性
精神寄托:缺爱的心灵港湾
《百年孤独》经典之谈:人的精神寄托何在?
大S安息寄托无限哀思与怀念
精神寄托的重要性:超越肉体的归属感
为何精神寄托不宜仅限于人:六大原因揭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