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文學改編熱潮襲來

发布时间:2025-11-21 12:43

理解并融入本地的潮流文化 #生活乐趣# #时尚潮流#

近年來,在網絡文學影視改編熱潮中,由嚴肅文學作品改編的劇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裝&》《經山歷海》《我是余歡水》等逆勢而上,表現亮眼。這些作品因貼近真實歷史和生活的現實主義追求,得到了業界的普遍好評,在獲得收視成功的同時彰顯了嚴肅文學的文化影響和精神力量。近日,由著名作家梁曉聲曾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説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宣布即將在春節播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繁花》也已完成了電視劇改編,莫言小説改編的《豐乳肥臀》網絡劇也正在推進過程中。

主旋律鏗鏘有力

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嚴肅文學影視改編一直是影視創作主流,《人生》《芙蓉鎮》《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挂》等由嚴肅文學改編的電影作品或展現溫情敘事下的現實刺痛,或對歷史文化進行深刻的叩問與尋根,或彰顯鮮明的中國符號和蓬勃的生命力,或追求極致的聲色美學和文化批判,共同勾畫着中國電影的藝術圖景。電視劇方面,由當代文學改編的如《喬廠長上任記》《雪城》《巴桑和她的弟妹們》《新星》,由現代文學改編的如《四世同堂》《圍城》,由古典名著改編的《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這些電視劇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延展了文學原著的精神價值和藝術空間,奠定了中國電視劇改編的基本範式,在中國影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新世紀初,隨着消費文化的盛行,影視劇的娛樂功能凸顯,通俗文學的改編佔據了上風,影視改編也開始從“精英化”轉向“大眾化”。金庸、琼瑤、海岩等作家的通俗文學作品成為一時的改編熱寵。新世紀後,互聯網開始普及,網絡文學的改編逐漸成為影視改編的主流,尤其是近年來,穿越、仙俠、玄幻、宮鬥、言情、架空等熱門網絡文學題材的改編佔領了影視改編的主要陣地,嚴肅文學的影視改編在商業大潮下略顯孤寂。

作為文化精品,嚴肅文學在一段時間內的社會影響力可能有所下降,卻永遠不會“過氣”,在任何時代都有其文化價值。嚴肅文學改編創作回暖起始於2015年。當時,根據路遙同名小説改編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一開播就獲得了觀眾好評。2017年,改編自陳忠實同名小説的電視劇《白鹿原》收視率低開高走,獲得了較高的口碑。2020年4月,改編自余耕小説《如果沒有明天》的《我是余歡水》因生動展現小人物的現實生活而引發受眾熱議,成為年度爆款網劇。11月,另一部具有典型意義的嚴肅文學改編電視劇《裝&》播出,聚焦“裝&”工人這一底層群體,以一種久違的粗礪、堅硬和溫熱的生活質感打動人心。

總結這些電視劇獲得觀眾青睞的原因,首先它們都繼承了原著紮實的現實主義風格,讓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有極強的認同和代入感,也讓沒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年輕群體能夠看到曾經的時代樣貌;第二,改編加強了故事的連貫性和敘事節奏,讓整個故事更加緊湊流暢,更加符合電視劇觀眾的觀看需求;第三,創作注重對故事核心人物的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對主人公精神成長的細緻表現,在現實主義的統攝下跳躍着理想和浪漫主義的光輝。總之,嚴肅文學賦予影視創作的不只是現實主義的基調,還包含了批判與反思、魔幻與荒誕等多重精神氣質。而影視創作者在文本轉譯過程中,將大眾的接收度作為重要指標進行考量,盡量在保持原著故事完整性的基礎上對原著的複雜意蘊進行簡化,改用溫情而接地氣、日常生活化的敘事,從而更符合影視劇的媒介表達需求,也更契合當代的價值觀和審美旨趣。

藝術與市場相輔相成

嚴肅文學影視改編創作已涌現多部成功之作,創作者也總結了很多有益經驗,但其創作仍面臨更多挑戰。相較於網絡文學IP“快消”“爽感”化改編扎堆的情況,嚴肅文學影視改編無論在數量還是影響力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一,嚴肅文學改編不但難度大,而且往往“費力不討好”。一部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必須完成從文字到聲畫的轉換,思想藝術性越高的文學作品,其思想藝術內涵就越複雜,影像轉化越困難,需要花費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理解原著。改編者的理解力和編創水平如果不夠,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不一定能獲得成功。

第二,在新媒體時代,如何讓嚴肅文學的思想深度、藝術高度以及蘊含的嚴肅主題與影視的大眾文化特質相契合,對於創作者來説是巨大挑戰。有時候,嚴肅文學作品的改編如果過於嚴格地恪守文學作品本身的思想深度和藝術高度,那麼內容的嚴肅性在某種程度上會限制娛樂性和可看性。而如果徹底迎合受眾的娛樂需求,則會破壞掉文學作品本身的韻味,嚴肅文學的藝術價值就會受損。可見,要在藝術性與商業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十分困難,所以嚴肅文學的影視改編需要承擔較大的商業風險。

第三,媒介的迅速迭代使傳統的影視觀看方式發生改變,抖音、快手、微信、微博,這些帶有交互特質的“社會化媒體”攫取了人們的注意力,“短”“輕”“快”成為人們審美理念和價值尺度中的重要標準。在這種語境下,各種文化快消品借助新的媒介暢行無阻,而傳統的嚴肅文學群眾基礎越來越薄弱。因此,傳統的影視媒體為了和新媒體爭奪關注度,就不得不迎合大多數觀眾的心理,在挑選改編IP時往往會選擇粉絲眾多的網絡小説,這也間接導致以嚴肅文學為底本改編的影視作品數量相對不足。

主流價值立體傳播

某種意義上,嚴肅文學影視改編的“破局”也是嚴肅文學自身的“破局”,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所以,我們必須轉變思路,深刻認識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文化産品的傳播方式已經改變,不同於傳統影視媒介扁平性、單一性、直線性和集中性的一對多式傳播,新媒體和社會化媒介體現出立體性、多元性、網絡性和分散性的多線式傳播特徵。這種符合當下人們生活和娛樂節奏的傳播方式正是傳統的嚴肅文學影視改編需要借鑒的,嚴肅文學也可以用短視頻、微劇甚至二次元動漫等方式進行改編和傳播。

對於年輕一代的受眾群體,不能試圖去單向地“引導”“教化”和“精神提升”,而是要靠內容和形式來“吸引”他們。比如,歷來研究者都認為魯迅的小説思想藝術價值極高,且不容易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然而,在當下年輕群體聚集的B站上,某位以解讀魯迅作品為主的“up主”卻因解讀內容嚴謹而又具有正能量,吸引了幾百萬粉絲。因此,嚴肅文學的影視改編必須以內容為王,進一步在如何將“不易改編”的高深思想內涵轉化為“易於接受”的影視劇故事人物上下功夫。

此外,我們還必須與時俱進,主動擁抱主旋律。以電視劇《覺醒年代》為例,雖然這部電視劇不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是根據歷史史實編創,但卻收穫了收視與口碑的雙豐收,豆瓣評分9.3分。該劇以現實主義手法正面表現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的覺醒歷史,細緻藝術地再現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等一批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其高質量的製作和精彩的演繹獲得了受眾的一致好評。主旋律文學的影視改編當以此劇為標杆,在內容上、在表現手法上、文學性和影像性的融合上,在製作和演繹上與時俱進,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實現文學與影視的“關係升級”。

總之,嚴肅文學改編的電視劇作品如果能夠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語境,還能夠時刻關注到大眾審美趣味的變化,同時熟練掌握電視媒介的傳播規律,彰顯嚴肅文學永恒的生命力,構建文學影視改編創作的新格局。(作者:趙 勇,係文學博士、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講師)

网址:嚴肅文學改編熱潮襲來 https://klqsh.com/news/view/287362

相关内容

文化新觀察|文學想象照亮熒屏:網文影視化改編加速
文学想象照亮荧屏:网文影视化改编加速
獅腦山上,英雄浩氣貫長虹(文化中國行·走進抗戰專題博物館(紀念館))
編輯精選 20 條生活小妙招!趕快收藏起來吧!
親子游,共享“趣”時光
大學國文魔法書
人民日報:真人秀別吹大“偶像”泡沫
劉海濤 : 文 學 :外國文學 :外國文學
上海進入梅雨季,這份家庭植物養護指南請查收
奉獻在教育一線(教師節特別報道)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