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头与AI厂商言和,受伤的是流媒体

发布时间:2025-11-23 20:21

科技与音乐结合,数字音乐、流媒体服务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与娱乐#

打不过就加入这句话,从二十年前的数字音乐到当下的AI音乐,唱片行业在面对新兴技术时从来都是身段柔软。近日,环球音乐集团(UMG)、华纳音乐集团(WMG)先后与AI音乐公司Udio达成和解,这些唱片巨头将结束长期的版权侵权诉讼,并携手AI音乐平台打造一个融合创作、消费与流媒体体验的全新歌曲创作平台。


华纳方面发出的新闻稿显示,其与Udio合作的结晶将是一个 “下一代音乐创作、聆听与发现平台”,其将采用经过授权和许可的音乐训练AI模型。据悉,该平台将为艺术家和词曲创作者创造 “新的收入来源,同时确保他们的作品受到保护”。

之前曾经对AI音乐喊打喊杀的华纳音乐CEO罗伯特・金克尔,现在态度直接180°大转弯,并表示“这一合作符合我们更广泛的努力,旨在负责任地释放AI的潜力,为艺术家和词曲创作者提供新的创意和商业可能,同时继续为粉丝提供创新体验。”

而环球音乐集团CEO更是公开声称,该公司将AI视为了下一个主要收入驱动力。

除此之外,美国作曲家、作家与版权商协会ASCAP、广播音乐公司BMI,以及加拿大作曲家与音乐版权商协会SOCAN联合宣布,将接受部分AI生成音乐作品的注册,也就意味着业界首次在版权层面正式承认了“人机共创”的合法性。

可有趣的是,其实就在2025年之前,唱片业还视AI音乐为毒瘤,试图将后者扼杀在襁褓中。


其实唱片业敌视AI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行业固有格局被新技术冲击后,势必就会造成洗牌,而这是无疑是既得利益者不希望看到的。三十年前,MP3等数字音频格式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消费者获得音乐的途径不再局限于通过音像店购买黑胶唱片、CD、录音带,而是在网络上寻找以Napster为代表的音乐分享社区。

互联网和MP3格式的组合就让数字音乐的泛滥成为定局,所以Napster也被认为是给唱片业留下的是一个盗版音乐借助互联网泛滥的烂摊子。然而一个Napster倒下了,盗版数字音乐的星星之火却已燎原。如果没有iTunes横空出世,让风雨飘摇中的唱片业得以喘息,万马齐喑或将会是这个行业的结局。

紧接着好不容易才熬到千禧一代成为社会中坚,音乐流媒体平台提供的付费订阅取代了唱片、CD,成为了新的载体,让唱片业得以继续运转。如果说Napster代表的盗版只是纤芥之疾,那么Udio等AI音乐产品则代表了颠覆唱片业的可能。


但盗版音乐存在毋庸置疑的法律风险,违反了《数字千年版权法》的Napster也已于2001年被关闭,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的贝斯塔曼后续分别向环球音乐、华纳音乐支付了数千万到上亿美元不等的赔偿。

可AI音乐就完全不同,Udio上出现的AI音乐很难与“撞旋律”、“撞歌词”等侵犯版权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因为AI生成音乐的运作模式与业界广泛采用的采样技术如出一辙。其中后者是一种将已有的音乐片段重新组合使用的技术,由于都是对既有音乐素材的再加工,所以就使得这些音乐巨头很难从版权上实现突破。

更何况在AI被视为叩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时,各国监管机构的态度也变得相当暧昧,版权保护让位于技术创新更是变得相当普遍。此前OpenAI方面就曾指出,“将合理使用原则应用于全球AI竞争,AI不仅是美国竞争力的问题,更是国家安全的问题”。以至于AI厂商使用受版权保护的素材来训练AI模型,往往会被监管机构视为“合理使用”,从而获得版权保护的豁免。


事实上,版权大棒不再无往而不利,可能正是环球、华纳等音乐巨头愿意与Udio谈判的原因。当然,除了不得不捏着鼻子接受现实,音乐巨头们就未尝没有尝试利用AI来解决当下音乐供给匮乏的窘境。

尽管华语乐坛已经不复往昔,“一潭死水”的这样评价更是成为了许多网民的共识,然而他们在海外市场同样也陷入了低谷。

如今,AI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视为是一个改变的契机,他们更渴望通过机器的视角来激发灵感。总而言之,环球、华纳与Udio此次的合作算是各取所需,但音乐巨头与他们的合作就让第三方感受了一把“池鱼之灾”。毕竟当AI音乐的合法性被肯定,音乐流媒体的好日子也就要结束了。

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Spotify等音乐流媒体平台之所以能让用户付费,版权无疑是关键。一旦喜欢的音乐作品只在QQ音乐上出现,用户自然就不会再花钱订阅网易云音乐的黑胶会员。而版权之所以稀缺,是因为歌曲需要录制、制作、混音、宣传等步骤,更是要有歌手、录音师、混音师等专业人员的介入。


当获取音乐内容的渠道被严格限制后,消费者就不是在线下购买这些音乐巨头发行的CD,就要么是去线上购买流媒体平台订阅会员。AI音乐的合法性一旦被认可,就等于是向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自制音乐的权限,想要什么样的歌根本不需要寻找,直接用AI模型生成即可。

当下AI为听众带来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音乐消费路径,过去大家的做法是搜索歌手或风格,然后再收听。可现在AI音乐的玩法是输入情绪/心情/风格,来即时生成最符合你当下心境的音乐。所以当音乐版权不再稀缺,“独家曲库”也自然就成了鸡肋。

就好像当初MidJourney和DALL-E的横空出世,就导致画师们纷纷开始抱怨接不到单子。无论国内的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还是海外的Spotify、Apple Music,流媒体的好日子或将会一去不复返。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音乐巨头与AI厂商言和,受伤的是流媒体 https://klqsh.com/news/view/288862

相关内容

流逝的音乐与科技:磁带、光盘、MP3……
千尤娃娃工厂深度测评:国内十大硅胶娃娃厂商的实力与影响力解析
破亿销售额AI商业架构师陈厂长确认出席创始人IP+AI万人高峰论坛
QQ音乐三巨头
快乐的商务女性在咖啡馆使用平板电脑浏览社交媒体信息,享受听音乐,在移动设备上观看在线娱乐
2025ChinaJoy:单机游戏元素增多,AI重塑娱乐体验
ChinaJoy在沪举办,聚焦AI重塑数字娱乐新体验
“交响乐+”出圈,流媒体点燃古典音乐的复兴之路
网易云音乐2025年上半年收入38.2亿元 AI创新音乐体验
随身听:满满都是回忆的音乐与科技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