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频发,科学施救指南来了
遇到事故后的自救与互救指南 #生活技巧# #驾驶安全技巧# #安全驾驶视频教程#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频发,且往往因施救不当或盲目施救而造成伤亡扩大。为有效应对这类事故,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于2021年精心制定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施救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提供科学的施救方法和建议,以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同时防止事故伤亡的进一步扩大。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在应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时的应急准备和救援行动。有限空间,又被称为受限空间或密闭空间,是指在封闭或部分封闭环境中进行作业的空间。
二、编制依据
本指南的编制主要依据了以下法规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应急管理部令第2号)、《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0号)、《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准备指南的通知》(应急厅〔2019〕62号)、《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指导手册>和4个专题系列折页的通知》(应急厅函〔2020〕299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修改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8〕3号)、《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20)、《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2006)、《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以及《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这些法规和标准为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应急准备和救援行动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规范。
三、应急准备
(一)日常应急准备
在日常工作中,应持续进行应急准备,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这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设施,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组织员工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更新应急预案,以适应可能发生的变化。通过这些日常准备措施,可以确保在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行动。
(一)日常应急准备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持续进行应急准备,以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以有效执行。这涵盖了多项重要任务,例如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设施,保证它们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组织员工进行应急演练,以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及时更新应急预案,以适应可能发生的新变化。通过这些日常的准备工作,我们能够在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发生时,迅速且有效地展开救援行动。
(二)作业前应急准备
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应急准备。这包括对作业环境和风险进行全面的辨识,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同时,需要依据风险辨识结果,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明确人员职责和应急处置流程。此外,还应确保配备符合国家法规和标准的应急救援装备,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维护管理。最后,对参与作业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确保他们充分了解和掌握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性、安全防范措施以及应急救援知识。
明确应急处置措施。在有限空间作业前,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作业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测和分析,以明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并纳入作业方案中的应急处置措施,确保所有相关人员,包括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救援人员,都充分了解和掌握本次作业的危险性及相应的应急措施。
确定联络信号。为了确保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的信息畅通和及时响应,作业现场负责人应会同其他相关人员,根据作业环境的特点,明确一种或多种联络信号,如声音、光、手势等。有条件的情况下,推荐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即时通讯设备,如防爆对讲机等。
检查应急救援装备。在作业前,救援人员必须根据有限空间的辨识情况,正确选用适当的应急救援装备,并进行仔细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一旦发现装备存在问题,应立即进行修复或更换。
四、救援实施
(一)信息报告
一旦事故发生,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尽快了解受困人员的状态。他们需要组织开展安全施救工作,同时禁止任何未经培训或未佩戴个体防护装备的人员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救。此外,现场负责人还需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并根据需要拨打“119”或“120”电话报警,或向其他专业救援力量寻求帮助。单位负责人也需按照相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信息。
(二)事故警戒
在救援过程中,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员需要根据救援的需要设立警戒区域,包括通风排放口等关键位置。他们需要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并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警戒区域,以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救援防护
在实施救援时,救援人员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确保自身的安全。这包括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体防护装备,以及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同时,他们还需要密切关注受困人员的状态和需求,以尽可能地提供有效的救援和支持。
(一)个体防护
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必须确保正确穿戴个体防护装备,这是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措施。
(二)安全隔离
由于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危及救援人员安全的设备设施、有毒有害物质输入、电能、高温物料及其他危险能量输入等风险,因此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隔断)措施,确保救援工作的安全进行。
(三)持续通风
为确保有限空间内的空气质量,应使用机械通风设备向其内输送清洁空气。通风排放口应远离作业区域,并持续至救援行动结束。在有限空间内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或粉尘时,应选用防爆型通风设备;若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则通风排放口需采取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
(四)救援行动
事故发生后,被困人员应积极展开自救互救,同时配合救援人员实施救援行动。救援人员需根据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身体状况及个体防护装备的穿戴情况,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
(五)保持联络。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应与外部保持有效沟通,通过事先约定的联络信号确保信息畅通。
(六)轮换救援。若救援行动持续时间长,应实施轮换制度,以保证救援人员的体力充沛,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七)撤离危险区域。在出现可能威胁到救援人员安全的情况时,他们应立即撤离,待安全条件允许后再返回进行救援。
(八)医疗救护。一旦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应立即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并由具备医疗救护资质或急救技能的人员进行及时的院前医疗救护,随后迅速送医治疗。
(九)后续工作。救援行动结束后,需及时清点人员和装备,清理事故现场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并尽可能保护好现场,以便于后续的事故调查和救援评估。此外,还需根据需要开展环境检测、人员和装备的洗消工作,以及对参与救援人员的健康检查。
生产经营单位在制定本单位的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施救操作规程时,可以参考上述指南,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细化。
举报/反馈
网址: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频发,科学施救指南来了 https://klqsh.com/news/view/291188
相关内容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施救指南请收藏!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施救指南
如何有效应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指南来了
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事故处置全面指南及具体实施策略
施工现场发生触电事故时如何急救
应对突发事故的安全知识指南
紧急事故避险逃生指南
突发性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理规程
叉车事故应急响应与处理指南(附参考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