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淡水到淡水路:艺术“大队长”开启快乐社区新副本

发布时间:2025-07-22 14:14

海水淡化技术为缺水地区提供了淡水资源。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改变生活# #新能源应用#

晴好夏日的周末,淡水路上梧桐浓荫蔽日,轻松的闲聊与悠扬的琴声交织…… 这并非一场寻常的艺术派对,而是 “家+书屋”扎根后,淡水路社区生活里最自然的日常。

近日,来自台北淡水的青年艺术家Dabao的个人展《我是快乐大队长——从那个淡水到那个淡水》,在淡水路社区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展览以当代书法与绘画为载体,通过幽默诙谐的视角,带领观众探寻生活中的快乐碎片,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与社区居民前来观展。

作为艺启淡水+“家+书屋”的组成部分,淡水路社区博物馆这个迷你却温馨的空间,早已成为整个社区的“共享客厅”。艺术家Dabao与观众围坐成圈,展开一场沉浸式的艺术创作:他边画边聊,笔触落处,音乐便悄然流淌;观众随手贴上捡拾的落叶、写下一句即时心情,转瞬就成了作品的一部分。画画、听歌、讲故事、玩游戏——所有环节浑然天成,让这个被艺术点亮的社区空间,成为居民生活、社会交往的温暖交汇点。

与淡水的“有期而遇”

几年前,Dabao和朋友在台北淡水租了一间三层楼的工作室,那个淡水简单纯粹,走出门就能看到河口的夕阳。“少年人,三把火”,Dabao在大学毕业前就急着想证明自己、完成些什么大事,仿佛这是对成长的宣言;他一直想做些不一样的事。

很快,他举办了第一档个人展,以“人必先置于死地而后生”为主题,他从街头文字迷团中汲取了许多灵感,发现它们在“书写作为传递信息的本质”的同时,也不断体现中文文字艺术的当代性——是返璞归真,也是幽默风趣。老旧的招牌、变电箱上的涂鸦,都在诉说:书画未必只能如诗词歌赋般严肃。他的第二档个展以家常食堂为题,寄情于饮食之间,继续打捞当代生活里的幽默碎片。

Dabao一直梦想在他的淡水工作室办展,集结厉害的当代艺术家,共同展示彼此对当代东方视觉艺术的观点;创造一个艺术家的聚集点,共同从旧有形式与媒介中尝试新的可能,为节奏紧绷的当代社会添一抹微笑。可惜,淡水工作室坚持了一年半后终究解散,只留下一个未竟的梦。回到老家的日子平淡如水,可那个关于“淡水”的梦想,总在心头萦绕。他未曾想过,上海这座当代艺术重镇、人文荟萃之地,竟也有一条“淡水路”—— 原来,还有另一个“淡水”在等他。

社区生活空间的新诠释

《我是快乐大队长》展览,正是Dabao这段心灵成长的注脚:生活里的烦心事从未缺席,误点的公交车、太烫的半熟蛋、周日清晨八点就响起的电钻声……同样一件事,你可以选择皱眉,也可以选择笑着接纳。

这一主题,恰与“家+书屋”作为家庭教育新空间的理念不谋而合。Dabao说,他常和孩子们玩剪刀石头布,一场场无关输赢的游戏,最后总能让所有人笑到合不拢嘴;连原本静坐一旁的人,也会忍不住凑过来加入。人生的际遇,与猜拳又有何异?“同样一件事,你可以不高兴,但你也可以选择不去不高兴。我本来就高兴,我天天都高兴。”以美育作为切入点,这场展览也带来了关于家庭育儿的深度思考。

两个“淡水”因艺术相逢,一间书屋让这份相逢生根发芽。这里,不仅是艺术的延伸地,是生活的落脚点,更是两岸温情的交汇处,快乐与温暖将在日常的烟火里生生不息。

未来,淡水路社区博物馆也将继续深化“家+书屋”的作用,持续打造融合社区美育、人文营造和价值引领为一体的新场域,以柔软而坚韧的力量,让艺术人文成为链接更多社区居民与家庭社群的纽带,让更多“淡水”的快乐故事,如这条小马路的梧桐浓荫般自然生长。

记者 / 范煜昊

编辑 / 孙冲 王云嘉(实习)

图片 / 淮海中路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网址:从淡水到淡水路:艺术“大队长”开启快乐社区新副本 https://klqsh.com/news/view/45833

相关内容

上海首个“盲盒主题”创意艺术社区开启
“行吟林泉”张之光水墨艺术展在太原开幕
快手明星大联播乐不停,「潘长江冬日畅聊局」开启新年美好憧憬
“丝绸之路——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在沪开幕
吕俊成山水画作: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视觉盛宴
西岸大剧院开门迎客,黄浦江畔20米处的艺术殿堂
暑期活动开启!天津茱莉亚学院音乐夏令营与钢琴艺术节共谱“夏日之声”
“惠然珍来——潘惠珍艺术展”宝安1990美术馆开幕 展现多元艺术魅力与美育实践成果!
艺术纽带联结潇湘山水与东非大地(华音环洋)
海藻般浓密的长发,微微卷曲,眼睛像海水一样,她在微笑,眼神却无比淡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