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如此孤独,新“社群”将走向何方? ' 在一个人人参与、高度互联的世界中,我们关注让企业家精神与志愿精神得以有效融合的工作与组织的新方式和新制度。社...
参与志愿服务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志愿服务#
"
在一个人人参与、高度互联的世界中,我们关注让企业家精神与志愿精神得以有效融合的工作与组织的新方式和新制度。社群与共创便是其中一种新趋势。
2020年11月18日至20日,“2020年斯坦福中国社会创新峰会”在云端举行。20日的一场分论坛以“社群共创的现在与未来”为主题,邀请了各个领域的前沿探索者与实践者,呈现社群与共创的前沿趋势、经典案例与最佳实践,探讨当前社群与共创发展的困境、出路与未来。
其中,青年志联合创始人张安定围绕青年社群的变化与挑战作了精彩分享。青年志以对当代青年群体思维与兴趣的深度洞察为基础,是专注于中国年轻人市场的咨询机构。
张安定认为,新一代年轻人在庞大的系统中感到无力,充满无尽的匮乏感和孤独感。而在当下的网络社群中,个人看似拥有极大的自由,社群间却充满分化和冲突,“我们必须会经历一个契约重定的年代,重新探讨社会的价值、社群的价值、个人的价值。”
"
下文据张安定讲话整理而成,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社群本质上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群体化的组织形式。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而言,理解社群,即理解现代社会如何从个体的变化逐渐发展为宏观层面的、群体的变化。
现代社会假定人们都是以个体的方式去安身立命,假定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是理性的个人,自己需要决定成为怎样的人,展开什么样的人生。从这个角度去看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到社群在不同阶段的演进。
1
/社群的演进/
实际上,现代社会以最早的关于个体自由空间的看法,是一种制度性的个人主义。也就是说,阶层、公司的理性结构,民族国家机构,福利国家的制度,基本上已经把个人放到了制度的框架里。
在高度现代化、都市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社群其实被打破了,例如基于血缘、亲情、同乡居住的格局。
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我们进入到所谓的后现代,流动现代性的状况里,在阶层,职业这些社群之外,还有了非常多关于身份政治的认同,例如性取向、宗教、种族、人种。
这些多元文化权利的崛起,使得社群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还面临所谓第三个阶段的个体性,也就是说,随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空间,原来镶嵌在个人身上的制度性,崩溃得更厉害。
现在是数字、技术驱动个体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个人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最重要的社群都是通过网络去推动和发生的。
网络化的社群发展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局面。基于兴趣和多元文化,社群的数量爆炸式增长,基于新的商业设施和机制,社群的行动力也在增长。这是我们从个体化的角度看到的关于社群的重要变化。
发展到现在,社群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按照德国社会学家的一个说法,我们现在是一个独立性社会,对于个体和独特性的推崇无以复加。过去几十年,基于身份、政治、文化多元性所形成的社群也是非常多的。但也造成了一个问题,社群本应给个体更多安身立命之所,让它进入到一个新群体的状态,在超脱于家庭的情况下,获得更多完整人的认同。但今天我们面临的世界有非常多的社群,但却充满了撕裂、纷争和冲突。
因此,这个社会学家提出来,在今天的现代性社会里,有这么多的文化差异,在多元的社群基础上——普世性的重建变成了一个问题,公共空间到底在哪里?社群与社群的边界、合力是什么?能不能形成新的普世性,而不是每个人待在自己有限的社群里面。
《青年志》曾经出过一本书提到,我们必须会经历一个“契约重定的年代”,重新谈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组织形式,既不是最早现代性里非常有限的社群化,也不像现在网络化的现代性里,个人看似拥有极大的自由,但实际上这种社群化造成很多的封闭和冲突。而是有一个契约重定的过程,重新探讨社会的价值、社群的价值以及个人价值。
2
/年轻社群的变化和挑战/
在中国,尤其在年轻文化里的社群,我们可以看到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80后崛起。中国人以前可能居住在某个大院,某个居民区,只有非常有限、传统的社群概念,某种意义上没有街头文化,直到上大学后有了BBS,年轻人群体中才形成了早期的社群,那时的社群有很强的身份认同意识,通过数字化的机会,不同的人超脱原来的各种限制,结成社群。
第二,90后(的成长)伴随着中国整个社交化媒体的发展,过去10余年,中国互联网围绕年轻人的兴趣、社交等,诞生了非常多兴趣社群、多元文化社群。例如,微博基本上成为了追星社群最主要的一个阵地,B站作为90后、95后的重要社群,已经逐渐主流化。
第三,今天我们面临95后~00后更新的形态,社群变得更多元,但是它的周期更短,身份认同在不断的下降。
现在,社群变得极度商业化,更值得探讨的是,社群的身份价值还重要吗?如何去平衡社群和资本价值之间的关系?
社群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文化认同或者身份认同。如果把它视为一个行动机制的话,可能更需要探讨项目或者网络,也就是基于一定的目标,在一个时间点上,以行动机制为核心,去解决问题。
在过去5年里,我们看到社群间有非常多的文化冲突,社群的边界、抱团、对抗、分裂,往往缺乏对话和问题的解决,又或者是过度的商业化和资本化,这是一个大的局面。
现在,如果我们如果要探讨社群问题,应该更多地去理解个人的状态,只有理解个人的状态,才能理解社群作为一个群体化的形式,给个人带来的价值。
2020年,我们所看到的不止是价值观上的分化,更多已经变成了对于系统的反思,例如,不少中国年轻人在网络话语层面反对消费主义,他们对平台经济有很多的看法,对系统中的快递员,外卖小哥,对资本体系有非常多的反思。在全球层面,很多思想家都在反思资本主义的未来。
实际上,关于系统的反思和行动已经不止是学者思考的问题,普通的个体已经进入对宏观环境的感知和观察的状态。
新一代年轻人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个体在庞大的系统里感到无力,最焦虑的事情已经不再是如何抓住这个时代的风口,而是无尽的匮乏感,无论是物质上的匮乏感还是作为人的匮乏感。
在流行话语层面,从“我太难了”,到“异化”和“内卷”,这些都是学术词,当一个学术词在传播领域出现,说明集体的反思在加速传播。后来又出现“社畜”,“工具人”、“打工人”;从“二本学生”到“小镇做题家”到“985废物”,这都是普通个体面对这个时代的无尽匮乏感。
每个人都觉得困在系统里。因此,年轻人考虑比较多的是欲望和资源的重置问题:如何重新理解自己的欲望和资源,重新展开自己的生活。
整体来说,年轻人向往“像个人一样生活”,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试着理解自己真实的欲望,盘活自己有限的资源,可以在时代之中,但不被时代所挟持,能够寻找自己的感知,作为自己行动的尺度,并找到自己人生的解法。
3
/在社群中寻找意义感/
现在,青年文化有四个点是比较重要的。一,创造,青年文化的创造力的爆发,是把文化作为资源、作为资产、作为元素的混合式创造,这个风潮刚刚开始;二,向内,如项飚教授所言,“把自己作为方法”;三,退守,退守到关系、体制里,保守的消费,甚至性别领域也出现非常多的退守;四,诗意,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治愈文化。
在今天,如果要成立一个社群,要找到一群人是非常容易的。但社交关系是过载的,信息也是过载的。而年轻人想要的恰恰是如何重新认识自己的欲望和焦虑、能够基于信任,展开极简的社交。
对于年轻人的这种孤独感和匮乏感,社群本应给予很大的支持和行动机制。值得探讨的是,今天,社群有什么价值,可以完成什么使命?
人与人的关系像Wifi的信号,容易获得也容易失去。那么,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能够真正基于信任,能够持久给人带来温暖和价值?
这带来了几个变化,一个是在亲密关系领域,很多年轻人的情感无处安放,恋爱也变得高度理性化。近年来,宠物文化市场很大。万物可恋,把宠物当作家人,虚拟偶像,甚至是家里的植物,都能被当作倾注亲密关系的对象。
其实,年轻人不是非要加入一个社群,获得所谓的商业回报,个人提升。很多人是在寻找精神上的净土。
社交能不能慢下来?能否有真正意义上的陪伴?能不能回归到日常线下生活,能不能在日常的城市空间里找到城市的公共客厅?也就是说,城市更新、社区营造、街道复兴会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比谈论社群更重要的是,谈论人们在社群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价值,一种人与人间的群体形式里,该有什么样的价值?
在更大的层面,人们还是希望能获得意义,能获得对社会、个体都很有价值的一种社交形态。我们称之为“深度联盟”。
其实,小乌托邦无处不在,乌托邦的归宿是真正心灵的寄托之处。例如虎扑,普通男性会认为这里是一个小的乌托邦一样的社群,在这里,直男不会被歧视,而是可以抱团取暖。
组织的进化也是获取深度联盟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例如,公司可不可以是一群人的社群,一个归宿之地?大家能不能一起做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事情。个体获得价值,基于愿景,基于自我管理,基于自主管理去工作、生活。
我们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找工作比较挑剔,本质上要么找钱多的,要么找一个真的认同感高的,像一个社群一样,有归属感、价值感的地方。
最后,人们对于商业价值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小的可持续还是大的商业生态系统、把更大的社会价值作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一方面,很多人对腾讯“科技向善”这样的口号表示认同,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也对平台经济、平台公司进行批判。
我们期待在公司层面,在大的商业层面,能见到深度的,基于意义和价值的一种连接,一种社会关系。
总体来说,今天的人是很孤单和匮乏的,很多已有的社群本质上却是封闭的、冲突的、分裂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有更好的社会关系,更好的群体形式,帮助我们去建立共识,去真正解决问题。值得思考的是,社群可不可以是一个简单的行动机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个体的孤独和意义感的问题。
网址:这届年轻人如此孤独,新“社群”将走向何方? ' 在一个人人参与、高度互联的世界中,我们关注让企业家精神与志愿精神得以有效融合的工作与组织的新方式和新制度。社... https://klqsh.com/news/view/48131
相关内容
1个社群=N种生活方式?颐居理想社区可以这样造!小红书运营模式和思路:打造用户参与度的社交电商平台
个人成长与自媒体创业的奇妙融合.pptx
体验生活新乐趣:参与购房荟社群活动
社群:定义、形成与发展解析
20世纪三大神级文学巨著,探寻人类精神的深度
致敬所有给世界带来诗意的人!朱山坡新书《蛋镇诗社》在穗首发
社群
放下手机,钩织美好生活:如何通过游戏培养真正的兴趣与社交
让生活更美好!五大社交活动让老年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