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需要独处”为何独自一人能让你更快乐?

发布时间:2025-07-24 09:03

独自旅行让人更独立,也能享受自由的乐趣 #生活乐趣# #旅行探险#

从宁静的独自生活到享受单身带来的自由,独处(solitude)如今正被视为一种充实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哲学正通过一波新书在热烈传播。在德国导演温德斯(Wim Wenders)近期的电影《完美日子》(Perfect Days)中,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东京公厕清洁工,她独自度过悠闲的时光,享受着浇花、冥想、听音乐以及阅读的乐趣。随着剧情的推进,更多人物陆续登场,但许多观众依然认为电影的前半段独处时光才是最完美的部分。影评人尼古拉斯·巴伯(Nicholas Barber)评价这部分情节为“极简生活的冥想”,令人深受感动。

关于独处的思考与正向视角正占据我们的屏幕、书架甚至手机,从博客到抖音上的短片,这种现象正在悄然兴起。似乎,我们正处于独处的黄金时代。

近年来,探讨独处主题的书籍纷纷面世,更多相关作品也在不断筹备。《独处:独自一人的科学与力量》(Solitude: The Science and Power of Being Alone)与《独处:打造属于自己的非凡人生》(Solo: Building a Remarkable Life of Your Own)将在2024年推出,而尼古拉·斯洛森(Nicola Slawson)今年2月出版的《单身:依自己的方式活出完整人生》(Single: Living a Complete Life on Your Own Terms)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上个月,艾玛·甘侬(Emma Gannon)期待已久的小说《一人之桌》(Table for One)上市,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子如何在独处中找到真正的喜悦,而非依赖伴侣的爱情。甘侬以挑战传统成功与生产力观念的非虚构作品而闻名,她的这一转向重新审视现代人际关系,也为读者带来了新的视角。

不仅如此,未来几个月,还将有两本自助类书籍《独处的喜悦:在过度连结的世界中重新与自己相连》(The Joy of Solitude: How to Reconnect with Yourself in an Overconnected World)与《独眠的喜悦》(The Joy of Sleeping Alone)发布,同时丹尼尔·施瑞伯(Daniel Schreiber)关于独居生活的反思《独自一人:关于独居生活的反思》(Alone: Reflections on Solitary Living)也将推出英文版,原书于2021年在德国出版。

独处不再是负面标签

这些书籍不仅提供了敏锐的洞察和实用的建议,还积极反击了社会对独处的负面标签,强调其潜在的益处和乐趣。对于经历过疫情、甚至亲历“孤独流行病”的人们来说,这一出版潮似乎来得不那么意外。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美国公共卫生署长维韦克·穆尔蒂(Vivek Murthy)曾首次提出“孤独流行病”这一概念。卡尔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科普兰(Robert Coplan)在其著作《独处的喜悦》一书中提到:“疫情后,孤独问题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焦点,这一点显而易见。”由于对孤独的担忧,独处一度被贴上负面标签,科普兰甚至形容这一误解为“连同洗澡水一起把婴儿泼掉”。

然而,关于独处的讨论如今正在逐渐得到修正与更新。科普兰指出,孤独与独处是两回事,许多作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记者希瑟·汉森(Heather Hansen)在其与内塔·魏因斯坦(Netta Weinstein)及阮翠薇(Thuy-vy T Nguyen)合作的书《独处:独自一人的科学与力量》中写道:“孤独可能是一些人极为痛苦的问题,但它是一种主观体验,与主动选择独处完全不同。”她认为,媒体长期在渲染孤独感,但随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独处的积极意义逐渐得到认可。

“自疫情以来,我们更加明确区分了孤独与主动选择的独处,”艾玛·甘侬补充道。作为“慢活”(slowliving)的倡导者,甘侬认为,疫情让我们重新审视孤立与愉悦独处之间的差异,打开了更多关于独处与社交平衡的对话。

对于Z世代与千禧世代来说,单身生活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反思传统浪漫关系的同时,也在拥抱单身带来的自由。2023年一项美国调查显示,五分之二的Z世代与千禧世代认为婚姻是过时的传统;而在英国,仅一半多一点的Z世代认为婚姻是未来的必选项。

今年四月,一段抖音视频引发了热烈讨论,特别是关于独居女性的生活态度,尤其是那些享受独处的女性,视频获得了超过百万点赞与近37,000条评论。英国作家尼古拉·斯洛森(Nicola Slawson)对此并不感到惊讶,她的书《单身:依自己的方式活出完整人生》正是基于她在Substack上的热门专栏《The Single Supplement》而成。斯洛森指出,过去十年来,英国的独居人口稳步增加,这一趋势推动了文化的转变,单身生活逐渐被接受,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强调“自由与独立”。

独处与感到孤独并非同义

纵观历史,西方对独处的文化迷恋由来已久。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雾海漫游者》(1817年)到美国艺术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作品,许多艺术家都在探索和表现孤独的美。在2022年纽约惠特尼博物馆的霍普回顾展中,《纽约客》评论道:“霍普呈现的城市生活充满了孤立与疏离,但这些看似孤独的画面却并不沉闷,反而流露出一种自信的独立之美。”

丹尼尔·施瑞伯(Daniel Schreiber)也提出,独居与感到孤独之间的关联被过度高估:“如今社会逐渐意识到,浪漫爱情并非唯一的生活方式,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性。”在《独立:打造属于自己的非凡人生》中,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市场与心理学教授彼得·麦格劳(Peter McGraw)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认为关于单身的迷思让人误解了婚姻的初衷——其实婚姻最初多是为了商业安排,而非单纯追求幸福。他指出,尽管婚姻初期幸福感激增,但这种幸福并不一定能持续。

有时,即便处于伴侣关系中,很多人也渴望更多的独处时光,这也是《独眠的喜悦》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作者辛西娅·扎克(Cynthia Zak)通过观察许多女性偏好独自入睡而非与伴侣同床,提出了“给自己更多空间来表达需求与感受”的理念。

如何优雅地享受独处?

既然独处已不再被污名化,我们该如何优雅地享受这些宝贵的独自时光呢?关键在于找到独处与社交的健康平衡,并确保独处是自愿而非被迫。汉森(Heather Hansen)认为,成功的独处时光,意味着你主动选择了这段时光,并从中找到了重要的价值。

麦格劳则建议,我们应避免让独处沦为“躺在床上抽电子烟、点外卖”的无所作为。他认为,独处时光应投入到创意与适合个人享受的活动中,譬如散步、参观博物馆、品味一杯咖啡,或许还能参加线上课程。“泡澡时聆听维瓦尔第的音乐”是他推荐的另一种享受方式。

对于单身者来说,斯洛森的建议是:“积极拥抱独处带来的幸福,而不是等待它的结束。”她认为,过去她曾将生活搁置,等待“安定下来”或找到伴侣,但如今的生活应当是活在当下,尽可能地从中找到喜悦,而不是将自己视作人生的等待者。

当社会压力迫近时,麦格劳最后建议道:“不要被传统思维模式所束缚,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拥有更多新的选择和剧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人类需要独处”为何独自一人能让你更快乐? https://klqsh.com/news/view/53040

相关内容

如何独处而不感到孤独?独自一人也能快乐的方法
学会独处,享受一个人的快乐
一个人待在家也能嗨翻天?为什么独处亮出快乐新方式?
一个人也能乐在其中!如何享受独处时光?
独处也是一种享受 22件让你爱上独处的小事
一个人独处的乐趣,你真的懂吗?
怎样独自生活更快乐?5个实用指南让你享受孤独
独处真的很快乐吗?
女人的快乐只能靠男人?独处时偷偷做这些事,也能收获满满的快乐
独处,是一个人的生活必备技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