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原文摘录
发布时间:2025-07-25 02:44
情感理解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桥梁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情感理解#
按热度排序 按页码排序 我在探索人类的潜意识时,经常得到这样的证明:人类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罪恶感,而这种罪恶感总是不理性的。 一但罪恶感变成了家里的常客,宽恕就会变成陌生人。我们开始把所犯的错误当做自身邪恶的证明;我们应该改正错误却没有改,反而开始害怕错误。我们依据父母做出的迫害者行为,在心中塑造出一个迫害者,并让他来惩罚我们的不完美。很快我们就发现,要缓和迫害者的怒气,并为我们的过错赎罪的方式,就是采取一种能让事情恢复平衡的态度,那就是牺牲的开始。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虽然它常借着行动表达出来,也常被误认是一种行动。道理很简单,牺牲是没有喜悦可言的——当然我所说的牺牲是不实的牺牲,而不是真心的牺牲奉献。你只是在做 赎罪最必须做的事。 我经常忽略一件事,那就是我总是倾向于把亲密关系的成功当做自己的责任。我必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必须确保我的家人都很满足,而且健康。我必须当一个很棒的情人,成为拥有丰富资源的供给者。我觉得难过是因为我认为既然家人不快乐,他们就没有足够的爱可以给我了,那种想法引来了罪恶感,我觉得自己是家人不快乐的原因。难怪没有人爱我了,大概我光是出生就已经给大家带来了麻烦吧。然后我开始生气,他们还是应该爱我的——尤其是我的父母。我的家庭情况这么糟,又不是我的错!在这个情绪转变的过程中,我把自己不得人爱的罪恶感怪罪在家人的头上。有些人没有尽到他们的责任。不管是事一个什么样的小孩,他们都应该爱我、接受我。但是很显然的,他们没有办法尽到对我的责任。所以在五岁的时候,我就已经赋予自己一个徒劳的任务,就是去改善我的家庭,让家人变成一群快乐的、团结的、爱我的人。 小时候我们会扮演许多种牺牲者的角色来让自己觉得自己是好人,因而抵消不断攻击我们的罪恶感。我很确定自己不是唯一一个因为让爸爸妈妈生气而感到罪恶感的小孩儿。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家中的麻烦制造者、负担或者毁灭者。罪恶感不需要合理就能发挥效用,但... (查看原文) 婚姻并不是关于爱情,婚姻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其实是关乎重要性. 对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求 关系中四个阶段 1依赖:需要他人 2生存 3自我成就圆满:向世界证明自己,金钱或是成功 4认识到真相:真正的自己,面对不快乐 第一章 亲密关系:我们需要灵魂关系:我们需要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 (查看原文) 有一天,我和朋友一起喝酒聊天,我喝了一杯啤酒,然后又喝了一杯又一杯……喝到第五杯的时候,我朋友问我:“哎,你的婚姻怎么样啊?”——男人之间是不太喜欢谈论婚姻的,因为男人不喜欢谈论自己的感受。一般来说,有的男人问“你家里怎么样啊”,另一个人回答“啊,一切都很好”,谈话就此结束。但那天我不幸喝了五杯酒,我回答说:“婚姻好像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啊,她不是我要娶的那个女人!”我的朋友就问:“那你想要娶什么样的女人呢?”我说:“我想要的伴侣,她会无条件地爱我,当我回家时,她永远都会快乐地迎接我、拥抱我,用最崇拜的眼光看着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我要那个人不管我犯下什么样的错误,她都可以完完全全原谅我、宽恕我,我要她始终对我感兴趣,始终看着我,想象我下一步要做什么,我要一个人不在乎我的形象,即使我披头散发,她也不在乎,也始终爱我。”我朋友听了这些话,只说了一句话:“你不是要结婚,你只是想要找一条狗啊!”这真是挺有趣的,那一刻我就像遭到当头棒喝,我真的看见了,啊,原来我对我太太居然有这么多期望。 (查看原文) 一生中不断寻找能让我们热情不灭的特殊人物,而当热情熄灭时便转而寻找下一个目标。 (查看原文)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和相拥而眠。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我们会要求,并且随着时间不断积累。 (查看原文) 那个女孩在我们充满幻想的心中地位越重要,我们就越虚张声势,也越对她不理不睬。 十八岁那年,我的梦中情人已经成了十八年来积累渴望的综合体。等待梦中情人的出现 (查看原文) 选定一个最符合标准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她变得和我的梦中情人一样。这种修饰或者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夸就会让我们通往地狱之路。 (查看原文)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者不让他们自由的走向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只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查看原文) 对方没有读心术,不可能满足情绪上的无度需求。 (查看原文) 我真正想要他给我的是什么? (查看原文) 被亲密伴侣攻击的概率比遭到陌生人攻击的概率还大。 (查看原文) 这是对自己负责的基本原则之一: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想要赢,就一定会在冲突时争个胜负,但是胜负之争只会让胜者有罪恶感,且让败者愤恨不满、心存报复。想一想,在争论中赢过了伴侣,你的心情会很好吗?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对方也许在等着机会报复呢。反过来,双赢的策却能让两个人的亲密关系更美好、更快乐,因为你们知道彼此都在为对方着想。 (查看原文)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勢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伴侣的目的:如同上述所说的,你的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与使你开心不是他们的职责,但你的伴侣的确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三个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面对情感上的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的时候。这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而扮演这三种角色之一: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查看原文) 我与妻子都不知道我们的亲密关系到了明天、下个月,或者明年会有怎样的发展。但我知道的是,不管表面上事情看起来如何,我和妻子在走每一步的时候,都会尽我们的所能去感受及表达爱。每个人都是如此。我谨以一首短诗作为本书的结尾,并再一次点明本书的主题:亲密关系是通灵魂的桥梁。 两个相爱的人 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座伊甸园, 并开启了天堂之门。 经验说:“这是不可能的。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迷信说:“这会带来霉运。”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查看原文) 1.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 2。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3。幼时的需求便是构筑梦中情人蓝图的骨架。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 4。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和梦中情人最相似的作为你追求的目标。 5。接着你便借由明说或暗示的期望与要求,着手将选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只要伴侣能变得和你的梦中情人一样,你就能得到渴望许久的爱。你不断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真的爱我”,就一定会顺从。 6。你终究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这就代表月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来了,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一一幻灭。 7想要安全度过“月举现象”阶段,你就要学习放手和接受。 4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求加在伴信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来、你就能感受纯粹爱,你能和情人分事的事情就多。学着接纳伴侣(但并不是滥用忍耐力)、也能让你学习到接本来的自我、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会放手和接纳、你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要的一切、都在你心中 (查看原文) >> 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予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 在这样的结合中,我们不只是想得到什么,而且希望付出——不自私、不求回报地付出。直觉上我们似乎知道,当我们真正沉浸于爱中时,我们会很快乐,而快乐时就自然地想要付出。我们希望无条件地付出,因为在我们心灵深处觉得这是对的。 >> 但那(亲密关系中的日常表现)真的是爱吗?还是需求不满而又觉得自己很无能? (查看原文) ◆ 情感之旅 >> 我相信恐惧与无知是造成所谓的“亲密关系失败”的两大原因。 ◆ 吸引磁场 >>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 通往地狱之路 >>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克里斯多福·孟 >> 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 她没有满足我,让我很失望。其实满足我并不是她的责任,但那时我们都不知道!直到我审视自己的内心后才明白,如果我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我对妻子有所期望,而在她做到之前,我无法快乐起来。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互动中,最悲哀的是,在“小小的我”得到满足之前,我们不愿意去爱我们的伴侣。紧抱着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就这样,我们把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 >> 第一,我们感到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定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第二,如果没有某个人(例如父母)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希望从妻子身上得到爱,只会让我从前的想法变得更牢不可破:没有人爱我,世界没有爱,世界上的人也都没有爱。 >> 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期望,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绝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 压力、失望和愤恨 >> 两个人都对彼此做过度的情绪索求,会在脆弱的亲密关系互动上,施加极大的压力。 >> 期望=愤恨的前身。换句话说,期望终究会转变成愤恨。 >> 我们希望伴侣做或说一些事,但不会意识到我们希望他们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些情绪上的需求。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伴侣记得我们的生日,我们要的是他们证明我们的价值。 >>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从伴侣身上得到什么,还是可以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想要伴侣给我什么?”如果你有诚心求知的意向,那么你的直觉为了让你不再受需求的束缚,会刺激你运... (查看原文) ◆ 偏差行为 >> 幻灭是灵魂给我的礼物,让我能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 ◆ 权力斗争 >> 随着沮丧感愈来愈重,权力斗争慢慢演变成双方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语和行为。 ◆ 胡萝卜、西瓜与痛苦 >> 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 信念:想法的果实 >> 你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限制性信念都不是真的,让你觉得自己很渺小或差劲的想法也对你没有任何帮助。然而有许多人仍然有这样的信念,不知道它们的来源,也不知道它们应该只是过客,不应在他们脑中长驻。找出这些信念在我们心中驻足的所在,将会很有帮助。 ◆ 过去的魅影 >> 潜意识和储藏室很像,都是用来收纳我们不想要却又不知怎么处理的东西的;但不同的地方是,潜意识可以无限地扩张,容纳愈来愈多的不愉快,让我们不用去面对痛苦。 >> 痛苦的经验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对自己和世界的一些限制性信念。 >> 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伤痛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 ◆ 被善意之火误伤 >> 当被卷进权力斗争的旋涡时,你一定要切记:我生气的原因,不是我自己想的那回事。 >> 在我看来,让权力斗争更痛苦的原因是,争执的两方往往是真的关心对方。只不过痛苦实在太强烈了,让我们感受不到内心里渴望与对方分享的爱。只要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好的人,而让过去的创伤决定我们怎么看自己,又是一个多大的错误。 ◆ 因果关系 >> 我们本来应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却往往怪罪伴侣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尝试控制他们的行为,确保他们不会再犯。 >> 事情的真相是,约翰和玛莉都在试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借以控制过去的创伤。 ◆ 愤怒 >> 我们对伴侣发怒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 (查看原文) ◆ 好的,不好的,丑陋的……和神圣的 >> 没有人会满足我们的需求,没有人会让我们快乐,也没有人该为我们所受的伤负责。在外四处寻找之后,我们终于了解到,我们所有生活经验的因和果只可能存在于一个地方——我们的心中。 >> 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 >> 你对待伴侣的方式事实上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你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就是接受并整合自己不好的那一面,停止争执并提供支持,在伴侣有无力感时诚心地鼓励他/她,并且在相处时保持明辨是非的态度。不要让自己变成迫害者,不要好坏不分;要给予伴侣力量但不是同情,和伴侣分担人类共有的空虚感。 >> 你对伴侣付出什么,就是对自己付出什么。 ◆ 自我放逐 >> 基本上,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是无止境地追逐需求,如果有必要就操纵他人,能拿什么就尽量拿,并在其他方法都失败时选择妥协;第二条路是借由以下的方法来了解真正的自己:放弃期望,用沟通来达成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以及永远把自己与伴侣的快乐一并当作优先的选择。 >> 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失败和无力感而想要放弃的这种经验,是一个清楚的指标,表示内省的过程已经开始了。 ◆ 穿墙而过 >> 其实亲密关系出现停滞状态,意味着你的生活即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好。 ◆ 受害者监牢 >> 还有其他指标可以让你知道你已经成了受害者:恐惧、自悲自怜、有抱怨的倾向,或觉得自己被当成代罪羔羊-为了你不曾犯下的错而受罚。 >> 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会在“受害者监牢”里不断转换角色,在选定自己的角色之后,再借助周遭的人来填补另外两个空缺。 >>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 (查看原文) ◆ 量子隧道 >> “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在那里了。” ◆ 灵魂关系 >> 人际关系是一条心灵之路,它所反映出的,是“爱”为全人类所做的计划。你的伴侣就是你的良师,而那呼唤你的声音,就是在要求你去学习无条件的爱。 ◆ 允许 >> 不管我达成了——或没有达成——多少的目标,我从来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目标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时间去追逐。“做事”就是我全部的生活,因为这样我才觉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还是常常感到空虚。 >> 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些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 沟通不再依循公式来进行,而是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 无私的明辨 >> 每次你放下期望,选择原谅而不责怪他人,或是表达真心的感激而不批判人时,你就选择了重要的事物,而把个人的事物摆到一边。爱总是静静地待在幕后,等着你选择它,把它放在首要的地位。爱不会强迫你、操纵你或夺去你的自由意志。它只会静静地等着你主动邀请它。 >> 你永远不需要去寻找、追逐或赢得爱,因为爱不会躲藏,不会跑走,也不会向你要求任何代价。你只要在心里为它留一块空间,爱就会自然地注入你心中。 (查看原文)网址: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原文摘录 https://klqsh.com/news/view/62422
相关内容
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因为那是一种美妙的感觉!亲密关系读后感(精选20篇)
天堂旅行团 原文摘录
54「亲密关系」建设积极的亲密关系三部曲之二:积极情感
这样相处,亲密关系最舒服
亲密关系:幸福生活的基石
《与人亲密》:你和自己的关系,决定与世界的关系
快乐源泉,来源于你: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亲密关系: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幸福的恋爱关系?
人生最好的成长,就是拥有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