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作者:浅析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双重视角

发布时间:2025-07-25 18:22

轻柔的爵士乐,如艾拉·菲茨杰拉德的专辑,有助于放松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睡眠调整技巧# #放松音乐推荐#

菲茨杰拉德写的小说“像他亲身参加的一次舞会。他同最漂亮的姑娘跳着探戈,同时,他又站在舞厅外面,像一个从中西部来的小男孩,鼻子贴在舞厅的玻璃窗上,向里张望,心里嘀咕着门票要多少钱一张……”[i]

以上来自麦·考利的一段话形象地描述了菲茨杰拉德所具备的一种罕有的能力,作为其同侪中最善感的社会小说家,他能“经验到浪漫的原始情感”,并以诗化语言将其诉诸笔端,“然而在半个小时之后,又能够用讽刺的眼光进行客观的分析。”[ii] 这种能力的接触运用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便是“双重视角”(Double Vision)的巧妙构造,即在一部作品中并行不悖地表达作家的两种不同看法。

《了》中“双重视角”的具体实现以书中人物尼克这个叙述者的设置为基础。这种作者借人物声音讲故事的手法由来已久,早在亚里士多德处已有论及。但一般作品中这类“叙述者”的运用往往停留在叙述形式上的求异尝试,至多承担起线索人物的职责来为叙述调度提供方便。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叙事者仍然是“置身事外”的,对作品核心内涵的构建鲜有贡献。而尼克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即在事内又在事外”。他讲述盖茨比故事的同时又忠实地扮演着自己故事中的角色。作者对其经历叙写和性格刻画无论篇幅还是色彩都不吝惜笔墨,甚至对于读者来说,尼克的形象比之盖茨比更少了一层云翳。盖茨比追寻梦想最终破灭的故事嵌套在尼克从西到东,又回归故里的故事之中,这样,整部作品便构成了一个“画中画”的立体局面。

许多批评者都注意发掘了“双重视角”在叙事学上的突出意义,诸如提升了故事的逼真度;有利把握情节,使之在平和节奏中铺展等等。但笔者更感兴趣的事《了》书中的“双重视角”所承载的作者的精神体验和内心世界。甚至可以说,在《了》书中,菲茨杰拉德毫不留情地将自己一分为二:盖茨比是主观、浪漫、耽于梦想的菲氏;尼克则是客观、理性、看破红尘的菲氏。围绕着对美国梦的层叠式的追逐和放弃,隐藏于背后的作者在两个人物之间不断跳转。但最终的悲剧结尾:盖茨比的死去和尼克的远离无疑表明了作者对美国梦的怀疑乃至否定,即无情的金钱现实最终褫夺了穷小子的天真幻想。

如果稍谙菲茨杰拉德的生平,会很自然地在盖茨比身上看到作者的影子。阿瑟·米曾那为菲氏所作的传记,堪称继爱伦·坡之后美国文人最悲惨的人生记录。菲茨杰拉德家境贫寒,靠外祖父家的资助得以入贵族学校接受良好教育,同时也受尽周围富家子弟的鄙夷之气。对于上流社会的复杂情感自幼而起:不乏憎恶而又梦想跻身其中。他凭借自己的文艺天赋谋求财富和地位。成名作《尘世乐园》(又译:人间天堂)使他一飞冲天,此书的畅销也促成了他对名媛萨尔坦的追求。二人婚后生活豪华奢靡,数度入不敷出,菲茨杰拉德不得不拼命写作,因此也不乏应景之作。后妻子萨尔坦精神分裂,菲茨杰拉德的病废人生也在44岁戛然而止。

不可否认,盖茨比的诸多生活场景和心理体验均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甚至可以说,菲茨杰拉德将自己对于美国梦的追寻以更加集中、鲜明的形式投射到了盖茨比身上。他们都出身卑微,伴随着自身才智而产生的毋负生命的使命感,以及长期被排斥于主流世界之外的边缘感和压抑使他们不顾一切出人头地。而对富家千金的爱恋更成为艰难奋斗史中的一针强心剂。二人在名利上均获得了短暂的成功,然而仅就盖茨比而言,虽然夜夜笙歌,大摆宴席,但他并没有像晚会的客人那样荒淫无度,甚至充当起一个彬彬有礼的陪衬人。与其说他想要沐浴在金钱享乐之中,不如说他想藉此建立起富甲一方的盛名,以经济实力期待黛西的再度青睐。征服黛西的意义对于盖茨比而言,还有超出爱情的心理暗示,即上流社会的认同与接纳。因此当尼克与盖茨比谈到黛西的声音何以魅力无穷时,盖茨比曾说:“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在第一章结尾,尼克远远地看到盖茨比“——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并且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iii]那绿灯来自对岸黛西家的房子。金钱对于他而言只是达到对岸理想的船只,如果不能涉水抵岸,那么船只也就没有了价值。

然而黛西信仰的只是这船只本身,无论驾船而来的是汤姆还是盖茨比。谁的船足够坚挺、豪华,她便与谁一同扬帆远航,另一个当然要被推下水。故事结尾,众人陷于人命官司的情急之中,盖茨比抱着对爱情的天真幻想,不顾一切地愿为黛西承担罪责,然而在黛西和汤姆的金钱逻辑中,盖茨比无疑是自入圈套,充当了替罪羔羊。他的死显得分外仓促和无足轻重,“一对落叶使它(载着盖茨比尸体的橡皮垫子)慢慢旋转,像经纬仪一样,在水上转出一道道细细的红圈子。”[iv]

盖茨比至死不渝的罗曼蒂克意志随着他生命的消亡而被葬送,这个人物的塑造无疑融合了菲茨杰拉德的主要经历和部分品格。然而不同的是,菲氏同时兼具另一冷静客观的气质。似乎他始终逃脱不了的悲剧在于,“他仿佛命中注定要使自己历尽辛酸,然后冷眼研究他的经历,就像不是自己的事。”[v]在《了》中,这里冷静分析的人物交给了另一重要任务——尼克。

尼克是舞会散场后,回到打字之前安静思索的菲茨杰拉德。他的口吻交织着对他人的讽刺和自我解嘲。他能敏锐体察到黛西美貌背后的空洞无聊、盖茨比融入上流社会过程中的局促尴尬、乔丹小姐的故作姿态以及茉特尔金钱包裹下的可悲人生。对于以上种种,尼克均不失时机地在心中加以讽刺,然而他的姿态绝不是令人厌恶的居高临下,而是一种甚至带有同情的平视。因为他自己即使看得明白,也逃不开这张由金钱和社会层级编织起的蛛罗密网。因此他只能每天穿过灰堆,往返于纽约和西卵之间,也穿梭于物质世界和精神家园。

然而当盖茨比死后,尼克代替他目睹了身后的世态炎凉。他与盖茨比出现了短暂的合一,在他眼里,那些曾与盖茨比交往的富人们“都是混蛋!没有一个比得上你(指盖茨比)!”而汤姆和黛西,“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vi]一向冷静的尼克,也有些出离愤怒了。最终,到东部开始新生活的尼克选择了回归故里,对女友乔丹小姐的另觅新欢付诸一笑,与为富不仁者互相消失在了彼此的视野,用远离表示了他最后的失望。

本书完成于1925年,当时的菲茨杰拉德无论婚姻还是事业均处于一生中空前绝后的巅峰状态,但这难得的双重的幸福并没有抽离他浓郁的悲剧感,反而因前后遭际所呈现出的巨大反差更加剧了他对于世事的幻灭感。“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故事都含有一种灾祸……我的百万富翁好比托马斯·哈代笔下的农民,又漂亮又倒霉。……我可以肯定,生活不像人们——比我年轻的那一代人——所想象的,是放荡不羁、无忧无虑的美事。”[vii]菲茨杰拉德的语言来住他超常的洞察力,“我不是个伟大的人,但我的天才有一种无私的客观性质。……这有一种史诗式的庄严。”[viii]

不知书写盖茨比悲剧的菲茨杰拉德当时是否也隐约预感到了自己的悲剧,《了》结尾尼克的一段内心独白也许是菲茨杰拉德无奈的暗示——

“当我坐在那里缅怀那个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时,我也想到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西的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时所感到的惊奇。他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暗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一定似乎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那里共和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他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的更快一点,把胳膊伸的更远一点……总有一天……

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被推入过去。”[ix]

[i] 转引自《美国当代小说家论》董衡巽等著 P136

[ii] 同上

[iii] 引自《菲茨杰拉德小说选》巫宁坤译《了不起的盖茨比》P22 本文所引译文均出自该版本

[iv] 《了不起的盖茨比》P151

[v] 引自《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威廉·范·俄康纳编 张爱玲等译 P131

[vi] 《了不起的盖茨比》P168

[vii] 《少年得志》(Early Success,1937),转引自注解1 P125

[viii] 注解4 P131

[ix] 《了不起的盖茨比》P169

参考书目

《美国当代小说家论》董衡巽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威廉·范·俄康纳编 张爱玲等译 三联书店 1988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 虞建华主编 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0

《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李公昭主编 西安交大出版社 2000

网址:分裂的作者:浅析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双重视角 https://klqsh.com/news/view/69111

相关内容

美国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生悲剧
从消费文化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研究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学习最多的美国小说,为什么它如此“了不起”?
《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百年:来自外祖父的文学遗产
是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33条经典句子
比尔·盖茨首谈62岁女友,“我们玩得开心”,却也希望未曾离婚
突破人生迷茫的五本必读书籍,告诉你如何在35岁后重拾信心!
比尔盖茨推荐的9本书,助你轻松创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