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详细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何以“了不起”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复古穿搭指南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时尚穿搭技巧# #电影欣赏与解析#
很少有作家能仅凭一本薄薄的小说的获得不朽的名声,虽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就属于此类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就属于此类杰作,更何况他还有次一级的《夜色温柔》这样的佳作,和许多仍可一观的短篇。
出神入化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使用
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时,让人产生一种奇怪的印象,我就会提问——为什么杰伊·盖茨比还是能在这么漫长的岁月中锁住我们这么多人的欢心呢?这种欢心是读者对于一本书中人物的喜爱之情的表达。我们对他的喜欢,仍旧属于一种接触的情感谬误(affective fallacy)之上,因为我们常常忘记,整本《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叙述者“我”也就是尼克·卡拉威的主观叙述,而且也是结识盖茨比之后尼克·卡拉威所写(记录或创作)的一本书,我们所感受到对于盖茨比的喜欢,也正是尼克·卡拉威对于盖茨比的喜欢。这种情感谬误,也正是我们所感受到的一种情感上的谬误,这跟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所相对,虽然意图谬误在整本小说中也有所存在,并且也十分重要。
这在早古的塞缪尔·理查逊的《帕梅拉》中也略有体现,在之后肖·德·拉克洛的《危险的关系》中,书信体叙述策略上,也存在深远的作为文学传统的情感谬误存在,因为书信的存在,表达出一种小说文本时间的后移,基本是先发生小说文本中的事件,然后在进行小说文本中书信的抒写,书信的抒写人对于小说中事物的表达出情感,可以深深影响读者对于小说中事物的情感看法。在之后,这个叙述策略上的情感谬误,更突破了体裁的限定,深刻地扎根于第一人称叙述中,诸如尼克·卡拉威对杰伊·盖茨比,还有菲利普·马洛对特里·伦诺克斯;发展到第二人称叙述中,深刻地影响现代小说整个叙述技艺的突破,诸如卡尔维诺《寒冬旅行人》中的那个“你”的时候,酷似小说之外的读者,形似小说之内的读者,同时也是小说行动中的参与者和表演者,我们读者不得不参与进尼克·卡拉威的叙述中,化身成尼克·卡拉威,来看待整个叙事。虽然尼克·卡拉威被限定为一位男性,但是女性读者如果掺加进一点女性意识看待故事叙述中的黛西·菲伊和乔丹·贝克更会产生出一点了解和同情。
小说一开头的几句话,就把读者当做讲话的对象,同时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轻松的让读者和叙事者成为一体。“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第1页)从此刻开始,我们读者就化身成尼克·卡拉威,但是此时我们仅仅只是尼克·卡拉威,还没有学会懂得尼克·卡拉威看待人事物的看法——其中就包括如何看到杰伊·盖茨比,和其自身的道德观念,之后才在小说的第一章的开头学会这些。而整本书最重要的情感谬误,便是尼克·卡拉威的父亲的那一句忠告。“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个个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第1页)
至此,尼克·卡拉威始终在整本书中维持这样一种道德观念,并且包含某种宽容(这种宽容很重要),“永远在道德上保持一种立正姿态”(第二页),这个知名的小说开头的一个功能,就是告诫“读者”在阅读行为中选择一种如何的道德观念来看待书中的人物。当然,这种道德观念的选择也全靠“读者”选择的自由。如果,我们“读者”不采用书中尼克·卡拉威的道德观念(其实这就是情感谬误),这会对之后理解人物的“意图”发生另一种“谬误”,而另一种的“意图谬误”作为新的可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开头,同时,也告诫“读者”整本书的意图谬误,这跟情感谬误几乎息息相关。
唯有盖茨比——就是赋予本书名字的那个人——除外,不属于我这种反应的范围,盖茨比,他代表我所真心鄙夷的一切。假如人的品格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成功的姿态,那么这个人身上就有一种瑰丽的异彩,他对人生的希望具有一种高度的敏感,类似一台能够记录万里以外地震的错综复杂的机器。这种敏感和通常美名其曰“创造性气质”那种软绵绵的感受性毫不相干——它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永葆希望的天赋,一种富于浪漫色彩的敏捷,这是我在别人身上从未发现过的,也是我今后不大可能会再发现的。不——盖茨比本人到头来倒是无可厚非的。使我对人们短暂的悲哀和片刻的欢欣暂时丧失兴趣的,却是那些吞噬盖茨比心灵的东西,是在他的幻梦消逝后跟踪而来的恶浊的灰尘。(第2页)第一章的开头,将读者带入了小说叙述者“我”尼克·卡拉威所抒写的这本书中,我们读者不如想象尼克·卡拉威在灯光照耀下的书桌上,奋笔疾书一本叫《了不起盖茨比》的画面,或许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一层关系。就像之前所说表达出一种小说文本时间的后移,基本是先发生小说文本中的事件,然后在进行小说文本中抒写。至此,小说文本基本上分成两大层面,第一层面是尼克讲述自己在东部(主要是与盖茨比交往)的故事,第二层面就是尼克事后对于自己与盖茨比交往所表达出的情感谬误,诸如之前分析的小说的开头就是属于这第二层面,较为明显的还有其小说第六章中,“这一切都是他好久以后才告诉我的,但是我在这里写了下来,为的是反驳早先关于他的来历的荒唐谣言,那些都是连一点影子也没有的事。”(第114页),还有在《了不起盖茨比》跟开头同样知名的结尾部分,都属于第二层面。
同样,《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具特色,也最能体现匠心独特的一点也是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方式,不仅让读者变成小说文本的参与者,化身尼克·卡拉威,变成“见证人”,因为整本书最为重要的情节就是关于杰伊·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在运用这一视角作为写作手法,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视角,而这个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视角同时也是有所“局限”和“限定”的,而尼克只是“见证人”,并非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了不起的盖茨比》运用的就是这种叙事方式,小说以尼克的第一人称的自叙形式展开,尼克除了交代自己的活动,更大程度上逐渐披露了盖茨比的故事。尼克对盖茨比由远及近的接触,甚至后来影响到了盖茨比的生活,作者菲茨杰拉德从尼克这一“见证人”的独到视角,说不上真实(但是可以认为是真实),富有技巧地展开叙事,使得作品既呈现出主人公盖茨比执着于梦的浪漫与哀婉,也透露出尼克对于盖茨比富有人情的主观的感情。尼克在叙事中观察盖茨比,可以倾听宴会上人们关于盖茨比身份的种种猜测和流言。尼克还可以目击盖茨比死后的凄凉场景,可以跟其生前的浮华进行强烈的对比。但是,如果使用杰伊·盖茨比的“主人公”第一视角自叙或许就很难营造这样的结果。
当然,利用尼克作为见证人的第一人称视角叙事,这种视角也有其十分不便的地方,他会十分受限于作为见证人的叙述者尼克本身的活动范围的局限。因为摒弃了作为主人盖茨比的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和类似于上帝视角的全知叙述,这两个视角几乎可以本书中合并为一体,叙述者尼克没办法提供尼克的所思所想(对于小说故事中其他的人物也是如此),也无法超出自身活动范围的局限交代盖茨比和其他小说人物的行为。在这里菲茨杰拉德将尼克作为见证人的第一人称视角叙事的缺点利用作为小说家的天赋,将其缺点转化成了优点,因为尼克对盖茨比的过去一无所有,那么就直接让盖茨比一出场就成为一位神秘的人物,精心设置悬念,然后在一步一步逐渐揭开盖茨比的神秘面纱。例如第四章乔丹叙述盖茨比与黛西战前的恋爱;第六章、第八章盖茨比自叙过往经历,第八章沃尔夫山姆谈及盖茨比的发迹和盖茨比的父亲讲述儿子年少的梦想。
到这里整个《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层面变得更为复杂。之前,整个故事还只是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尼克讲述自己在东部(主要是与盖茨比交往)的故事,第二层面就是尼克事后对于自己与盖茨比交往所表达出的情感谬误。那么,从第一层面上有衍生出第三层面(次叙层面),关于盖茨比的事迹的第三层面,这个第三层面跟第一层面紧密相连。
然后我们将其简单的表述总结下:
第一层(主叙层面,关于主人的故事):尼克讲述自己在东部(主要是跟盖茨比交往)的故事
第三层(次叙层面,由第一层发展而来,构成盖茨比的成长经历):由乔丹讲述盖茨比与黛西的故事(第四章),盖茨比自叙过往经历(第六章、第八章),沃尔夫山姆谈及盖茨比的发迹(第八章),盖茨比的父亲讲述儿子年少的梦想(第八章)
第二层(情感叙事层面,尼克事后对于自己与盖茨比交往所表达出的情感谬误)
上面的三层结构构成了关于《了不起盖茨比》最为牢固的等腰三边形,使整本呈现出牢不可破的结构。那么,村上春树在谈及《了不起的盖茨比》说到:“像语言被吸入空中,多样而温暖,存在着各种暗示,各种可能。读者在阅读中几乎不会留意到这些地方,因为那无与伦比的优美文字流畅地讲述着故事。”
那么村上春树所说的“各种暗示,各种可能”到底是那些呢?
调整时序亦或者时间变形
在真正探讨“各种暗示,各种可能”之前,菲茨杰拉德为了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完全陷入小说中尼克的叙述中所表达出的情感谬误。菲茨杰拉德对于小说的第三层面构成盖茨比的成长经历这些细节,进行了重新的建构,其中最为人惊讶的就是对于第三层面的构成盖茨比的成长经历因素进行了时序的重排。我们按照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经过,将第三层面的盖茨比的经历进行重排。
A.盖茨比的少年(第八章)
B.盖茨比十七岁改名换姓到科迪的船上干活(第六章)
C.盖茨比初次与黛西相遇并且相爱(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
D.盖茨比战后重访黛西却不得而归的经历(第八章)
E.为了实现物质梦想,盖茨比染指沃尔夫山的不法生意(第八章)
F.盖茨比生命的结束(第八章)
正常的线性经历应该就是字母顺序所排列这样,但是经过作者艺术的加工,使之有了不同的叙事时序:
C.盖茨比初次与黛西相遇并且相爱(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
BC. 盖茨比十七岁改名换姓到科迪的船上干活(第六章)盖茨比初次与黛西相遇并且相爱(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
DCF.盖茨比战后重访黛西却不得而归的经历(第八章)盖茨比初次与黛西相遇并且相爱(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盖茨比生命的结束(第八章)
E.为了实现物质梦想,盖茨比染指沃尔夫山的不法生意(第八章)
A.盖茨比的少年(第八章)
我们读者完全陷入小说中尼克的叙述中所表达出的情感谬误,但是小说文本中的汤姆·布坎农了解盖茨比的叙事时序和路径是竟然不同,从汤姆知道结婚后黛西与盖茨比隐约关系起(第六章),到汤姆调查后发现盖茨比可能是私酒贩子(第122页,第153页)和学历造假(第139页)。
但是如果小说中关于盖茨比经历的了解的时序是为了实现物质梦想,盖茨比染指沃尔夫山的不法生意(第八章)为第一步,或者是插足别人家庭跟其妻子出轨的前男友为先的话,我们读者对于盖茨比的情感谬误将会发生另一种谬误。
不可靠叙述带来的各种暗示,各种可能
我在这里列举几个小说文本中呈现出的暗示与可能。虽然这些暗示和可能跟是尼克事后对于自己与盖茨比交往所表达出的情感谬误,以及跟其父亲忠告所带来的某种宽容所造成的,也正是这种宽容给小说文本带来了各种暗示,各种可能。
1.种族主义者的汤姆。种族主义是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中的一种“危机理论”,它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个代言人就是黛西的丈夫——汤姆。他在尼克·卡拉威在第一次在他家的作客的时候就以“非常悲观的人”的身份谈到“(白人的)文明正在崩溃”,并问尼克·卡拉威是否读过“戈达德的《有色人种的崛起》”,在得到尼克否定的答案后,汤姆依旧号称“这是一本好书……”并且喋喋不休地阐述书中的种族主义观点。直到这里,涌现出了关于黛西真正身份的暗示。(第一章)
“主要的论点是说我们是北欧民族。我是,你是,你也是,还有……”稍稍犹豫一下,他点了点头把黛西也包括了进去,这时她又冲我眨了眨眼,“而我们创造了所有那些加在一起构成文明的东西……科学艺术啦,以及其他等等,你们明白吗?”那么为何这里文中要如此暗示黛西的民族身份呢?可能是因为黛西·菲伊(fay)的菲伊是一个起源于法语的姓氏,而法语语种的人可能是地中海人种,跟其对话中的“北欧民族”略微低人一等。
2.尼克真的诚实吗?在第三章的结尾叙述自己是诚实的人,“我所认识的诚实的人并不多,而我自己恰好就是其中一个。”(第三章结尾第66页),其实在第一章结尾前尼克就在汤姆和黛西面前撒了一个谎言。
“不错,”汤姆和蔼地符合说,“我们听说你订婚了。”“那是造谣诽谤。我太穷了。”……我当然知道他们指的是什么事,但是我压根儿没有订婚。流言蜚语说我订了婚,这正是我之所以到东部来的一个原因。你不能因为怕谣言就和一个老朋友断绝往来,可是另一方面我也无意迫于谣言的压力就结婚。(第一章第23页)但是这里所言就是真实的吗?那么我看第三章:
我甚至和一个姑娘发生过短期的关系,她住在泽西城,在会计处工作。可是她哥哥开始给我眼色看因此她七月出去度假的时候,我就让这事悄悄地吹了。同样在第三章,我们叙述者尼克:
我喜欢在五号公路上溜达,从人群中挑出风流的女人,幻想几分钟之内我就要进去她们的生活,而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或非难这件事。有时,在我的脑海里,我跟着她们走到神秘的街道拐到角上她们所住的公寓,到了门口她们回眸一笑,然后走进一扇门,消失在温暖的黑暗之中。(第三章63页)那么,尼克真的诚实吗?真的是正人君子吗?这也成了某种不可靠叙述带来的不可靠。
3.乔丹·贝克跟汤姆会不会有什么关系?乔丹·贝克一出场,就有特殊的吸引力吸引着叙述者尼克。在其第一章中,汤姆偶尔对乔丹·贝克表现出关心的时候:
“她是一个好孩子,”过了一会儿汤姆说,“他们不应该让她这样到处乱跑。”“是谁不应当?”黛西冷冷地问。“她家里人。”在一出场,我们几乎都将黛西和乔丹之间的关系视为闺蜜,因为也正是乔丹的前线拉桥,日后,黛西和盖茨比才能在叙述者尼克的家里重新真正的相遇。黛西对于汤姆对其他女子关系表示出的冷潮热讽大概也至此一处,我们在看第7章:
她的表情熟悉得有点蹊跷——这是我时常在女人脸上看到的表情,可是在莱特尔·威尔逊的脸上,这种表情似乎毫无意义而且难以理解,直到我明白她那两只充满妒火、睁得大大的眼睛并不是盯着汤姆,而是盯着乔丹·贝克,原来她以为乔丹是他的妻子。在这里依旧是尼克的第一人称叙述的主观因素造成了莱特尔·威尔逊认为乔丹·贝克是汤姆的妻子也间接造成了最后书中结局,但是我们并不清楚,莱特尔·威尔逊对乔丹·贝克的真实想法。我们也无从得知乔丹·贝克和汤姆·布坎农是否真的有些什么,而之后叙述者尼克离开乔丹·贝克恐怕也有着这样一层因素。
两种意图谬误
在如何理解《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意图的时候,这就像是读者面对了两条都精心设置风景的岔路一样,该如何挑选了?
这一条是盖茨比重追旧梦而遭遇的破灭,一个优美而悲伤的故事,奢华,潇洒而令人惋惜的命运。
另一条是如果将盖茨比对于黛西的爱情,视作对其金钱,上等地位的替代,以表现追求美国梦的破灭,终究盖茨比,黛西,汤姆,贝克,叙述者尼克的也只是从他们认清了奢华社会的美国梦本质。
在培根的《论爱》中,有这一句金句:在爱的同时拥有智慧是不可能的。在塞缪尔•约翰逊那里,这句话变了个样:爱是傻瓜的智慧,智者的错误。这句话大概也是盖茨比,或者是菲茨杰拉德的最佳警句。
网址: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详细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何以“了不起” https://klqsh.com/news/view/69113
相关内容
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详细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何以“了不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研究
从消费文化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分裂的作者:浅析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双重视角
美国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生悲剧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学习最多的美国小说,为什么它如此“了不起”?
《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百年:来自外祖父的文学遗产
盖茨比,吾辈楷模。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33条经典句子
比尔·盖茨首谈62岁女友,“我们玩得开心”,却也希望未曾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