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逝去的情感观——析《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关于救赎与友情的感动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品质生活点滴# #读书心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回忆形成了影片的基本构造,缅怀之情自然而然倾泻在回忆之中,成为一种绵长的格调。悠悠地讲述着来自一个国家两个社会阶层的孩子20多年的感情,拥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突显着形成不同的人物性格的事实。
艾玛,一个生于富人之家的公子,从小养尊处优,因为性格的孤僻,并不合群的他只能经常与仆人的儿子哈桑玩在一起,哈桑,正义、执着、好学,尽管年龄、身材各方面都比艾玛小,却义无反顾地充当着他的保镖,儿时的他们,曾经在树上镌刻下两个人的名字,作为友谊的见证。
影片之一线索——风筝,将人们带到了1978年的喀布尔,飞翔的风筝象征着多少人孩提时高飞的梦想,美好、纯真的童年全部寄托在它的身上,是故事的开始,也出现在整个故事的结尾。片中多处采用形式相似、动作相似、语言相似等方式进行情节的链接,将一个曲折、哀婉的兄弟情故事连缀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不禁令人惊叹其构思的精巧,而随之潸然泪下。
事态的发展,故事情节的置换,战争的残酷,将观众的视野与思辨的角度再一次带到现实社会,20年后艾玛已经长大成人,移居海外的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事业积极拼搏着,过去的一切变得越来越模糊,即在此时,一个电话,打断了这种生活的平静,艾玛的叔叔病重,使这个阔别家乡多年的他,冥冥中有了一个不得不回家的“理由”。千疮百孔的城市,已经完全超出了艾玛的想象,他,终于回到了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家乡。
时空的转换,镜头的叠加、快进,场景不断地切换,行驶于路边的军车、坦克边上屈蹲抱着孩子的妇女,驾着双拐玩耍的孩子,玩伴也变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一切的一切烘托着战争的冷酷,社会现状的凄凉,时时刻刻牵动着观众的心,“物是人非”的世道人理尽显其中,导演的反战情绪溢于言表。
知道真相的艾玛,悔恨交加,百感交集,看着哈桑给自己写的最后一封信,想起原来自己的所作所为,艾玛决心接回哈桑的孩子,并与他生活在一起,这不止成为了一个义务,更是一种对原罪的忏悔,在看到艾玛在清真寺里,虔诚地双膝跪下,亲吻神圣的乡土时,看见的是一颗终于回到心灵之家的孩子,因为,这是他对逝去友情的祭奠,对自己的救赎。
片中的音乐
两种音乐风格的引用,蕴含阿拉伯风情的哼唱,如同日本的岛歌,蔓延流淌;饱含深情的钢琴曲,填补着人们精神上的空白。
多个电影符号的重复使用,处处体现出导演的影片意图,风筝——自由、淳朴的象征;番茄——果实,链接着整个故事的人物感情心里上的转折;弹弓——兄弟间的誓言、承诺。还有两个人的话语,时过境迁,说话的人变了,但曾经的感情仍弥足留香。
整个影片如溪水长流般地揭示着真实的人的情感、心里上的种种变化。封闭式的故事结尾,让人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祈祷可怕的战争早些的结束,祈祷美好、宁静的生活早点归来,期翼重回故土,世界和平,家园和谐。在这里,不要掺杂更多的政治、时事这些让人变得格外复杂与头疼的思想,仅简单地提倡一种现实社会中的人越来越多地摒弃的宝贵生活方式,影片希望可以唤醒沉睡中人们的良知,恢复人类向往的亲情、爱情、友情的记忆。
网址:救赎逝去的情感观——析《追风筝的人》 https://klqsh.com/news/view/69385
相关内容
救赎逝去的情感观——析《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概括 追风筝的人大概内容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ppt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十大治愈系心灵的书 《追风筝的人》第一,《解忧杂货店》上榜
到时间了,该去看小点燃了,这对彼此救赎的故事,真是令人感动
鳏夫的情感中,潘樾 花间令 杨采薇成为了他的救赎
谁懂这个视频的救赎感
陈都灵傅菁新作诠释救赎题材情感力量
德华是安杰的救赎,同样安杰也是德华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