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圆满落幕。这场汇聚了中国影视界顶级人物的盛会,不仅颁发了众多奖项,还引发了关于奖项归属的热议。尽管《我的阿勒泰》荣膺最佳中国电视剧,费振翔也首次斩获最佳导演奖,结果大致符合预期,但关于视帝视后评选、明星缺席以及番位争议等问题,仍然存在激烈的舆论讨论。
靳东凭借《西北岁月》获得最佳男主角,宋佳凭《山花烂漫时》获得最佳女主角。两位演员的获奖引发了关于“主旋律题材是否有助于获奖”的话题。靳东在获奖感言中谦虚表示:“这个奖和我的表演技术没太大关系,能饰演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毕生的荣幸。”这番话反而突显了角色的沉重和深刻。《西北岁月》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严肃性与艺术性兼具,靳东凭借精湛的演技,把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传递给观众。然而,也有反对者认为,主旋律题材虽能获得主流奖项的青睐,但若演员无法精准诠释角色,依旧难以获得认可。比如,同期入围的王宝强(《士兵突击》主演),尽管演技显著提升,但由于角色的契合度和作品的影响力差异,他最终未能获奖。
宋佳的获奖同样引发了质疑。她在《山花烂漫时》中饰演的张桂梅,尽管外貌与原型相差较大,但她凭借精准的神韵与情感的演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有人评论道:“虽然主旋律题材可能加分,但演技才是决定性因素。”宋佳的演技层次分明,能够从坚韧到脆弱、从理想主义到现实挣扎的转变中展现出扎实的戏剧功底。与同期入围的唐嫣(《繁花》)相比,宋佳的表演更注重情感的内在流动,而非外在形式的表现,这或许是她最终获奖的关键所在。
不过,本届最佳女主角的入围名单中,刘亦菲的缺席却引发了广泛关注。尽管她在提名晚宴上高调现身,甚至为此放弃了LV大秀,但正式颁奖时她并未现身红毯,这一行为引发了“获奖后反悔”的猜测。有部分粉丝认为,刘亦菲凭借《玫瑰的故事》突破了“白玉兰不接纳外籍艺人”的禁忌,并且已经获得四大前哨奖,因此理应获奖。
然而,舆论对此并不一致。支持者认为,刘亦菲的缺席或许是对结果不满,甚至有人要求组委会公开投票细节;而反对者则认为,刘亦菲与宋佳、闫妮等演员的演技相比,存在差距,粉丝的质疑实质上是“自相矛盾”。例如,一些观众直言:“刘亦菲的表演更多依赖外形,而宋佳在《山花烂漫时》中所展现的精神力量,是无法相比的。”
这一争议揭示了流量明星与奖项评选之间的微妙关系。白玉兰奖作为一个专业性奖项,始终强调演技优先,但流量明星的入围,已然体现了他们的市场号召力。刘亦菲的缺席或许也提醒了行业:明星的关注度不能仅凭话题炒作,而必须通过扎实的作品和演技来赢得认可。
此外,闫妮七次提名白玉兰奖,仅一次获奖的经历,也成为本届颁奖礼的另一个遗憾。她在《小巷人家》中饰演的黄玲,凭借底层女性的坚韧与觉醒打动了无数观众,但因角色层次感不足,最终惜败给了宋佳。与此相对的是,蒋欣凭借同剧中的宋莹一角荣获最佳女配角。蒋欣的角色张力十足,成为全剧的亮点之一。
关于剧方的申报策略也成为讨论的焦点。如果将闫妮与蒋欣都申报为女主角,或许能够增加她们获奖的概率,但剧方最终选择了“主配分离”的策略,这既保证了蒋欣的竞争力,又避免了内部竞争。虽然这种策略引发了“是否得体”的讨论,但也反映出行业的现实:奖项评选需要兼顾艺术价值与市场策略。蒋欣的获奖不仅仅是对她演技的肯定,更反映了配角在群像剧中的重要性。
每一届白玉兰奖的争议,本质上都是艺术评价标准与市场偏好之间的碰撞。虽然本届奖项的评选引发了广泛讨论,但总体来说,获奖者凭借自身的演技和作品质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例如,蒋奇明(《边水往事》)与蒋欣的配角奖,都是因为其深刻且独特的角色塑造而获得赞誉;《我的阿勒泰》凭借其国际传播奖,展示了中国影视作品在多元化探索方面的进展。
正如评委康洪雷所言:“白玉兰奖的含金量在于它的专业性与国际影响力。”尽管争议不可避免,但行业应坚持尊重演技、敬畏作品和鼓励艺术创新。对于那些陪跑的演员来说,时间将会是最好的证明——就像靳东从《士兵突击》到《西北岁月》的蜕变一样,优秀的演员终究会迎来属于他们的舞台。
未来,白玉兰奖需要在艺术与市场、专业与流量之间寻找平衡,而观众也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看待这些争议。毕竟,奖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当下的表彰,更在于推动中国影视行业的持续进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