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流感高发,中医预防有方法!
流感疫苗建议每年秋季接种,以提前预防冬季高发期的流感。 #生活常识# #育儿常识# #疫苗接种知识#
冬季流感高发
近日
大连市中医医院推出
预防冬季感冒中医备忘录
快来看看吧
预防冬季感冒中医备忘录
感冒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是感冒的多发季节。中医认为感冒是由于人体卫外不固,外感六淫之邪或时行病毒,冬季则多以感受风寒为多见,临床会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在本病流行期间,预防尤为重要。从日常调护到内服外治,中医有许多预防感冒的方法值得借鉴。
一、日常调护
1.饮食:
● 饮食清淡,避免油腻,多饮温水。
● 适当补充必要的蛋白质,如牛奶、瘦肉、鸡蛋、豆制品等。
● 适当多食富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C的食物,如鱼类、蛋黄、胡萝卜、新鲜水果等。
2.起居:
● 早睡晚起,避免过劳。
● 积极锻炼身体,避免汗出当风。
● 注意防寒保暖及时根据气温的变化添衣加被。
●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 戴口罩,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
3.情志:
● 保持情绪乐观舒畅。
● 避免过度悲伤及郁怒。
二、中医外治法
1. 佩戴香囊:
【原理】:佩戴香囊在中医被称为“衣冠疗法”,香囊中常用苍术、白芷、佩兰等有芳香气味的药物,随身携带可以起到健脾化湿、芳香避秽、通窍醒神等作用。现代研究认为,香囊中的中草药散发出的芳香气味,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微环境,可以净化空气,杀毒抑菌。
【使用方法】:悬挂或者摆放书房、卧室、汽车内、床边、枕边等处,也可随身携带。
【注意事项】:孕妇及对组成药物过敏者忌用;不可代替常规治疗药物;药物气味消散变淡,应及时更换。
2. 中药足浴:
【原理】:《黄帝内经》记载:“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经皆起于足。”足部位于人体末梢,是人体经络的汇聚之地。中药足浴可以温通经络,消除疲劳。现代研究发现,中药足浴可以结合药力和热力的作用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增强淋巴系统抑制病毒、细菌的能力,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推荐处方】:艾叶30g,苏叶30g,桂枝20g,生姜20g。
【操作方法】:将中药加水浸泡20-30分钟后煮沸,待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将足部放入药液中浸泡,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水温,防止足部烫伤;足部皮肤破损,有出血性疾病及女性月经期不宜进行足浴。
3. 穴位按摩:
【原理】:经穴是人体经络上的特殊点区部位。穴位按摩,就是通过点按刺激穴位,使气血通畅,脏腑调和,从而缓解症状。现代医学认为,穴位按摩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提高身体机能。
【推荐穴位】:
足三里穴:
位于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功效:益气扶正,通经活血。
风池穴:
位于项后区,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简易取穴法:双手掌心贴住双耳,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上推,颈部与发际交界处的凹陷。
功效:疏风祛邪,醒脑安神。
迎香穴:
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功效:宣通鼻窍,通络散风,清肺泻热。
【操作方法】:以手指按揉以上穴位,每天100-200次,力度以产生酸麻胀痛感为宜。
4. 穴位贴敷(伏九贴):
【原理】:以白芥子、细辛等药物调成糊状,贴敷于天突、大椎、背俞穴等穴位,结合三伏、三九等时令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反复发作的虚寒性疾病的发作次数,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注意事项】:孕妇、二周岁以下儿童、皮肤破损、热性疾病患者以及急性疾病发作期的患者不宜使用。
三、药膳食养
1.玉屏风饮
【组成】:黄芪5g,白术5g,防风3g。
【制法】:上方加水熬煮过滤后饮用。
【功效】:益气固表,防止感冒。
2. 姜糖苏叶饮
【组成】:苏叶10g,生姜10g,红糖适量。
【制法】:将生姜、紫苏叶洗净切细丝,放入茶杯内,再加入适量红糖,以沸水冲泡,加盖温浸10-15分钟即成。代茶饮,以微微汗出为佳。
【功效】:发汗解表,祛寒健胃。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兼见恶心呕吐,胃痛腹胀者。
3.防风粥
【组成】:防风10g,葱白2根,粳米50-100g。
【制法】:防风洗净入锅,熬煮数分钟,将药液过滤后备用;粳米淘洗干净后入锅,加入清水熬煮成粥;向粥内加入防风药液,再放入洗净的葱白,稍煮后即可调味食用。
【功效】:祛风散寒解表。适用于风寒感冒轻症。
原标题:《冬季流感高发,中医预防有方法!》
阅读原文
网址:冬季流感高发,中医预防有方法! https://klqsh.com/news/view/80341
相关内容
中医教你如何预防冬季感冒:预防冬季感冒的中医方法冬季预防感冒的方法是什么
冬季预防感冒的方法有哪些
冬天感冒怎么办 冬季预防感冒的方法
冬季感冒易引发咳嗽 注意方法预防
冬季预防感冒的中药用药科普
预防冬季感冒图文课件.pptx
十方法预防冬季感冒
冬季预防感冒措施 – 易康网
冬季预防感冒的十个中医保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