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咖啡不光是扎台型——百年咖啡文化折射上海人生活方式变迁

发布时间:2025-07-28 00:13

城市咖啡馆文化:如何在一杯咖啡中品味生活方式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生活方式揭秘#

f449df1e-f50a-464d-b104-5e86e5f995ae.jpg

温杯、磨豆、过滤、温壶、闷蒸、冲泡、装杯,咖啡师们全程一丝不苟。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2018summer咖乐集市”上,一家由自闭症患者料理的咖啡馆“爱·咖啡”格外引人注目。

几个月前,它叫“孤独咖啡馆”,因为场地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重新开张后,更名“爱.咖啡”。因为,这是一家充满爱的咖啡店,场地、咖啡豆和咖啡机都由爱心人士提供,店员们冲泡的咖啡都不收费,这是他们给予爱的回报。因为热心人士太多,如今的“爱.咖啡”需要预约才能成为“客户”(经过培训的“志愿者”),据说等待成为“客户”的人超过四千位。

3.jpg

这一次的集市,是店员们第一次走出来,在一个开放的场地直面广大市民。“我们不需要照顾,我们想和所有咖啡店一样,为大家服务。”“爱.咖啡”创始人曹小夏说,走出来,是期望店员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人群,帮助他们康复,早日回归社会。据透露,2008年,曹小夏便与父亲——知名指挥家曹鹏一起创办了“天使知音沙龙”。刚开始,是每周为自闭症孩子演奏,后来则教他们唱歌、弹奏乐器。当天,“天使知音沙龙”的孩子们为观众献上了管乐表演,93岁的曹鹏也来到现场为他们助阵。

2.jpg

1843年上海开埠,作为舶来品的咖啡,成为赶时髦的新派人趋之若鹜的新鲜事物。1876年,兴发咖啡番菜店在二洋泾桥开业,西餐在上海滩推广普及,咖啡也慢慢为众人所接受。素来擅于革新的上海人,也把海派文化的个性和风尚注入咖啡中。在老上海人的记忆里,带一块“红宝石”小方或“凯司令”西点,去德大、东海吃咖啡,聊聊家长里短、“扎扎台型”,正是当时交际圈的时兴。这种渗透在多数上海人骨子里的咖啡文化沿袭至今。

4.jpg

如今,在上海街头,除了各类连锁店,小而美的咖啡馆也随处可见。此次集市聚集了众多网红咖啡馆。现场,烘焙师手把手教观众品咖啡、了解一杯咖啡的诞生过程。

1.jpg

市群艺馆二楼展厅还呈现了一个咖啡展,咖啡器具、文献资料,详细介绍了咖啡的前世今生。咖啡在漫长岁月里的制作、品味方式的变迁,折射出上海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捕获4.JPG

民间收藏家蒋国粹收藏了大量的咖啡器具,磨豆机、咖啡壶、泡奶机、咖啡杯、老上海品牌咖啡盒等应有尽有,横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其中,仅咖啡壶就有手摇咖啡壶、汽油炉咖啡壶、炭烧咖啡壶、电子咖啡壶等,映射出时代的发展。他的父亲曾是洋行里的职员,小时候每周都会带他去德大西餐社喝咖啡。上世纪80年代,受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就在家里自己磨、自己冲泡咖啡,养成了自制咖啡的习惯。于他而言,制作咖啡时的心情会比味道在记忆中停留更久。“喜欢喝咖啡,很自然就开始收藏咖啡器具。上海德大西餐馆的美式咖啡壶、小时候在爸爸朋友家看到的手摇奶泡机,多年之后在不同的场合重逢后,就毅然下手留住了这些老古董。”

捕获5.JPG

这是咖啡文化第一次走进市群艺馆。活动策划者周蓓丽说,群文不仅仅是唱唱跳跳,应当努力将服务扩展到更广泛的人群,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让文化馆成为各个年龄段、不同人群都愿意驻足的文化场所。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摄影:叶辰亮、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址:吃咖啡不光是扎台型——百年咖啡文化折射上海人生活方式变迁 https://klqsh.com/news/view/86627

相关内容

全国人均每年喝16杯咖啡:咖啡文化背后的社会变迁与深层思考
从“一杯咖啡”看上海经济社会活力 上海咖啡文化周火热启动
中国咖啡文化与外国咖啡文化的对比
咖啡馆中的慢生活 主题咖啡馆成流行文化
2025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书店与咖啡的完美融合
2025上海静安世界咖啡文化节启动:多杯咖啡,多个故事
一杯咖啡,能喝出多少创意?来上海咖啡文化生活节体验下
中国的咖啡文化
摩内咖啡:咖啡文化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咖啡文化 咖啡带来生活的味道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