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清凉的风吹过乌蒙大草原,伊拉克博主方浩明赞不绝口:太美了,太好玩了,体验感非常棒。 澎湃新闻记者 孙骏 陈鑫露(00:31)
贵州六盘水,不止凉爽。
这座地处乌蒙山脉腹地的城市,因“19℃的夏天”而闻名。2025年,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其“中国凉都”称号,这也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称号。
盛夏时节,在全国多地进入“炙烤模式”时,或许只靠凉爽,六盘水便足以在避暑旅游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这座城市显然有着更大的抱负。
7月23日晚,在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海坪,光在流动,影在婆娑,古老的祈福仪式在夜空中低语。上千名游客手举火把,随着欢快的彝族音乐,手牵手、肩并肩,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火堆,跳起舞,感受火把节的狂欢。
在2024年以前,野玉海的火把节庆祝活动仅举办短短数日。然而,几日的喧嚣过后,游客散去,热度骤降,文化影响力与经济效益均难以持续。于是,野玉海提出将“火把节”升级为“火把季”,将节庆时长拉长至整整一个月,给六盘水带来新的文旅吸引力,也通过狂欢为游客提供放松的情绪价值。
7月盛夏,一位游客在乌蒙大草原享受美丽风景里的舒适感。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在六盘水另一处知名景区乌蒙大草原,运营方想到的也是如何让被“凉夏”吸引来的游客,在这里多留上一段时光。通过提供自驾露营、滑雪、开卡丁车、玩滑道等新的旅游服务,提供躺在草原上喝咖啡式的舒适,用情绪价值吸引不少游客一来就留下了两三个月。
当“19℃的清凉”与“火把节的炽热”交汇,文化的温度升华了自然的馈赠,六盘水既完成了对自然禀赋的价值释放,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表达,找到了让“流量”变“留量”、让“网红”变“长红”的密码。
草原上的凉风和舒适
7月23日,雨中的乌蒙大草原,有着别样的朦胧美。
海拔2000余米的群山之上,凉风袭人。薄雾轻笼着起伏的山峦,时而被山风吹成缕缕游丝。翻涌不息的云海,宛若巨幅水墨在天地间晕染变幻。近处的草甸被雨水浸润得愈发鲜亮,牛羊如散落的棋子,在雨幕中若隐若现。
晴日里的乌蒙大草原,将是另一番景致——无垠的草浪与蓝天白云遥相呼应,山间常有骑手策马山间,是高山草原特有的雄浑与灵动之美。
中阿卫视记者、伊拉克博主方浩明在大草原上一下车,就发出感叹:“这也太美了!”他张开双臂,额头微微前倾,以身后连绵起伏的乌蒙山脉为背景,请朋友拍照打卡。
这是他的第二次贵州之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之间,贵州竟深藏着如此秘境。
在方浩明的印象里,中国水墨画中,经常会出现云雾缭绕在山腰之间的绘法,留白与晕染,黑与白,意境深远。“来到乌蒙大草原,有种走进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感觉。”方浩明说,虽然此前在内蒙古等地,他已领略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但烟雨朦胧的草原之景,却是初次见到。
在乌蒙大草原盛开的杜鹃花旁住宿,夜里还可以起床看星星。 彭仲恭 图
作为西南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草场,乌蒙大草原拥有10万亩的高原草场,4万亩万紫千红的高原矮杜鹃林、绿境一般的高原湖泊天池以及罕见的自然景观——草原佛光。
因海拔处于2000米至2880多米之间,这里的夏季平均气温稳定在18℃,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空调”属性,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避暑纳凉。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自2025年7月中旬以来,每日游客接待量均突破万人次,其中很多是自驾来露营的游客。统计数据显示,此前前来避暑的游客,停留时间短则一日游,长则可达三个月之久。
能让游客停留这么久,与真正凉爽的夏天有关,也与景区配套设施的齐全有关。尽管乌蒙大草原远离六盘水市区,却已是“五脏俱全”的成熟景区。
据乌蒙大草原旅游景区市场部经理李娜介绍,现在景区已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观佛、冬滑雪”的四季皆可游的旅游格局,打破了草原旅游“只旺一季”的传统局限。
除了传统的骑马等草原旅游项目,这里已经建起房车宿营、七彩滑道、卡丁车、模拟射击、滑翔伞、大型游乐设施等多种游乐项目,同时注重向游客提供情绪价值:躺在凉风习习的草原躺椅上,喝着咖啡,这种舒适感是来自大城市游客所极力追求的。
“我们开发了许多新的业态和玩法。”李娜介绍,随着景区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游玩项目越来越丰富,游客在乌蒙大草原停留的时间也逐渐拉长,“年轻人一般会玩两到三天,还有年纪大一些的长辈会待两到三个月,在这里避暑度过整个夏天。”
7月23日,游客在乌蒙大草原七彩滑道游玩。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在乌蒙大草原的集市上,个性咖啡店、地道的餐馆、特色民宿一应俱全,甚至还能租赁帐篷,选择在营地枕星入眠。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部分村民通过开设农家乐或民宿实现自主创业,也有外地人因喜欢大草原,选择在这里创业。
2025年7月,“00后”重庆小伙蒋鹏飞与合伙人的“牛棚咖啡店”在乌蒙大草原正式开业。此前从事户外露营工作的蒋鹏飞,去年曾在这里经营过露营装备租赁业务。凉爽的气候、壮美的高山草原风光深深吸引了他,最终促使他在这片草原上开起了心心念念的咖啡店。
“下班之前开车出去看日落,或者爬一爬附近的小山丘,很凉爽,很治愈。”蒋鹏飞笑着解释自己来这里创业的理由。
火把节延长到30天的吸引力
天赐凉夏的六盘水,还从传统文化里找到留下游客多住几天的好办法。
7月23日晚上9时许,在六盘水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海坪,一群彝族汉子抬着三丈高的主火把缓步入场,将火把掷向火盆。“轰”的一声,火焰腾空而起,点亮了夏夜。随后,现场游客一一将手中的火把伸向火盆点燃,不一会儿,数千火把次第点燃,广场化作流动火河,绚烂又震撼。
随着欢快的彝族音乐声响起,在领舞者的带领下,大家围绕篝火,手牵手、肩并肩、跳起达体舞,共同投入这场热烈的狂欢之中。
7月23日,英国博主托比(左一)、伊拉克博主方浩明(左二)、德国博主托比(右二)在野玉海火把季活动上,和其他游客一起跳起彝族传统舞蹈。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延续了彝族先民用火把驱赶害虫、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民间习俗,至今已传承上千年。
“我参加过很多次火把节,但这一次很不一样。”方浩明对澎湃新闻表示,以往都是作为旁观者欣赏火把盛况,而亲手执火把参与取火仪式的经历,让他第一次真正触摸到了彝族火文化的温度。
当天,方浩明换上了彝族服饰,他与当地人手挽手,在篝火外围成一圈跳起了彝族传统舞。“瞬间感觉融入了当地。”他说,那时,让他恍惚间觉得自己也成为了彝寨的一员。在他看来,当地人好像在倾其所有,想将本民族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
就在上周,法国博主Cleo魏无瑕才在其他城市参加过火把节活动,但她依然一再表示,7月23日在野玉海过体验的火把节活动,带给她一个很享受的夜晚。她跟随当地的彝族姑娘的步伐,学习了各式的传统舞步,这也让她想到了小时候的生活。
“在法国,夏至日我们也会举办火把节庆祝。”在魏无瑕看来,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因火焰而相聚的欢乐却是相通的,“中国有个词叫‘热闹’,又热又闹,这不就是今天的火把节吗?”
与魏无瑕有着相似感受的,还有来自白俄罗斯的博主苏小小。她介绍,在白俄罗斯,庆祝伊万·库帕拉节时,大家也会围着篝火跳舞。“虽然舞步不同,但当所有人的手搭在一起时,那种温暖与快乐是相似的。”
其实,这已是苏小小第三次探访贵州。此前她曾到访过肇兴侗寨、西江千户苗寨,感受了侗族与苗族的文化魅力,而此次乌蒙之行,她又解锁了彝族文化这个全新的“贵州文化密码”。在她看来,当传统文化被转变为游客可触摸、可参与的鲜活体验时,是外地人感受当地魅力最有效的方式。
7月23日,野玉海当天的火把季活动即将结束时,现场开启蹦迪狂欢。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在火光中,素不相识的游客们自然地牵着手,此起彼伏的笑声与古老的彝族歌谣交织在一起。这一刻,火把节不再只是当地的传统节日,而是成为了连接人与人、跨越文化的载体,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放松的舒适,并通过传统文化提供了情绪价值。
旅游这碗饭改变了村民生活
延续千年的火把节,让六盘水在凉爽的温度之外,又有了文化传承的深度,成为这座城市在“中国凉都”的避暑标签之外,有了吸引大众前来的又一重要因素。
和乌蒙大草原不只靠天一样,野玉海的火把节活动,同样是依靠人的积极作为,想方设法引来并留下了更多的游客。
实际上,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野玉海的火把节庆祝活动只在火把节前后举办短短几日,其影响力和受益面十分有限。
转变在2024年发生。野玉海度假区首次提出“火把季”的概念,决定将火把节的节庆活动时长拉长至整整一个月。
“夏天来到野玉海,天天都是火把节。”野玉海度假区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介绍,2025届的火把季举办时间,从7月18日一直延续至8月17日。
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坐落在乌蒙山深处。 度假区 供图
一组数据印证了火把季的吸引力和成功。据央广网报道,2024年火把季期间,野玉海景区接待游客124.7万余人次,日均接待量4.3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2.7亿元;免费提供摊位800余个,带动周边群众增收4800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野玉海度假区的员工大多都是景区和周边的“土著”居民。2014年,当时的六盘水水城县在野玉海景区启动了千户彝寨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1.6万平方米,将周边6个乡镇29个村、1006户4123名贫困人口,集中搬迁融入景区内。这一项目被六盘水市列为2012至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如今,集中搬迁来的村民们,或经营民宿餐馆,或开设旅拍工作室,开启创业之路。此外,还有不少村民成为度假区的文化展演人员……如此一来,景区良性运转起来了,村民收入也明显提升了。
当下,这些原住村民不仅是野玉海度假区运营的重要力量,更是彝族文化的活态传承者,这也让野玉海拥有了原汁原味的“本土味道”。
在景区之内,彝族文化被揉进各处细节之中。
7月23日,随着游客在火把季活动上点燃手中的一根根火把,野玉海成为狂欢的海洋。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以今年的火把季为例,拦门酒仪式中,彝族男女身着盛装,用“高山流水”的饮酒方式欢迎八方来客;祭祀时,游客能跟着用松枝蘸圣水祈福;特色土司宴与巡游再现了彝族传统生活场景;在海坪大舞台上,彝族婚嫁仪式被经典还原;在海坪彝族文化小镇,可以入住特色彝居“土掌房”,学习漆器制作技艺……
作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代表性项目,海坪彝族火把节活动自1994年至今,已连续举办31载。据公开报道,2025年的开幕式当天接待游客约5万人。可以说,火把节已超越单一民族节庆的范畴,成为当地有力的文化磁场与流量入口。
在避暑旅游市场的角逐中,“19℃的夏天”成为六盘水文旅矩阵中的固定参数,而乌蒙大草原上的新玩法和野玉海的“火把季”,已然让这座“中国凉都”找到了文旅深入发展的一个新模式。
海报设计 王斌 郑达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