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一向是风起云涌,明星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各种话题。但你要说起孙俪,她简直就是这个圈子里的一股清流——低调到令人惊讶。
记得当年《甄嬛传》火遍大江南北,观众几乎都在疯狂讨论她的演技和角色。然而,孙俪却从不借此炒作自己,反倒专注于演戏和家庭生活,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安静。
可是,谁能想到,最近她竟然因为一个移民的传闻,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事情的起因是一篇港媒的爆料。6月2日,有媒体爆料称,孙俪一家四口在今年5月就悄悄移民去了英国,还在伦敦的肯辛顿区购买了豪宅。据说,孙俪的孩子们,尤其是小花和等等,也已经在英国的私立学校就读,学费高得让人咋舌,一年竟然要30万!消息一出,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大家可能知道,许多中国网友对明星移民并不怎么友好,总觉得他们是为了过上更好生活,背叛了祖国。于是,网络上立刻开始了对孙俪的指责。有人怒称她“赚着国内的钱,享受国外的生活”,还有人扬言“去了就别回来”,甚至有声音开始批评演员高片酬,呼吁封杀她。
不过,也有一部分网友持怀疑态度,毕竟孙俪的事业正当红,家庭生活也十分稳定,大家怎么能轻信这些不明来历的消息呢?
但传闻似乎没有就此停息。有人开始回溯,说孙俪早在十年前就有了移民的计划,甚至声称她和邓超早在2014年就通过香港人才计划获得了香港身份。更让人惊讶的是,网上还传言小花的出生地就是香港,因此她也成了香港人。
当然了,这些所谓的“蛛丝马迹”越传越热,尤其是最近孙俪频繁出现在英国的消息。比如去年夏天,她带着一家人去温网看球赛,还带着孩子们去剑桥大学参观,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再比如,孙俪主演的剧集《蛮好的人生》大热的时候,她居然缺席了一个重要的宣传活动,转头就飞往英国陪女儿参加拉丁舞比赛。加上她在微博发了一条关于伦敦大桥的动态,还分享了一张和儿时照片的对比,似乎暗示着她和这座城市有着某种情感的联系。种种细节加起来,移民的传闻也就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面对这些连篇累牍的传闻,孙俪一开始保持沉默,竟然整整四天没回应。直到某个下午,她终于在社交平台更新了动态,发了一些生活照。一张是诱人的杨梅桑葚,另一张则是她手里拿着抹茶面包,旁边是她家的狗狗土豆,正一脸憨态可掬地盯着她。
尽管她只写了短短一句“我的快乐来了”,但照片上的地理位置却显示,IP地址正是上海。
这看似随意的分享,其实可见孙俪的聪明。熟悉她的人都知道,上海是她的根。这座城市里,藏着她的青春,藏着她的家人,还有那些数不尽的回忆。那是任何虚假的传闻都无法动摇的地方。
翻看孙俪的日常动态,几乎可以看到她和上海紧密相连的痕迹。她曾分享过朋友送给她的文玩核桃,核桃圆润发亮,背景则是她和本地朋友多年深厚的情谊。此外,孙俪还曾在上海街头摆摊,和女儿小花一整下午在街角招呼邻里,给流浪动物救助捐款。这些点滴都显得那么自然、温暖,证明她对这座城市的爱是如此深沉。
她也曾分享过与上海老战友的聚会合影,照片里她与几位中年人围坐在桌前,桌上摆满了地道的本帮菜。她曾透露,这些战友是她早年在上海警备区文工团的同事,已经有超过20年的友谊。二十多年的情谊,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深深扎根在心里。离开上海,简直就是割舍这些珍贵的记忆,孙俪又怎能忍心?
正因为如此,孙俪几乎不离开上海,拍戏时也尽量选择本地的项目。例如在《蛮好的人生》拍摄时,她坚持要在上海取景,许多街头巷尾的镜头都深刻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特色。她曾说过:“演戏离不开生活,上海的烟火气就是我的剧本。”拍戏之余,她还会和导演一起探讨第二天的拍摄,甚至连上海小商贩的叫卖声都要细致模仿。
对于孙俪来说,上海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声乡音,都激发着她的演技。离开这里,就像丢失了灵魂。如此深厚的感情,她又怎会突然移民、抛下这一切?
至于关于她孩子读国际学校的事儿,如果真有其事,也没什么值得非议的。作为妈妈,想让孩子开阔眼界,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孩子能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营养,长大后能更加独立和自信。而且,送孩子去国外读书的明星并不在少数,像李湘的女儿王诗龄、赵薇的女儿小四月,甚至王菲的女儿李嫣,都在国外的贵族学校就读。谁不想给孩子最好的?孙俪努力拼搏事业,最终也是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甚至即使孩子真的去国外读书,孙俪和邓超陪读,未必就意味着他们真的要移民——这更可能只是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孙俪第一次遭遇误解和传闻了。早些年,就曾有人用她的照片和声音制作假采访视频,甚至卖东西。当时孙俪也曾无奈发文,提醒大家这些都是骗人的。
正如郭德纲所说:“闲话是越传越邪乎,尤其当一个人倒霉时,人们的态度就会变得不同,大家会不由自主地相信那些胡说八道。”如今的孙俪也许就是这一现象的代表。毕竟,这些年,她一直保持低调,默默扛下了不少谣言。这次的移民传闻,恰好触碰了公众对于明星海外定居的敏感神经,才让这件事炒得沸沸扬扬。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面对类似的谣言时,能够保持更多的耐心与理性,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理解和善意才是化解争议的良药。大家怎么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