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追风筝的人》中的父子关系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5-08-03 14:52

《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汗的自述文学,感人至深的友情和救赎。 #生活乐趣# #读书推荐#

{title}{title}

中国药科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论文题目:《追风筝的人》中存在的父子关系的剖析

二、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003年,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以其处女作小说《追风筝的人》震惊全球,成为美国当代文坛最大的一匹“黑马”。小说一经问世便以最快的速度晋升至《纽约时报》等美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霸占了美国两大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长达80余周。《出版商周刊》为此小说评论:“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而“卡勒德·胡塞尼”这个名字也成为了阿富汗新的代名词。该作品以上世纪七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动荡的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阿富汗家庭中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曲折的悲欢离合。胡塞尼喜欢也善于刻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曾表示:自己的“创作总是以非常个人的地方为起点,描写人类之间的一些关系”。《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描写男人世界的作品,男人间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父子关系更是贯穿着整部作品的始末。本文旨在探讨《追风筝的人》所存在的父子关系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有不少学者对《追风筝的人》进行了文学解读,包括主题分析的,如《lt;追风筝的人gt; 的主题多元化解读》,总结该小说的三个主题:一是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望之情和父亲对哈桑的疼爱和补偿之情的亲情主题;二是阿米尔内心的忏悔和救赎的主题;三是小说映射的阿富汗战乱的动荡的社会批评主题。

还有从近年来十分流行的一种解读方法——生态批评。《lt;追风筝的人gt;的生态批评解读》把《追风筝的人》放入“生态批评”的理论下重新解读,文章写道《追》中作者把阿米尔小时候印象中幸福生活和环境天然的阿富汗和后来重回阿富汗后看到的触目惊心景象对比,呈现出一个失衡的自然生态;俄国和苏联轮番的战争侵略和塔利班的野蛮统治和教派、种族间的迫害和清洗使百般受伤的阿富汗处于一个病态的社会生态;把卡莫和阿塞夫和索拉博作为典型人物进行分析,揭示当时在阿富汗生活中的人民缺乏人性、充满暴戾、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是错位的精神生态。

也有部分学者研究意象方面,如《lt;追风筝的人gt;风筝意象解读》提到“追风筝的过程就 是追逐理想的过程、赎罪的过程、精神境界升华的过程” ,把“风筝”作为小说一个重要意象解读。还有较多的学者则是从主人公阿米尔的背叛和救赎的成长小说这个方面进行探讨。如吕拓 的《阿米尔的成长:荣格原型理论观照下的lt;追风筝的人gt;》和另一比较系统完整的论文著作《救赎中的成长——从成长小说的角度 解读lt;追风筝的人gt;》;目前对于哈桑的专门研究还不算多,李静写的《lt;追风筝的人gt;中哈桑形象解读》对哈桑解读为“父母罪过以及种族压迫的替罪羊”。除此之外,通过《追风筝的人》解读当代阿富汗国情的论文也有不少,比如王维倩所写的《成为好人的来路有多远——关于lt;追风筝的人gt;中“救赎”意义的思考》一文,从叙事视角分析《追风筝的人》的文论也有不少,如《论lt;追风筝的人gt;的叙事策略》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论文除引言和结论部分外,共分为四章。

引言部分简述了卡勒德胡塞尼的生平、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创作背景及产生的影响;综述了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该论文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正文第一章着笔于阿米尔与父亲的父子关系。这是全文中最浓墨重彩描绘的父子关系,贯穿始终。阿米尔父子关系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变化,总体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在阿富汗,后一阶段在美国。在这一段的分析中,我会运用到角色理论来分析父子俩的关系,突出父子间的角色期待以及角色冲突。

正文第二章是哈桑与阿米尔父亲的父子关系。这一段会从两人之间的主仆关系与父子关系并行这一角度来分析两人之间的爱与矛盾。

正文第三章会着重于阿米尔和索拉博的父子关系。 这一堆的父子关系会从成长学的角度来写,因为这一章与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与成长息息相关,是他真正成长起来的重要标志,会加以仔细分析。

正文第四章会把阿里与哈桑的父子关系和哈桑和索拉博的父子关系结合起来说。因为这两对之间的父子关系都代表了书中最为简单温馨而纯粹的父子关系,值得加以讴歌,也令人感动,是当代最值得借鉴与最常见的一种父子关系。

结论会简略的对着集中关系进行概括总结,并点明他们在我们当代社会中的借鉴意义。

四、参考文献

1.[美]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M]. 李继宏,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岳丽 《追风筝的人》中的父亲形象——《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3年02期

3. 曹亚鹏 伊甸园结体之后的追寻—对《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兄弟关系的圣经原型分析 2012

4. 蒋晓庆“救赎中的成长一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雷霁 “踏上lsquo;再次成为好人的路rsquo;”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李静“《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形象解读”《外国文学:文学教育》

7. 禹霆“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丁守怡“探析《追风筝的人》的成长小说特征”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资料编号:[384353]

中国药科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论文题目:《追风筝的人》中存在的父子关系的剖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网址:试析《追风筝的人》中的父子关系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文献综述 https://klqsh.com/news/view/101530

相关内容

为何背叛 缘何救赎——《追风筝的人》之阿米尔心理解析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及感悟.docx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高中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启示(13篇).docx
救赎逝去的情感观——析《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原罪”与“救赎”解读.doc
《追风筝的人》深度解析
风筝与救赎:解读《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情感解读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ppt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