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追风筝的人》从人性观的角度解读阿米尔的成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03 14:52

《追风筝的人》续集:阿米尔的救赎之旅 #生活乐趣# #阅读好书推荐#

文:张沐子

《追风筝的人》是卡列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一经出版就席卷了美国各大榜的榜单,也让名不经传的作者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该小说主要描写了阿富汗的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阿米尔和哈桑情同手足,但是童年时的阿米尔为了让父亲的目光多落在自己的身上,得到父亲的赞赏,也出于对哈桑的嫉妒,在看着哈桑被阿富汗男人最不耻的方式侮辱时,阿米尔逃走了。阿米尔受不了良心的谴责,用诬陷偷手表和钱的方式逼走了哈桑。因为战争的原因,阿米尔和父亲逃到美国定居,阿米尔如自己所愿,成为了一名作家,娶了美丽的妻子,或许唯一的不足是迟迟没有孩子。直到一通电话,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这是一部政治史诗,同时也是一部童年的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其中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了无数人。很多人将阿米尔的回到阿富汗,带回哈桑孩子索拉博称作是自我救赎。我想起小说里的一句话“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相反,阿米尔在做了对不起哈桑的时候总是感到痛苦,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不过童年时的他太缺爱。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更像是阿米尔找回自我的故事,也是他的成长故事,从一个“自私”的人蜕变的故事。

一、从孩子视角解读阿米尔,他是个渴望父爱的孩子,这也是他成长的第一阶段。

我想起了关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辩驳,人天生是善良的还是凶恶的呢?有的人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有的人认为人生来是有“坏念头”,通过后天的教化,一步步变得善良。在我看来,善也好,恶也罢,很大程度上缘于没有“坚定”价值观时,在“环境”的影响下做出的选择,这个环境可以是人、物、事。童年时期的阿米尔和哈桑是好朋友,尽管阿米尔嘴硬的不愿承认,说哈桑是他的仆人。哈桑多次为了保护他,被打得鼻青脸肿,在哈桑为了捡回蓝风筝时,他看到了哈桑被欺侮,胆怯地逃了。促使他做出这样的行为,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父亲对拉辛汗说觉得阿米尔不想是自己的孩子,性格过于怯懦,每次打架都要比他瘦弱的哈桑出头,这深深地刺痛了阿米尔。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到来带走了母亲的生命,他觉得父亲是恨他的,他渴望父亲的爱。父亲时刻夸奖哈桑,而阿米尔自己所做的努力在父亲眼里不值一提,对于阿米尔所说的,父亲通常表现出来的是不耐烦。阿米尔对于哈桑的嫉妒。为什么哈桑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但他解谜的功夫比自己还要好,为什么自己想和父亲单独相处时,父亲却总是要带着哈桑。阿米尔想要被父亲看见,蓝风筝是他唯一的机会,而这并不容差错。

因此,阿米尔做出了“自私”的选择,甚至为了不用被歉疚时时折磨,用手段逼走了哈桑和阿里。我知道很多人会说阿米尔是个狠毒的孩子,哈桑对他如此忠诚,为了他可以吃泥巴,为了他可以承认自己没做过的事情,甚至为了他,在自己的尊严和蓝风筝中,选择了蓝风筝,阿米尔却对哈桑这么狠毒。在我看来,这是阿米尔成长的第一阶段。或许这样说对哈桑太过不公,用哈桑的命运来换取阿米尔的成长太可怕。但从人性的角度看,我们谁也不能担保身处阿米尔的环境不会有任何想法,小时候,就连母亲多抱抱其他孩子,也总是哭闹不止。小时候,因为家长夸奖别的孩子,而对他“恨之入骨”。我们谁也不是圣人,阿米尔也不是。

二、成年后的阿米尔选择在平淡的生活中遗忘自己所犯的罪孽。而这,是他成长的第二阶段

阿米尔和父亲来到了美国,,在这里,他不再担心父亲的眼光不在自己身上停留。甚至,在父亲向众人夸赞他即将要上大学时,他也直接说只是一个专科院校(这可能跟我们国家不同)。阿米尔遇到了美丽的妻子,顺利的出版了自己的书,成为了一个有光明前途的作家。有时也会想起哈桑,但他选择遗忘,享受自己的幸福,即使面对拉辛汗的请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阿米尔始终没有把自己所犯的罪告诉其他人,包括自己最好的朋友拉辛汗,包括自己临终时的父亲,包括向自己坦白所有不堪经历的妻子。他被这些回忆折磨的夜不能寐,但他依旧选择把这些深埋心底。阿米尔在接到拉辛汗的电话时,选择来巴基斯坦见他这位老朋友,所有的真相浮出水面。阿米尔知道了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他确定哈桑在被欺侮时看见了他,他知道哈桑和妻子为自己的家付出生命时,在当拉辛汗请求他救回哈桑的孩子时,他犹豫了。在救了哈桑孩子之后,他想将孩子送人,因为他担心这会影响到自己的家庭,面对孩子时想起自己的错,甚至担心周围人的看法这是阿米尔成长的第二阶段,他在心里对哈桑感到抱歉,但他仍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担心自己来之不易的幸福会从手心溜走,也会担心自己遇到危险,失去生命,他的歉意远远比不上自己的生命。而大多数人在选择自己生命和一个毫不认识、毫无感情的人时又会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呢?我想不会,或者说还没有“升华”后的人不会。在危及时刻,有的人选择奉献,有的人选择保护自己。我们常常赞美英雄,是因为他们在明知道危险的时候还选择挺身而出。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英雄只是少数。

三、阿米尔选择与自己和解,直面内心的愧疚,回归最本真的自己,这是阿米尔成长的第三阶段。

阿米尔终于走上了找寻索拉博的征途,他直面了阿富汗的危险。而在这个征途中,他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促使他变化的或许是因为索拉博的勇敢,或许是索拉博如同哈桑般的眉眼,或许是羁绊着的亲情,也或许是他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犯过的错。这一部分的成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尽管危险重重,磨难重重,他选择用尽一切办法带回哈桑。他告诉了将军一家自己曾经犯过的错以及一切罪恶,即使这难以启齿。为你千千万万遍,他追,与一群小孩一起追索拉博的风筝,就像哈桑曾经对自己那样。阿米尔的身上此刻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辉,这也是他人性的升华,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每个人都会犯错,一开始我们的选择是逃避或隐瞒,就像小时候打碎一个花瓶,把碎片藏起来,这样就可以欺骗自己什么也没有发生。我们不能说这是错的,这只是一个胆怯的小孩做出的他能想到的对他最有利的选择。但选择直面恐惧,大胆地告诉家长,也许会挨一顿打,这一定是对的。有时候,我想: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许答案也不尽相同。

结语:在这部小说里,阿米尔和自己的父亲都犯下了错,两个人选择的方式也不相同。父亲选择的是做善事来弥补,阿米尔选择的是遗忘。童年时的阿米尔也许卑鄙,37岁的阿米尔一定伟大。人,总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或许在某个瞬间,我们也曾有过不为人知的黑暗念头,与自己表现出来的彬彬有礼、温柔善良的形象不相符。但我们毕竟不是圣人啊,又怎么会不犯一点错呢?阿米尔最终还是通过一步步的成长,找到了最本真的自我。

举报/反馈

网址:豆瓣8.9:《追风筝的人》从人性观的角度解读阿米尔的成长之路 https://klqsh.com/news/view/101543

相关内容

豆瓣8.9高分书籍《追风筝的人》深度解读
《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格成长——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阿米尔的三重人格研究.pdf
从成长xiao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开题报告.docx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解读《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格成长
为何背叛 缘何救赎——《追风筝的人》之阿米尔心理解析
阿富汗的救赎之路:《追风筝的人》深度解读
《追风筝的人》深度解读:人性救赎与成长
泪目!《追风筝的人》深度解读
《追风筝的人》深度解读:人生的风筝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解读人性与命运的选择

随便看看